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8 16:29:08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并用讲故事的方法使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习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

5.学会评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读故事、谈看法

1.自己出声朗读父母的爱中三则小故事。

2.指名读第一则小故事。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指名读第二则小故事。

6.小组内交流。

7.班级交流。

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指名读第三则小故事。

9.小组内交流。

10. 班级交流

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1. 交流对这三则故事的整体的看法。

说自己、明事理

1.同位之间讲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2.指名在班上讲。

熟记故事、讲给父母

1.读熟这三则小故事

2.先讲给同位听。

3.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的时候呢?敞开你的心扉和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困惑吧!

1.同位之间交流最想给父母说的话题。可从下面选择。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所说要真实,语言表达要清楚;举的事例要完整。

2.整理自己和同学交流时的发言,列成提纲。

3.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习作成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习作评改)

教师总结,指导批改

1.总结此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修改意见。

2.指导批改。

要求:出声朗读你要批改的文章,标出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看文章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实;

看是否运用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感受与作者交流;

在文章最后写出总的看法以及修改意见。

放给学生,互评互改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同学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佳作品读,集体评价

同学推荐(或自荐)一两篇习作,在班上朗读,请大家一起评论。

整理评语,修改习作

认真思考同学给出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把习作重新抄写一份。

第四课时

抄写词语盘点

抄写109页的词语盘点,点拨学生学会运用。

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查资料、交流,学习112页日积月累

2.老师适当讲解。

3.学生背诵、抄写。

兄弟敦和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填写蓑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通淡泊,情景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指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交流课外书屋

1.让学生自己看图,弄清漫画大意。

2.同学之间交流产生兴趣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找来《父与子》或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漫画作品《父与子》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被书迷住了,妈妈儿子只得让儿子去叫爸爸。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打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尊敬、佩服?想把他的事迹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二、交流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最尊敬或佩服的一个人的事件。

过渡谈话: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其他同学肯定还想说,我们就自由组成小组相互介绍一下好吗?

2、小组相互交流。

谁能用最简练的一两句话说出敬佩的原因?

3、学生随谈教师随把这些话写在黑板上(可起提示作用)。

4、教师也可以谈最喜欢的人的事迹。

四、拟作。

过渡谈话:你对心目中这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么尊敬、佩服,想不想把他写下来?

1、出示习作要求,学生读要求。

(1)从身边选择一个最尊敬、佩服的人写下来,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自己尊敬或佩服的原因。

(2)要把内容写具体。

教师启发谈话:现在就请你起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相信你一定能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使别人读了也深受感动。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意图:在写作方法上不做过多的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表达,倾吐真情。]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一课型:

新授课课题:聪明的小白兔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小灰兔的'图片。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你看,它们是谁?(学生自由齐声反馈)

2.引导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兔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是啊!小兔子毛茸茸的,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真可爱!我们今天认识的小白兔,还是只聪明的兔子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文倾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要求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秋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种的南瓜成熟了,它们想办法把南瓜运回了家。)

三、小组合作,认读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拼读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生字时在书写和读音上的注意点。

3.认读生字卡片,并组词及口头造句。

四、学生课堂练习

小结:课文讲了小白兔想办法把南瓜运回家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 《聪明的小白兔》

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型课题:聪明的小白兔

教学要求: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的

教学重点:巩固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读书法、练习法学习方法:

导学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秋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种的南瓜长得怎样?(又大又圆)那么,小白兔和小灰兔能把又大又圆的南瓜搬回家吗?如果能,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聪明的小白兔》。

二、读文,整体体会

1.学生集体读课文3~4自然段,并填空。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这样把南瓜一个一个( )回家去了。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把下面的句子说完整。小白兔看见( ),它想( )。于是它们就这样把南瓜一个一个运回了家。

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上述句子说完整。讨论:文中“这样”指的是怎样?小结:小白兔看见了自行车轮,想到了南瓜,它把南瓜竖起来,南瓜像轮子一样在地上滚,南瓜一下子轻了许多。这样又省力又快。

4.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分角色读这一自然段,大家评议。小结:小白兔看到自行车的轮子在转动,觉得南瓜的形状和自行车的轮子相似,因此把南瓜竖起来,把南瓜一个一个地滚回家。

三、指导朗读课文小结:

四、作业:抄写词语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单元整体感知: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心愿》、《树上的橘子》、《美丽的公鸡》、《小马过河》。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含有丰富的营养,可启人心智、教人醒戒,告诉了孩子们很多道理。如:槐树妈妈的心愿——让槐树籽娃娃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安家,把那里变成一片片树林;《树上的橘子》表达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美丽的公鸡》直白的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小马过河》告诉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本单元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吸收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四篇课文的故事。

2、认读4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会写32个生字,并写工整漂亮,掌握笔画、笔顺和偏旁。

二、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感悟、体验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会做人。

课时设置:

《心愿》………………………………………………2课时

《树上的橘子》…………………………………2课时

《美丽的公鸡》………………………………………2课时

《小马过河》…………………………………2课时

综合学习四……………………………………………2课时

口语交际:书中人物大家谈…………………1—2课时

综合测评…………………………………………1—2课时

本单元共用去约13课时,还剩余4课时用于扩展阅读哲理故事和小本本的写话练习。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学具安排:

投影、生字卡、录音。

板书安排:24.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花木兰 花将军

胜利归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填空。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 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 初读指导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 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 指名读。

2. 口头填空。

花木兰 ( )。

3. 小结。

4.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背第一段。

二. 精读训练

1. 理解第二段。

(1) 自读。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 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3) 花木兰是不是干着急呢?从花木兰说服全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怎么样?

(4) 指导朗读。

2. 理解第三段。

(1) 观察图一。

看,这是花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 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读后交流。

(4) 指导读第一句。

(5) 指名读第二句。

理解"赫赫战功"。

从这句可以看出木兰自强自信,所以开头称她"女英雄",结尾又说她是"花将军"。

(6) 指导读第二句。

(7) 指导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征 病 幼 男 胜 利

四. 作业

抄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

1. 认读词语。

2. 背诵第一、二、三段。

二. 精读课文

理解第四段

1. 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 自读课文,画出写将军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 读后交流。

4. 指导朗读、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脱 穿 将 勇

四. 作业

抄写字词。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