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二年岁旦翻译 赏析 郑思肖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1-11 09:35:21

德佑二年岁旦翻译 赏析 郑思肖,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郑思肖所创作的组诗作品,是郑思肖在国家危亡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

原文:

德佑二年岁旦

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夜深字词解释:

其一

(1)空泪垂:白白地落泪。

(2)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一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这里借用了原作的诗意,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顺应人民的意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

(3)日近:《世说新语·夙惠》载:“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日,代指皇帝。

(4)天高问岂知:化用杜甫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亦代指皇帝。

其二

(1)此地:指苏州。胡马,指元兵。

(2)底事:什么事。

(3)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4)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夜深翻译:

其一

赤手空拳,难酬报国雄心;

遇见朋友,只能流流眼泪。

日思夜想,一心恢复中国;

弱肉强食,古今不免同慨。

天颜不远,还能盼望得见;

苍苍者天,可能预见未来?

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祷告,

但愿重见大宋旌旗回来。

其二

有桩心事久久未能忘怀;

一提起来,就要心酸泪零。

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

我到死了还是宋朝臣民。

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

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

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

使我惭愧白白又过一春!

夜深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写在元兵侵陷苏州的第二年,那时作者正在苏州。德佑是宋恭帝的年号,做诗时恭帝还在临安(同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他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非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仅只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夜深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和人民希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渴望,字里行间也透露了对南宋王朝不思励精图治的不满。

首联抒写自己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诗人空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是却没有力量能够实现,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只能徒然落泪。“逢人空泪垂”,这个“空”字,正表达了作者此时极度复杂的心情。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是却没有力量能够实现,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只能徒然落泪。为什么有宏大的报国志愿而不能施展呢?这和当时软弱的恭帝有关,这里不便明说。“空泪垂”,是白白地落泪。垂泪是他感情达到到极度的表现,作者知道,徒然落泪是无济于事的,然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逢人空泪垂”,这个“空”字,正表达了作者此时极度复杂的心情。

颔联抒写国治民安的政治愿望。诗人一心梦想着祖国统一、国治民安的太平盛世,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顺应人民的意志,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作者巧妙地借用《下泉》诗的典故,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而含蓄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意思是说,我一心梦想着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那万古传诵的《下泉》诗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愿望,也正是今天人们所日夜盼望的。《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篇,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意思是说,想那太平盛世的时候,田间的禾苗有雨露的滋润,长得欣欣向荣。国家安定,有郇伯那样贤明的君主来关怀百姓,治理国家。诗序说,《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这里借用了原作的诗意,表达了作者自己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能顺应人民的意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作者巧妙地借用了这个典故,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而含蓄的。

颈联抒写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和对国势的担忧。“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这两句既明显地表达了对恭帝苟且偷安、不思救亡图存的不满情绪,也清楚地说明了“力不胜于胆”的根本原因所在。五六两句的意思是说,南宋的皇帝近在临安(今杭州市),还可以见到,但是他对眼前的危局到底持什么态度,却无从知道。这话说得很委婉,但对恭帝的不满情绪却很明显。“日近望犹见”,“日近”是借用了晋明帝的故事(解释见白居易《题岳阳楼》诗)。“天高问岂知”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杜的原句是“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在他的词《贺新郎》中也化用了这个诗句:“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这样,都是借来指责最高统治者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仍不肯旗帜鲜明的支持爱国志士,救亡图存。这样下去,实在令人担心。这里也是不便明说,只好借用前人的诗句含蓄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这两句中的“日”和“天”都是代指皇帝。这是古人的一种很常用的比喻。

尾联抒写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意愿。中原的人民每天都向着南方(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致敬,渴望早日看到南宋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旌旗。诗人在指责最高统治者苟且偷安之后,紧接着抒写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意愿,对比鲜明,确有深意在。郑思肖的诗多数是用象征暗写的手法,来表现怀恋故国的情绪。但本诗却是直抒胸臆,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意识与爱国能力的矛盾、理想愿望与现实境况的冲突以及人民的意愿与统治者作为的对比,启人沉思,发人深省。

南宋皇帝苟且偷安,可是北方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之中,痛苦不堪,他们是多么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啊!所以最后两句说,中原的人民每天都向着南方(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致敬,渴望早日看到南宋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旌旗。    前人评价郑思肖的诗说,他的诗多数是用象征暗写的手法,来表现怀恋故国的情绪。但这首诗却不是这样,而是直抒胸臆,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个人资料: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