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4 14:15:13

第1篇: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接触会意字,体会汉字造字的奇妙。

2.、认识一字多词现象,通过扩词活动拓展思维,并积累语言。

3、学习“有……有……还有……”这一句式。

4、展联想活动,丰富想像力。

5、写字训练,练习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的字。

6、大胆想象,学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练习一字组多词;写字训:练;学习用“有……有……还

有……”这一句式说话;写有趣的话。

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段、学习状况、生活实际出发,构建游戏化、趣味化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引路、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以学生自主发现为主要手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会意字,体会汉字造字的奇妙。

2、认识一字多词现象,通过扩词活动拓展思维,并积累语言。

3、学习“有……有……还有……”这一句式。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今天呀,文文和乐乐他们又逛到语文乐园里去了,他们又见到了什么好玩的呢?咱们也去看看,也去玩玩游戏吧!

二、我来试试

1、动手屋:CAI出示“动手屋”,文文和乐乐到了“动手屋”,这儿有些什么游戏可以玩呢?

2、拆字游戏。

(1)CAI出示“艳”字。

乐乐:这个字我们没学过.可是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艳”字可以拆成“丰”和“色”,色彩丰富,鲜艳美丽。小朋友,你会这样玩拆字游戏吗?

(2)CAI出示“裕”。尝试拆字理解,同座互议。指名反馈。

小结出:有衣有谷,富裕之家。

(3)CAI出示“灾”“功”字。尝试拆字理解,小组讨论。

指名反馈。(不必要求说得很好,意思接近即可)

小结:室中失火,酿成火灾。努力工作,就会成功。

(4)拓展:乐乐: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字呢?(如炎、休、林等)

3、游戏“花儿开”。

(1)CAI出示”亮”字,呈花蕊的形状。

(2)谁能让花儿展开花瓣呢?请用“亮”说词,说一个词,花儿展开一片花瓣。

(3)这儿还有三朵花没有开,谁能让花儿快快开呢?CAI出示“活”“神”“整”三宇。

(4)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字。

(5)小组反馈,其他组可补充。

(6)小结:乐乐: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四朵花儿开了花,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生字都可以“开花”呢!你能再帮一个生字开花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说)

4、游戏“找兄弟”。

(1)CAI出示三个句子。

①圆圆的月亮上有松树,有星星,还有熊先生和松鼠自己。

②小松鼠在树上蹦跳。

③房间里有大人,有小孩,还有两只可爱的小狗。

(2)这三个句子中有两个是兄弟,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吗?

(3)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4)小结:这两个兄弟呀,都是含有“有……有……还有……”的句子。

(CAt打出词组“有……有……还有……”)你能再帮它们找一个兄弟,再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5)学生思考,同座互说。

(6)指名说,学生评。

(7)把自己想到的句子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教师巡视帮助。

三、小结

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玩了三个游戏,学会了不少知识,下节课“探索园”再见吧!

四、作业

和同学或父母玩“花儿开”游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联想活动,丰富想像力。

2、写字训练,练习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的字。

3、大胆想象,学习写话。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与发现

1、出示话题:看到月亮,让我想到……

2、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

4、动笔写一写。

二、写一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师范“游、鱼”。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我的作品

1、教师举一有趣的事,说说你们生活中有趣的事吧?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六)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就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自主读书与交流读结合,引导有目的性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或交流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的效果,为下节课朗读感悟作铺垫。)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师、伸、伴、满、时、绿、甜”。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于平时的培养,写字的环节要切实做到扎实。)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

二、精读

1、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教师引读。(在于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更好体会师生间的真势感情。)

3、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4、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

(这是在学生体会出师生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朗读的环节。)

三、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尊师情感。)

四、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

(背诵是学生积累的好方式,采用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参与。)

五、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

(利用“我会读”将文中的词语进行复现,让学生进行记忆与巩固。注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六、写字

1、出示“师、伸、伴、满、时、绿、甜”七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七、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促进学生积累,感受教师的伟大与辛苦,树立爱师情怀,加深与教师的情感。)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⑵ 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

⑴ 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扫除课文生字词。

⑵ 通过朗读、质疑 、探究,正确理解第一次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细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1、朗读题目《第一次真好》,学生会读出不同的语气和重音。到底怎么读好?看到这题目,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

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并借助注释、词典,联系语境读读掌握这些词:

雏形 丰硕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2、同桌交流初读感悟,并诉之于朗读。学生练读,老师范读相结合。

3、在初步探究有收获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

4、合作研讨:

如: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5、全班交流与总结,再次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6、语言应用:

⑴ 只是一种点缀。

⑵ 冉冉升起。

⑶ 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⑷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⑸ 值得低回品味。

⑹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⑺ 玲珑剔透。

7、作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你的第一次写成一段话。

⑴ 完成思考练习二。

⑵ 用课文自读提示上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