河北民 王安石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1-17 08:17:15

河北民 王安石,是一首写农民的诗作,这首诗反映当时百姓受剥削和压迫的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原文:

河北民

作者:王安石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 王安石注音:

jiā jiā yǎng zǐ xué gēng zhī ,shū yǔ guān jiā shì yí dí 。

jīn nián dà hàn qiān lǐ chì ,zhōu xiàn réng cuī gěi hé yì 。

lǎo xiǎo xiàng yī lái jiù nán ,nán rén fēng nián zì wú shí 。

bēi chóu tiān dì bái rì hūn ,lù páng guò zhě wú yán sè 。

rǔ shēng bú jí zhēn guān zhōng ,dòu sù shù qián wú bīng róng !

河北民 王安石翻译:

河以北边地的人民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男耕女织,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大旱之年,辽阔的土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人民饥肠辘辘,度日如年,然而官府却不管其死活,仍然催促逼迫他们去做河工。“河北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老少相搀着背井离乡,三五一群,步履维艰地走向黄河,设法驾一叶小舟飘向黄河南岸......,黄河南岸的百姓丰收尚且无衣无食,歉收就更不待言了。行人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无法与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连年丰收、无战争的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世相比。

河北民 王安石字词解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

[3]“官家”:皇帝,此指朝廷。

[4]“事”:是供奉。

[5]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

[6]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

[7]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

[8]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9]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

[10]无颜色:面无人色。

[11]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兴盛的时期,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

[12]兵戎:战争。

河北民 王安石背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面对当时辽和西夏结成联盟经常侵扰中原,所到之处“俘掠人民,焚荡村舍,农桑废业,闾里为墟”,而北宋政府却采取苟安政策,搜刮民脂民膏献于辽和西夏,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平民百姓深受边患、赋税、徭役等压榨之苦,诗人对河北人民当时的“长辛苦” 深感同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这首诗词,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进行真实的写照,对时政进行抨击。

河北民 王安石赏析:

《河北民》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该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诗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这里“河北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首句标其目”的写法;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暗写是北宋王朝实行“守内虚外”政策造成了严重的边患,总领全诗。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一、赋税:“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讥刺了北宋王朝靠搜刮大量的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

二、饥馑加徭役:“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家家”两句诗写“河北民”受赋税之苦,刺“官家”;这两句诗写“河北民”受饥馑加徭役之苦,刺“州县”。二者结合起来,便集中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三、流亡:“河北民”无计可消除赋税、饥馑、徭役之苦,只得老少相互搀扶着逃荒到黄河以南,以期能脱离苦海。

“南人丰年自无食”,“南人丰年自无食”,取材精当,表明当时“长苦辛”的不只是“河北民”,还有“河南民”,也即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灾荒之年苦不堪言,即便是丰收之年也无衣无食,“难以卒岁”。

这句诗里渗透了诗人对北宋王朝屈辱求和,转嫁赋税于民,向辽和西夏进贡,地方官吏则借机向百姓敲榨勒索的愤懑之情。至此,黄河两岸人民深受阶段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悲惨遭遇已基本上反映出来了,但诗人犹嫌不足,又推出这样一个镜头:“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具形象性、典型性。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显其志”。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有两大喜事:一是连年丰收,“长安斗粟值三四钱”;二是“北虏久服,边鄙无虞”。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深化了诗的主题。

“悲愁”两句承上文思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色沮神丧。结尾两句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