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6-15 08:25:2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状况的语句,体会她们一家的生活处境。从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种贫苦的生活还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这时老师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6.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学会运用能发现词语内在联系。

2、练习积累。

3、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2、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3、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____火车____

洗衣____服装____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个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语,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 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 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 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 市场 绚丽多彩的 日月潭

繁华的 森林 川流不息的 舞台

茂密的 灯光 风光秀丽的 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哪里呀?对济源,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那你们对她了解吗?当我从一个小村庄走入城区,我感受到了我们家乡的各个角落都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是那么的古老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口语交际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如,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

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三、展示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

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四、宽带网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兴味盎然”、“经久不忘”、“椭圆”、“异口同声”“胸有成竹”、“人云亦云”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最后一段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树叶。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大家赞同这个说法吗?好,现在就拿出你们收集到的各种树叶,给大家介绍、证明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全班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有关词语。(教师随机点拨。)

2、分小组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利用工具书等合作释疑。

4、教师范读。

5、全班齐读,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

6、学生自由组合后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7、教师简单介绍:文中的人物“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

三、再读短文,从内容中体会文章的思想。

1、 这节生物课老师是怎样上的?找出有关的文段读一读,再用你自己的话来评一评这节生物课。(学生读后回答:生动、有趣……)

2、 林巧稚是怎样称赞自己的老师的?(生答:她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3、文中说,林巧稚上的这一堂生物课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你认为,她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讨论研读。)

4、 全班交流:(即文中最后一段)

林巧稚体会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是“树叶是绿的”那以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5、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这段话的?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一说,从本篇短文中,你也体会到了什么吗?

(小组内自己讨论后,全班交流。)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见解进行小结:

学习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思考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要自己多看、多动手、多思考等,要有“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六、课外拓展:

学习了本文以后,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疑问时,应该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七、板书设计

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课堂学树叶标本 绿色

学生答 椭圆

老师联系实际,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上山采树叶标本 绿、红、黄、紫……

学生再答 形状千奇百怪

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

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做课外阅读题的几种基本方法。

2、复习巩固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复习巩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复习巩固通过品词析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复习巩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3、复习巩固通过品词析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好吧?(板书: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二、反思阅读现状,发现问题,明确任务。

1、在做阅读短文时,你觉得哪种类型的题做得不够好?

师相机板书: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

相机解决一些学生做题的困惑:如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联系语言环境加标点。

2、同学们敢于自我反思、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表扬!你们所遇到的这几种难题正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你们要达到的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攻克“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三道阅读难关,有没有信心?(有)从你们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

三、立足学情,有效引导。

〈一〉首先来攻第一关:归纳主要内容。

1、在做阅读题时,要想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得怎样做?(读懂文章)这时,我们一般选择哪种读书方式?(默读)对,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读几遍呢?要因文、因人而宜,直到读懂为止。

默读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1)要入情入境地去读,读进去,想开去,一边读一边想。

(2)不动笔墨不读书!标自然段,好词好句,关键词句,标点,做旁注,同学们掌握的学习习惯还真不错!

2、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去默读短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肯定默读方法,默读习惯!)

题目见提纲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复习卷十、(一)5

交流读书收获。

3、你们读懂的便是主要内容的部分了,我们再稍微加工一下,就是主要内容了。

在归纳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你有什么窍门?

(板书1、完整、简要)(2、谁干什么法)(3、时间、地人物、事件)

4、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谁能根据同学们的窍门,集思广益,来归纳一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别忘了,既要完整,又要简要!

同位交流——全班交流互评。

5、刚才,我们运用的方法,便是复习小博士指导给我们的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常用的“要素串连法”。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种要素串连起来,还要注意简要完整!

恭喜同学们第一关攻关成功!Ye!

〈二〉再来攻第二关:体会思想感情

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1)把心放到文章中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2)抓住关键词句。

板书:关键词句

2、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方法来体会一下的《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得再次默读短文,读进去,想

开去;边读边标关键词句,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

全班交流:通过再次读文,你标出哪些关键词句,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要把这些体会融合在一起,尽量全面一些!

看看复习小博士的体会:齐读1遍。

3、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刚才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便是复习小博士给我们指出的:齐读1遍。

恭喜你们,第二关攻关成功!Ye!

〈三〉最后一关,领悟表达方法。

1、你都知道哪些表达方法?

2、你是怎样领悟表达方法的呢?

(再读文章,通过品读词句来领悟。)板书:品词析句

是呀!表达方法就蕴含在字里行间!

3、好,就按你们的方法,再去默读全文,仔细品味品味词句,看你能领悟出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交流:

(1)你通过哪些词句,品出了什么表达方法?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或品质)

(2)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有原因,经过,结果,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这两点合起来,便是这篇短文所采用的主要的表达方法。

这样,通过品词析句,我们就总结出写事类文章的一般表达方法:

1事情发展的顺序。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或品质。

同学们可真棒!都可以和复习小博士相媲美了!

恭喜同学们,第三关攻关成功!Ye!

第二课时

〈五〉总结学法

回顾我们的攻关历程,我们在攻每一道关时,我们最先做的是什么?(读文章),不只一次地读!反复地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调动我们的语感,发动我们的思维,抓注关键词句,通过品词析句,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板书:多读——语感

四、学法迁移,领悟运用。

1、运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我们再来做一篇阅读短文,好吧?

《遥远的麦地》题目见五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卷三、(三)

学生自已做题

全班展示交流

师生、生生互评,谈方法。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做写事类课外阅读题的几种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学以致用,用这些方法去攻克更多的阅读难题。

板书设计: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主要内容——完整简要

思想感情——关键词句

表达方法——品词析句

多读——语感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注重朗读训练。

2、了解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变化原因。

3、了解大瀑 布葬礼情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抱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大瀑布的资料

2、查阅身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教师首先从“葬礼”入手,质疑,解疑,再补充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部分。

三、知道学习“葬礼”一部分(10—13自然段)

学生轻生齐读这几段文字,弄明白以下问题:

(1)那些人为瀑布举行了葬礼?

(2)他们怎样举行葬礼的?

(3)举行葬礼 的目的何在?

四、指导学习“大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象及变化原因”。

过度语:大瀑布沦落到为它举行葬礼的这步田地,此时此刻,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生答后,教师梳理以下问题。)

(1)昔日的大瀑布是怎样的状况?游客此的态度呢?

(2)如今的大瀑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游客此的态度呢?

(3)大瀑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呢?

1、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相关部分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找好词,欣赏佳句,理解内容。

(2)教师指导训练朗读(读出惊奇,骄傲的语气和悲伤惋惜的语气)

五、讨论深化,渗透德育目标

这场隆重而盛大的葬礼结束了,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或书写),抽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请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状况。

八、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奄奄一息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看图渎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第三部分是练习。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智育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小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认识“手字旁”;理解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拜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四、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五、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六、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七、小结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扫、拜、墓、踏”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机出示词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三、指导读韵文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识字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介绍了—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育目标:1.学会奉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 的比较来识字。板书课题:识字3(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一),复习“木字旁”、“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棵树)

(2)复习“木字旁”。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

(4)复习“禾字旁”。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松树、柏树的叫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桌椅

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占,金灿灿的一大片,好喜人的景象啊!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出示词卡: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木字旁)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禾字旁)为什么都是禾字旁,(大都与庄稼有关)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用“柳”、“椅”、“秧”扩词。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本课6个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同。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洗出它们的名称吗?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足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呈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星什么?(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1.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写词语,检测效果,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

(2)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难点: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CAI: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可爱。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指名发表看法。

4、读例文,再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明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边读文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课文中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景,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图片及有关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看孩子在大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他们快乐吗?你想知道他们怎样和大海亲密接触的吗?(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理解“珍藏”等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通顺?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出海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孩子们是怎样踏浪的?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子: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学生自读句子,想象画面。

4.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5.结合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读出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

6.另外几句,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浪花的可爱与顽皮,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7.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交代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海边踏浪的快乐。

2.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3.那大海给孩子们还带来了哪些快乐?今天继续学习下面饿内容。

二、学习课文的二——四自然段。

1.自由读2、3、4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你对哪些地方感兴趣?

2.小组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内容。

3.全班交流。

(a)堆城堡:在沙滩上,孩子们是怎样寻找快乐的呢?

指导朗读。

他们除了堆城堡,还堆了什么?

(b)拾贝壳。渴望了解大海的孩子们还想到什么呢?

4.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整体回归。

1.齐读课文。

2.学完了课文,你知道大海个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3.师总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大海也带给了孩子们许多的神秘,孩子们徜徉其中是那样的幸福。

四、小练笔。试着有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写句子。

板书设计:

小孩与大海

踏浪

堆城堡

乐趣

拾贝壳

看船出航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