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1 14:14:58

第1篇: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走进秋天,我们尽情享受到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无数乐趣和无尽的遐想。让我们在秋天里快乐地学习,认真地思考,我想你会从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二、我的发现。

1、让我们进入“我的发现”这一题,你认真读读里面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吧!

2、出示课件,学生读

3、学生汇报

(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不同程度的新的词语。)

4、祖国语言多奇妙呀!除了书上出现的一些词语外,你还能说出一些吗?(生说师随机板书)

5、老师这里还收集了许多表示这些颜色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哪些你已经说过,哪些你还是不知道的。

出示课件:

黄 橘黄 枯黄 浅黄 柠檬黄 土黄 鸭黄 米黄 焦黄 蜡黄

红 通红 淡红 暗红 玫瑰红 绯红 肉红 鲜红 猩红 杏红 血红

绿 青绿 葱绿 草绿 橄榄绿 苍绿 油绿 品绿 石绿 水绿 军绿

蓝 天蓝 石蓝 靛蓝 瓦蓝 品蓝 毛蓝 藏蓝

6、颜色千变万化,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还会发现更多的奥妙呢。

三、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⑴小朋友,接着我们要走进“对对子”中去,让我们先来读读“对对子”吧。/soft/

⑵学生自由读

⑶指名学生读,纠正错音。

⑷同桌互读,想想这首“对对子”里讲的内容跟什么有关?(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⑸师生对读

⑹男、女分角色读

⑺齐读

⑻背诵对对子

2、我会填

⑴小朋友,我们在读、背“对对子”中也体会到了快乐,让我们进入“词语搭配”这一题吧

⑵(出示课件)自由读词,想想“地”后应该填什么?

(动词)

⑶学生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⑷汇报。

四、趣味语文

1、我们刚才通过词语搭配的活动,积累了不少的词语呢,让我们进入“趣味语文中的绕口令”吧。

2、出示课件:绕口令

3、学生练读。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同桌互读。

⑷比赛读。

4、课件,出示《颠倒歌》、《兜装豆》、《狗与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绕口令读。

5、交流读

附绕口令:

颠倒歌

咬牛奶,喝面包,

夹着火车上皮包。

东西街,南北走,

出门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砖头,

又怕砖头咬我手。

兜装豆

兜里装豆,

豆装满兜,

兜破漏豆。

倒出豆,补破兜,

补好兜,又装豆,

装满兜,不漏豆。

狗与猴

树上卧只猴,

树下蹲条狗。

猴跳下来撞了狗,

狗翻起来咬住猴,

不知是猴咬狗,

还是狗咬猴。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学习积累“越……越……”的句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越……越……”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朗读、背诵古诗,初步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学习比一比、写一写

1、 课始激趣(略)

2、 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一组。

3、先在四人小组说,再全班同学交流说。

4、写字。

(1)大家说得很好,还能不能写好这些生字呢?请你们翻到课本第100页,认真写一写,注意写字的姿势。

(2)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满意的作业,让全班同学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哪儿?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

(3)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好生字的关键笔画。

如:手的.最后一笔“ 亅 ”,毛的最后一笔“ 乚 ”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再书写一次进行巩固,力求写得美观、工整。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

(2)指名学生读。

2、课件注示:观看动画,理解“越……越……”这种句式是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扩展: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如:风筝飞上天的画面,小草天高的画现,刮风的画面)

三、读读背背

1、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古诗《悯农》,会读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出示画面,自己范读。

2、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3、师抽查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纠正字音。

4、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加上个人的感悟配上动作朗读,体会表达诗意。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6、让学生展示自己,能不能把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比一比,哪位同学背得熟,背得有味道。

7、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奖励小星星。

8、课件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最多。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汪碧绿的湖水边,一个老人与一群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今天第一节语文课我带领学生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我和学生们都深深的感动了。

后来有学生写自己课后的感受,说:“那堂课里,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铃声响了,我们无奈地告别了这难忘的课堂。”还有学生说自己感慨很多,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不少学生说自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何这堂课能收到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思了一下,主要我紧紧抓住了“情”字,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让情满溢课堂。

一、蓄情,渲染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情厚意,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乐曲《爱尔兰冥想》。酿造了一种感伤的气氛,同时我也深情的导入: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会心潮起伏、感动不已,甚至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感伤的音乐、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欣赏和谐画面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升华人物形象

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了教材,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的大量的报道和资料,我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平凡的丰碑》,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动情,体会震撼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五、泻情,祝福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让学生为老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时学生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点,完全迸发出来了。“祝老人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您放心地去吧,还有许多的人会来喂海鸥,会照顾您的儿女们的。”“老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海鸥们的心中。祝你在天堂开心快乐!”……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六、充分的让学生朗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我。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我的家》

2、认识生字,会写人、个、大三个生字。

3、使学生笼统地认识:能够享受别人给予的爱,自己也爱别人,就是幸福、温暖。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在这个家里,每个人互敬互爱,充满温馨。出示卡片家,谁认识这个字,大声读出来。(创设情景,让学处进入温馨的气氛,有利于下面的课堂教学。)

2、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吗?(指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说得好的,给予表扬,说得不够完整的,给予适当的补充、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揭题,板书《我的家》

二、采取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1、听录音读

2、老师范读,找出你认识的字,在下面划--线,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家中都有谁?

3、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互帮互学。

4、大声看书指读。

5、同桌互相检查读,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多读少讲的策略,引导学生随文识字,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里浮想具体画面,从而形成语感。

三、结合实际,展开想象

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爱不爱你们呢?你们爱不爱爸爸妈妈?怎样爱的呢?请同学说说自己身上的实际例子,再结合图画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爱他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想象画面情景,注意回答问题时声音的响亮及说完整话。)

四、识字部分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课文中识词,再在识词中学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1、识字

(1)出示要求会读的字

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互考,能读懂的字,在课文中的认字栏下打勾。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3)较难的字拿到班上来,全班同学讨论:怎样记住它?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两种笔划及三个字人、个、大。写的时候,应注意笔顺先后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不断提醒书写姿势,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自 主 学 习 案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 标 检 测 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 )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