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
【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 wèi ) 但能说之也 ( yuè ) 春玩其华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烛夜行 ( bǐng ) 譬诸逝水 ( pì )
【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 ) ②春玩其华。 (同“花” )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 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 ) 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学者为己。 (读书人 )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
【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2.归纳三段的大意。
(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
【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 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
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第3篇:语文教案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 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生:小虾
2、 看小虾图片,齐读课题
3、 生:我观察到的小虾很……
生:……
4、 进入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 自由读课文
2、 自我评价
3、 先小声练读,然后小老师教读。
4、 练读句子,个别读,齐读
5、 同桌两人共读一本书,互相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精读
学习第2自然段
1、 小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小虾样子的句子
2、 汇报
3、 抓住词语谈感受
4、 感知画面,美美地读句子。
学习第3自然段
1、 认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表示小虾吃东西动作的词语,勾一勾,读一读。
2、 全班汇报:读勾画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 多种形式读
4、 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5、 汇报
6、 体会有顺序地把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生动,说明小虾吃食很小心
7、 练习有顺序的表达
8、 表演
9、 有感情的齐读,可以带动作表演读
10、 齐读“吃饱了的小虾……”
五、总结全文
有感情读课题
1、 孩子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小动物?(多媒体:小虾图片)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虾的课文:(板书课题:小虾)
3、 课前,孩子们去观察了小虾,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小虾是什么样的呢?
4、 过渡:从你们的发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喜爱小虾。小作者也非常喜爱小虾。他是怎么描写小虾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板书设计:
小虾
样子
有趣
脾气不好
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碰—后退—再碰—后退—捧着吃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聪明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第5篇:语文教案
课题:《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复述: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在自愿或指名复述后,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2、讨论:
⑴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⑵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明确:
⑴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某些文化特征。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⑵ 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此时教师也可插入课前准备的故事。
三、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1、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
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第二课时
四、思维拓展训练: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五、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初一(8)班:(高层次班)
⑴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⑵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2、初一(1)班:(低层次班)
把“读一读,写一写” 中的词语抄写三遍。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学习给对话加上冒号、引号、顿号、句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
2.学习质疑,解疑。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地球清洁工。练习改写对话的表示形式,学习整理学到的科学知识。
3.知道海鸥、乌鸦、鱼儿、榆树和风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认识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建议: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几位地球清洁工?分别是谁?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这样设计使学生既感知课文内容,又进行语言的训练。)
学生同位互相学习汇报:
第一位地球清洁工是:海鸥。海鸥把大轮船上旅客丢在海里的面包、饭菜和漂在水面的死鱼什么的,统统吃掉了。
第二位清洁工是:乌鸦。乌鸦在啄食地上的蝇蛹、地蚕、腐肉什么的,把大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三位清洁工是:鱼儿。鱼儿看到那些破坏水质的微生物,马上清除掉。如果没有鱼儿,河水会变成污水。
第四位清洁工是:风。风能驱散地球上污浊的空气,让地球保持清新的空气,为人类做些有益的工作。
学生在练习说的过程中,最大困难是转述课文中的话,把课文中的“我”,要用文中的人物人称直接代替,教师应指导学生练习把话说清楚,语言简洁准确,练习填写书后第二题。
(二)、深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练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比较:海鸥、乌鸦、鱼儿、榆树说的话的内容及几个意思的先后顺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进行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2)小组去掉提示语练读课文,直接读人物的语言,教师随机鼓励学生背诵积累。
(3)组织学生小组排演童话剧《地球清洁工》,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评委。
(三)、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A)召开“保护地球环境”的讨论会。
(B)制作“保护环境”公益广告牌。
(C)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如:主题为《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让我们的津河更美》等,撰写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