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写字训练。要求把字写端正,匀称,写正确。
2、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讲读成语。积累语言,积累文化。
4、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的能力。
5、阅读成语故事《一字之师》。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扩大语言和文化知识。
6、口语交际练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习作:记叙生活中的'“第一次······”。
教学难点:查字典练习,写字练习,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课时。(包括习作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字。
1、师指导写以下几个字:
幽:竖要写田格的中线上,而且最高最长。
臂:月字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
皆:第一笔是横。不要丢一撇。
2让学生写一写。
3、看看“庐,曛,畏,寇,稻”这几个字写时应注意什么?
4、自己写一写。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
二、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
1、自己修改。
2、全班交流。
3、师: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以、已,在再,由、尤,)特别是(一、异)要从意义上区分。
三、积累成语。
1、读一读,讲一讲。自读自讲。
2、集体交流。要说出成语的本意和比喻意。例如:落花流水:形容春景衰败,用来比喻惨败、狼狈不堪。
3、把成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四、查字典。
1、读题。
2、独立填写表格,自己确定部首、笔画、选择义项。
3、集体交流,订正。(“累”查“田”部,再查6画,应选1。“屏”,尸,6,2。“洽”,“氵”,6,1、)
4、师:选择义项,要据词订义;要符合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第二课时
一、阅读成语故事,按要求去做。
1、独立阅读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自学。
2、读故事,说说故事的主要意思。
(1)两个同学互读。
(2)集体交流读。
(3)说说故事的主要意思。(谁称谁为师?因为什么称郑谷为“一字师”?结果怎样?)
(4)师: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请郑谷看。郑谷告诉齐己“数枝”不“一枝”更好。齐己接受了郑谷的意见,并且称郑谷为“一字师”。
3、谈谈自己学习这文章的感受。你认为齐己和郑谷是怎样的人?
二、背诵《早梅》
1、师指。
2、同学之间互读。
3、指名读。
4、自由练习背。
5、竞赛背。
6、集体背诵。
三、学习补充资料《推敲》
四、作业:抄写《早梅》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几个同学读课文,同学们对他们的朗读给予评价。
全班齐背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复习生字和会写字。
教师可出示词语卡片,也可用课件演示词语,请学生变换形式读熟。
清晨、亮堂堂、照耀、闪闪发亮、闪耀、累了、裙子、礼物、方便、念叨、您、简直。
学生自己念书上田字格中的生字,选择最有效的识字方法,用最快的速度记忆生字。
(三)指导书写。
1.读6个会写字,口头组词。
2.看一看哪几个字是过去课文中出现的?
3.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有效方法。如“闪”可以这样记:有一个人,一闪就进门了。“人”的第二笔捺要变成点。
学生抄字头,练书写。
(四)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请学生评价。
(五)反馈。
听写6个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学习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4、 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体会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 学习提示,指导自学。
1、 认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提纲:
(1) 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2) 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
(3) 这篇文章那里最让你感动?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为什么令你感动?
三、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1、汇报自学情况。
(1) 每个人都把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互相补充。
(2) 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1、 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壮丽的青春?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比较一下,哪个题目好?
二、 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读自己为什么受感动。
引导学生谈:
(1) 当时的情况如何危急?
(2) 欧阳海是怎样挺身而出的?启发想象,体会欧阳海崇高的思想境界。
(3) 事情的结果怎样?
3、 为什么以壮丽的青春为题?
三、 感情朗读,体会境界。
1、 激情。
2、 指导学生怀着对这位英雄无限崇敬之情,充分的读,练习把课文朗读好。
四、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板书
8*壮丽的青春
峡谷险,驮马惊
箭步飞身,推离轨道 舍生忘死 无怨无悔 英勇献身,谱写颂歌
第4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耸肩()倔强()卷帙() 滑稽()脉搏()不屑()
2、解释下列词语。
赫赫英名: 兴高采烈: 窃窃私语: 心不在焉: 漫不经心:
3、知识链接。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一、导入: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课文是否就写了伽利略这一个发现?
3、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4、那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
三、再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2、认真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提示: 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四、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 构思巧妙在何处?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3、对下列描写性语句,从描写的方法或角度进行赏析。
(1)、第二段:“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
(2)、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3)、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
五、拓展。
1、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
3、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
六、作业 以自己的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或者创造发明为内容,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同时附上一篇总结成败经验的小汇报。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 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 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 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 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 概括出三件事。
3 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 交流想像,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 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 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 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 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 想像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 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1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
2 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小结全文,练习背诵。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的父爱》
三.教学反思
开展主动性学习,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本课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能好。
第7篇: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