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画笔顺把字写好。
4、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抓住描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法布尔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2、引导学生质疑: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浓厚隐藏无限暮色观察欣赏训斥驱散迷恋怒气冲冲
(2)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②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全班交流自读课文所解决的问题。
5、了解关于法布尔的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出示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xx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xx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xx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四、指导课堂写字
1、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2、展示评议。
第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第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大自然赋予小城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记叙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媒体选择:录像机、电视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这一堂课继续学习第15课。(板书海滨小城)昨天,我们领着大家一起来到作者的家乡广东,欣赏了家乡的海滨,回忆一下,海滨在你脑海里是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欣赏一下这迷人的海滨小城。
播放录像。
[简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一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海滨小城的美。唤醒学生对海滨小城美景的憧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
2、上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提出一个问题:
投影: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海滨小城》一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投影: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读读书、看看图,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汇报员汇报:(板书庭院、公园、街道)
三、精读课文,领语研究策略。
(一)、现在我们一起随作者来到小城看看庭院,庭院到底美在哪儿呢?
1、投影:庭院美表现在()
①绘画:A、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B、理解这部分内容,给身边的画涂上色彩。
②品画。③感悟。④欣赏
2、我们准备按照以上4个步骤完成任务,首先来完成第一步绘画,指名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绘画。
3、(出示其中一小组一幅画)咱们来品味一下这幅画,看看你们自己合作画的画,看看庭院美在哪儿?(指名回答)
A、这一幅画中我看到了有按树、椰树、凤凰树……庭院栽满了树,绿村成阴,让人心旷神怡。
B、我仿佛从这一棵棵树上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让人神清气爽。
C、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一片片红云中。
D、看到这幅画,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大家唱《绿叶》。
[简评:树木多,读者看不出庭院的美,通过绘图、品味图,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视觉的感官协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4、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再来感悟一下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句子感悟、体会出来庭院很美。
指名学生回答:
①出示黑板填空: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好像小城都笼罩在()。
②指名填空:自由读这句话,“热闹”让你体会到什么。“红云”指什么?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师小结:这么多的树、这么艳的花,时时飘来阵阵浓郁的香味,谁还会说小城不美呢?让我们再一次欣赏一下庭院的美,小组自由读,读出庭院的美。
指名小组读。
[简评:由文给图,由图悟文,图文并茂,感知升华,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因而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便水到渠成]
(二)、除了庭院美,其实公园更美,那么公园美表现在哪儿呢?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工作单上布置的各项任务。
1、出示工作单
①小组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②找出重点句子,体会公园的美。
③仔细观察图,发挥想象,说说人们在榕树下的活动。
2、指名分项解决问题
①指名小组找出重点句子。
比较: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桑
榕树就像大桑
读一读,比一比,感悟一下哪一句话好。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突出“一棵棵,一顶顶,绿绒,”读出榕树的美。
②过渡:榕树不仅形状美,颜色也美,请大家看看图,想象人们在榕村下的活动。
3、出示投影(公园里人们的活动图)指名学生上台指着讲。
[简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减少了繁琐的提问,提高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学生参与热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之句子之间的比较扎实了学生的基矗]
正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人们才在这里游玩、休息,请同学们在下面练一练,用你的朗读,读出公园的美。
(三)、小城的庭院美,公园更美,街道也美,从哪儿看出来呢?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1、指名回答。
2、出示练习,填空:小城的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咚吱咚吱地响好像()
填空: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同学们,作者由海滨来到小城看到这么优美舒适的环境,会自言自语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
五、课外延伸。
出示投影:小练笔:模仿《海滨小城》写一处校园景色。
小想法:最近兴趣小组上完后,学校环境大变样,纸屑满地飘,灰尘满天飞,学了《海滨小城》有何感想?
小调查: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对家乡环境的污染做个小调查,写一份倡议书,向学校的广播台投稿。
[简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课外延伸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消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板书设计:
第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
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2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标出课文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再齐读。
强调读音:懂d%ng;诵s^ng;例l@;呆d1i;圈qu1n。
2.纠正重点字、易错字的字形,交流方法。“诵”用把“通”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至”用把“到”去偏旁的方法记忆。
“例”用把“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厉”里面是“万”,不要写成“力”。
“题”要与“提”字区别用法、写法。
3.练习组词,口头把生字各组几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齐读“读读写写”的词。
4.理解词义。(提出文中不懂的词讨论)
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吓呆: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霎时:指时间很短。
厉声:严肃而厉害的声音。
学问: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例: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鸦雀无声: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胡里胡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
(五)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指导学生抄字头。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些。
“照”上下结构,上边大,下边要小。
“题”半包围结构,写时把“是”字的一捺要伸向右半边,托住“页”。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
(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
(“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
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第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第6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娃丽冒着风雪把一封被邮递员送错的从前线寄回来的重要的信及时送到了失主手中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做人要有责任感”的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自主阅读课文,感悟做人的道理。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小黑板。
学生:了解信箱的`功能和邮递员的职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孩子们,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可是今天我们所学的“信箱”却迥然不同,它里面还装着更珍贵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勾画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3、全班交流。
三、紧扣重点,体会感悟
1、文章的哪部分最使你感动?(三、四部分)为什么?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带着你的体会自读课文;抽读,评价;分角色朗读。
4、娃丽给石铁潘诺夫一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5、是啊,所以石铁潘诺夫才这样写道……(学生读信的内容。)
6、因此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1、孩子们,学完课文以后,你认为“信箱”里究竟装着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讲讲你身边的有责任心的人或者事。你从这些人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7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 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激趣
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看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黄色)你见过绿手指吗?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2、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2、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3、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四、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五、朗读课文。
1、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2、小结:这位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3、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4、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家人会说什么?
5、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6、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8、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9、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10、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自由发言。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总结全文
第8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习、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 ,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
高尔基 小男孩
热爱
对话、细节描写
第9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历史,知道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阅读分析史料,分析比较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学生获取信息与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撰写人物简介,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了解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其意义)、容闳(早期留学生的救国梦想及其所提出的具体措施)、郭嵩焘等三人的主要事迹。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近代先进思想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料,归纳魏源、容闳、郭嵩焘(悲剧人生)三人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3、通过比较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遭遇,归纳三人经历的共同之处,感受近代仁人志士艰辛求索的苦旅,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和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教学重点:
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主要事迹及主张,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
教学难点:
思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如此艰难之因。
教学策略:
1、主要结合史料以分析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在其中贯穿讲授、阅读、比较、分析归纳、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典型史料。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史海寻踪展示晚明传教士图片及介绍,展示《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模型等史料。
(1)提问:这些人物有哪些相同的身份与经历?
(2)提问: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哪些知识?体现了当时的一个文化现象是什么?
(3)晚明致力于西学东渐的中国代表人物是谁?这些现象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观察分析史料,思考作答。
对晚明西学东渐历史教材表述比较简略,教师补充部分典型史料,有利于学生了解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为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比较奠定基础。
2、环节二:开眼看世界—人物篇展示人物简介任务单,简单介绍要求,要求同桌合作完成。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展示成果。通过本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与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课堂效率,对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物有全面的了解。三是熟悉介绍历史人物的一般做法。
3、环节三:晚清先行者的思想篇呈现史料,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然后提问:
(1)三人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为何在此时提出?
(3)要求学生列表比较晚明西学东渐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差异。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归纳三人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近代中国史实,理解其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并列表比较与晚明西学东渐的差异。目的是在归纳晚清提倡学习西方的人物的。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与晚清西方工业文明输入的不同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环节四:晚清先行者──溯因篇引导学生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回顾知识,说明近代学习西方的艰难之因。并结合史料分析还有哪些原因。学生分析作答。通过本环节,回顾综合探究七的有关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近代化如何如此艰难。
5、环节五:晚清先行者—启示篇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对本课进行总结。思考问题: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同桌合作回答。通过本环节,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检测重点与难点落成程度。同时培育学生以史鉴今的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第10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第1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 ,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课文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及认识多音字“挨”;会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主动道歉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8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点:
1.书写“桌、陈、管、束、固、执、歉、敢”8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说声“对不起”》。
2.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挨 铅 厉 秒 凑 谅
3.出示生词,男、女同学接读。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桌、陈、管、束、固、执、歉、敢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原谅道歉犹豫故意原谅 责怪 不知所措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6个,会写8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四、布置作业:
你在生活中说过“对不起”吗?将你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第1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一、教材分析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二、学情分析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在阅读训练的时候,我将借助网络环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独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化“名称”,注重“感悟”的做法,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生动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挖掘文本的隐藏资源,让本没有生命的文字会说话;力求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展开想像走进“恐龙”世界,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指引学生不断地冲击原有的认知体系,探索新的研究课题。
三、教学目标
1.借助网络环境,理解感悟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神往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介绍恐龙的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3、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借助网络,拓展一些常见的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
1.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2.学习迁移运用课文描写恐龙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名: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恐龙都有哪些了解呢?
2、小朋友们都喜欢恐龙,请看这些恐龙图片(课件播放),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
(二)精读课文,了解形类:
1、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划上横线。
2、交流:你们从书中找出了哪些恐龙的名字?
3、请同学们再去读书,这回要求大声朗读,边读边想,你最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喜欢它?
4、交流并品读好词佳句。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
1、巩固:以“我是-----龙,……”的句式练习说话。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1、这么多的恐龙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它们都吃些什么呢?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2、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什么叫卵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什么叫“破壳而出”?请看图片。
(五)猜解恐龙灭绝谜团: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小朋友。
(六)欣赏短片,激发探知: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如果科学技术让恐龙复活,你愿意吗?(学生看恐龙短片。)
(七)总结深化,练习说话: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谈谈吗?
(八)课后活动:恐龙知识知多少(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
第1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60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五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的作者是冰心。文中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孩子们用弹弓大中了小鸟,两只老鸟接住了小鸟把它带回巢中。从此孩子们再也听不到小鸟的叫声。文章批评了不爱护鸟类的行为,歌颂了亲情的伟大。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按照指定意思为课文划分层次。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学习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学习为课文划分层次。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自制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儿吗?你最喜欢什么鸟儿?
2、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生机勃勃,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绚丽多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只小鸟》一课,共同关注一只小鸟的命运。
3、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文中的一只小鸟给大家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2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的小鸟。
2、交流汇报
这是一只可爱的、幼小的、快乐的、幸福的、爱唱歌、歌声动听的、爱欣赏风景的小鸟。
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3、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再加上小鸟清脆柔美的歌声,这是一副多么美丽、和谐的自然图画啊!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情齐读课文1、2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3--6自然段。
鸟儿欢快的歌声吸引了树下玩乐的孩子,他们天天来听小鸟唱歌。可是有一天,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至6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2、汇报交流。
( 1)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从这句话看出小鸟的伤势很严重,"跌"是完全失去控制,很重地摔下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 2)斜刺里两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老鸟对小鸟非常关爱,体会到亲情的伟大。"箭也似的"像箭一样快,说明它们此时此刻内心非常着急。抓住"箭也似的"指导朗读。
师:拿一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一位母亲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此时的它们心急如焚,此时的它们肝肠寸断,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老鸟当时那种急切、悲伤的心情呢?
自己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
从这句话体会到小鸟的伤势很重可能有生命危险……
师:刚才还活蹦乱跳、高声鸣唱的小鸟转眼间正痛苦地流着血,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你觉得此时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可怜的、不幸的、痛苦的、命运悲惨的……)
是啊!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幕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句话吗?
试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课文7、8自然段。
1、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当你看见小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它的生命即将结束,你会怎么想?
指名说。
2、因为孩子的一时贪玩,让这么可爱无辜的小生命受到了伤害,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此时孩子们的心情。
3、文中的孩子们喜欢这只鸟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对小鸟的.爱和老鸟对小鸟的爱有什么不同?
点生汇报。
师:小孩的爱是自私的,爱的方式不对,爱它就让它更加自由,爱它就应该让它更加快乐,爱它就让它更加美丽,爱不是占有。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故事讲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如果让你对文中的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2、师:听了你们这番话,相信那些调皮的孩子们会放下手中的弹弓,以一颗善心和爱心去对待鸟类。老师也想对文中的孩子们说几句话,可以吗?
出示白居易的《鸟》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岂止是"子在巢中望母归",同样还有"母在巢中盼子归",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向所有的人发出"莫打枝头鸟"呼声吧!
七、总结。
美丽鸟儿,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大自然,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业:每一只美丽的小鸟都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但文中的这只小鸟却怎么也没有想由于人类的贪婪使它惨遭不幸。小鸟的命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家想像一下,那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续写一段话。
教学资源:
为了更合理的、恰当的用好多媒体资源,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真正的起到辅助作用,在本节课设计之后,我广搜资源,分别从网络上、远教资源库上、多媒体教学光盘上大量的参考整理,最后一句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最终选用了多媒体教学光盘和自制的幻灯片课件。光盘中我选用了词语的出示和第一部分的动画播放,这两个部分能较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制课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段意和划分层次,就用课件为他们展示出了一些学法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参考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了引导与自学的作用。
第1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内容】
带学生去智慧城激趣导入。在学了我的发现认识了反义词后,进行我会认 的学习。教学任务是认识六个生字。
【片段】
学习我会认。
师:看到我们一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棒,今天有六个生字想和我们交朋友一起去智慧城,大家愿不愿意带它们去?
(小组学习六个生字,师出示六个生字。)
师:请大家把自己和生字交朋友的高招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集体交流。)
师:把你的高招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我让大家猜一个谜语:太阳听音乐。
生:暗。
师:我听你喊得很大声,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暗 的左边是日字旁,就是太阳,右边是音,就是音乐,合起来就是太阳听音乐。
师:这两个小朋友真棒,用猜谜语 的方式来记生字。谁再来说?
生:我要用比一比的方法,把瘦和病 比一比,他们都有一个病字框。
师:她会用比一比 的方法来记生字多棒呀!
生:我也让大家猜一个谜语:木头在门里面。
生:闲。
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生:因为门指闲外面的门字框,木头是门字框里面的木,所以这个字是闲。
生:我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记住了旧。
生:旧的左边是个阿拉伯数字的1,右边是日,就是1个太阳。
师:你用分部件的方法,分左右两部分来记,这个方法也很好用。
生:我用分一分的方法记矮。我把矮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左边的矢字旁。第二部分是右上的禾,第三部分是右下的女,三个部分合起来就是矮。
师:你也会用分部件的方法记生字,真好。
师:这个丑字太丑了没有人愿意记住它是吗?
生:我用比一比的'方法,把丑 和五 比一比。五和丑 很像,把五 上面的横和下面的横折连起来就是丑
师:这些生字大家记牢了吗?
生:记牢了。
师: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记得快、记得牢。请大家把自己做的词卡拿出来。老师拿出一个词,同学们很快地把它念出来。然后,从自己的词卡里找出它的反义词大声读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识字擂台。)
(师生互举词卡。)
(课外延伸。)
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了反义词,知道利用找反义词来帮助我们认字。你用这个方法认识了哪些字?
(生纷纷上台交流。)
生:好 的反义词是坏,我认识了坏。
师:真好,送你一朵知识花。
生:我在课外认识的反义词是甜和苦,老师教过了甜,我学会了苦,我把苦分成两个部分来记,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古。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朵知识花。
生:我学会的反义词是老和少,我自己学会了老字。
师:送你一朵知识花。
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说呀!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都能说。在学习小组里,把你学会的反义词介绍给大家。
(小朋友七嘴八舌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展示。)
师: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反义词,还学会了利用反义词认字的方法,看来我们可以带上六个生字朋友上智慧城了。赶快把词卡收起来,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鸭姑娘这一关。(课件演示:过桥。)
小鸭旁白:同学们真聪明!祝贺你们闯关成功,请过桥吧。
(生为自己欢呼鼓掌。)
【点评】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方法。本段就充分地体现了老师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图。如:出示我会认 的六个生字后,老师就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认字的高招。而后,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全班交流。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生识字的方法,老师能够适时地加以归纳(不露痕迹),使学生既识字又学习方法。这也是语文园地这类课型应加以重视的特点。
本片段还注意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课外识字、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做了较好的引导。
第1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
教学要求: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引导学生读帖。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article/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
学写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