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1-15 20:01:46

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李好古所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感怀之作。

原文: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字词解释:

①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浅草:短草。

②茫茫:遥远貌。几:几度。

③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④底事:何事。谩:徒然。

⑤伏:制服。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

⑥馘(音国):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名王:指金兵的统帅。

⑦沙场:战场。

⑧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⑨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⑩维扬:即扬州。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翻译: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阅读答案:

试题: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志,但无报国的机会。其《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这首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面对扬州屡遭破坏的历史事实,缩写的伤感惆怅之作。该词没有把重点放在残破的景象上,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统治者不纳忠言的结果。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赏析: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