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8 10:59:54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冬冬观赏冰灯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引人注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掌握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的阅读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点击课件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世界。(点击课件:哈尔滨的冰雕灯会)

2.说说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24 看冰灯)

3.你看到过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成的冰灯吗?请说说。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感受冰灯之美。

2.自读课文。

3.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滨()莹()烁()

(2)分析字形。重点:佛腾廊檐

(3)按结构说生字:上下结构( )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4.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冬冬在看冰灯的过程中到过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后板书:

什么地方 公园门口 冰桥前 冰雕长廊 冰雕动物园 冰迷宫 冰灯前

看到什么

6.说话训练

(1)冬冬来到______(什么地方),看到________(什么东西)。

(2)冬冬看到_______(什么东西),在_________(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冬冬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神奇美丽的冰灯。那么哪一个地方的冰灯你最喜欢呢?请你美美的读读它吧!(学生自由读)

2.学习第2段

(1)指名读。

(2)品味佳句:公园里一座座冰雕晶莹透亮,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一座座”写出了什么?“闪烁”是什么意思?从“晶莹透亮”上你知道什么?

(3)朗读第2段。

3.课文哪一段最吸引你? (这里暂以第4段为例教学)

(1)有感情地读读第4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及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2)点击课件:栩栩如生的冰雕动物

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等词语。也可以做做动作理解。

(3)除了这些冰雕动物,还会有哪些冰灯?用“()的()怎么样地干什么”句式说一说。

(4)完成作业本第2题,正确搭配词语。

(5)朗读训练。

4.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再边默读边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看到什么的词语。

(3)读读第2、3两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4)读第4、5两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吗?

四.回顾总结

如此美丽的冰雕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介绍给别人。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全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用作家、导游、播音员等形式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面对这神奇的冰雕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齐读全文。

二.能力训练

1.回顾课文内容: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2.能力训练。

(1)板书:作家播音员导游你想当什么?用什么形式把这美丽神奇的冰灯介绍给别人?

(2)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进行自由学习。

(3)交流。

请播音员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来。

请当导游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请当作家的同学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出来。(投影显示)

(4)评选最佳表现奖和创意奖。

3.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冬冬面对多姿多彩的迷人冰灯,心情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天寒地冻”。为什么天寒地冻而冬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呢?

3.指导朗读。

4.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作业本第5题)

(1)冬冬钻过冰“迷宫”。

冬冬来到冰灯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带冬冬到公园去。

爷爷带冬冬去观赏冰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句子。(作业本第7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最吸引自己的段落。

第2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才能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那么怎样才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杆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来要钓到鱼的确不容易。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微机出示)你们看看他能否钓到鱼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

2、学生学习生字。(这一课里有这几个生字,我们首先学习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词。)

3、学生根据注释,想一想:你觉得这个钓鱼的小朋友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学生自学。

三、精读课文

1、侧坐:全神贯注。莓苔:不怕呆在野草丛中。草映身:一心一意。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3、当时这个孩子的心情如何?

4、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机灵可爱)

5、学生看导语。(课件出示)

6、练习朗读。

7、现在你们觉得这个小孩能否钓到鱼呢?

四、问题与思考

1、你觉得诗人怎么会发现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的?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看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五、交流资料

关于古人写小孩子的古诗有哪些?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

六、作业设计

课本剧的表演。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留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留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巨型南瓜图 ,

提问: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蔬菜?今天我们将和小作者一起去参观农业展览馆,去感受农业的变化。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件】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 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 分段指名读。

c)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4篇:语文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

2、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培养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母爱。

3、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是“歌颂母爱”,凡有关母爱的影片故事、诗词、歌曲、散文、诗歌都可以搜集,参加活动。

2、本活动有“来自人类的母爱”和“来自动物的母爱”两个组。分别用一名同学主持。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材料,任选形式参加。

3、与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主题,寻找几位合作伙伴,结成小组后对材料进行再 充实,调整,组合,并在主持人和组员的策划下,准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活动重点:

能在活动中感悟母爱,能在活动中歌颂母爱,表现形式有创新精神。如: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能落实口语训练,通过“多角度看母爱”的说话活动,训练学生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懂得想法和感情的能力。

评价方式:

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情奖、最佳朗诵奖、最佳动作奖。最佳好女儿奖(各一名)

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歌颂母爱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挑战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越好,教师要给与学生热情。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所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语文活动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锻炼的体验,借此提高语文修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

活动过程:

教师主持,分两个小组。

教师引出课题,两个小组选出主持人,分别以“人类母爱”为题,以“动物母爱”为题,归类选择。

教师引题: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人生下来就沐浴在母爱之中,母爱就在默默无言中,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母爱的长河中掬一朵浪花,献给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吧!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个栏目的主持人

1、来自人类母爱(第一个栏目)

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内容:(略)

①朗诵小组(以诗歌、散文为主)②改编小组(故事、课本剧为主)

③歌咏小组(《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歌曲)

④办美术展(幻灯片 展示歌颂母爱的图片)⑤说一说歌颂母爱的名言、古诗。

2、来自动物的母爱(第二栏目)

母爱不仅仅是人性的美,就是动物间也一样存在。(教师引言)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二位主持人。

另一位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动物的母爱主题。

歌颂形式:小品、相声、话剧等

3、用一组比喻句、一组排比句歌颂母爱。(教师出示例型、学生仿句)

例文一:母亲您是大树,我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母亲您是湖,我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例文二: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了鼓励;母亲您是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

例文3: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例文4: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 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学生仿句(用玻璃板写,反射给大家看)

大家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节课。(教师总结)

作业: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一篇“母爱”为话题作文。

1、构思时,能广阔选材。

2、语言要生动、感人。

第5篇:语文教案

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ì niǎ sì ǎnɡ tá tuō

( ) ( ) ( )

sēn lín fēnɡ lì tián rùn

( ) ( ) ( )

luǒ lù ɡōnɡ ù zhì xiè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幅(fú fǔ)画 蚕卵(lǎn luǎn )

开始(chǐ shǐ) 相似(sì shì)

得(dé děi)用功 麦杆扎(zā zhā )成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绳在_____处断,冰在_____处裂。

2.亲身下河知________,亲口尝梨知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看水底万丈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三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背诵11课相关段落。

2.阅读更多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后记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抛(出去)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沮丧纽约抉择

曾经实践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板块一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

目标: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并了解课文的作者,并根据略读提示,了解学习课文的相关信息。

过程:

1、揭题

2、说说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一读。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目标:

1、初读课文,根据珍珠鸟和人交往态度的变化梳理课文脉络。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并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信赖”。

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写了我和珍珠鸟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交流:珍珠鸟怕“我”;珍珠鸟生了小雏,小鸟和我慢慢熟悉;小鸟和我亲近;小鸟信赖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整理)

3、是呀,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交往过程中的点滴,那么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4、找出中心句读一读。

5、是呀,因为信赖,这雏儿和作者慢慢熟悉,慢慢亲近,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板块三:研读文本,感悟变化

目标:

1、通过换词对比等方式,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发现用词规律,并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运用,体会到珍珠鸟逐渐信任“我”的情感并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3、在前后细节的变化中提升对“信赖”的理解。

过程:

1、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小鸟开始对我依赖了呢?

2、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指导朗读。(8~13)

3、小鸟在一天天长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不光在笼子四周活动,还跑到我的书桌上来了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十段,研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小鸟对“我”的信赖的。

出示第十段前三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1、读读这段话,读懂了什么?

2、(亲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动词),圈出,并自己去读好这些动词,让人感受到亲近。

4、你能给这些动词换一换吗?(挨——靠、蹦——跳、俯——低、偏——转)

5、比较一下,哪个词更恰当。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及用词贴切。

6、指导朗读,读出小心、警惕、不够放心。

出示第十段: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来读读接下来的话,刚才是小心翼翼,那么现在呢?

2、(胆大、放心)从绕、跑、跳等词语来理解

3、小结:正因为有作者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用词的精确,在我们的面前,一只淘气机灵的小鸟出现了,小鸟对“我”不断亲近的变化过程如电影一般浮现出来。

4、射: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前后可以相互比较的,也能体会到小鸟与“我”之间越来越亲近。找一找,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叫声与呼唤(学着呼唤,叫小鸟回家,体会用词贴切)

落在肩上与趴在肩上(居然趴在肩头睡着了。这小家伙如此胆大,如此放肆呢!不仅仅是信任,还有的是依赖呀。作者只用了这两个动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

6、让我们齐读下面一段,重温这温馨的一刻。音乐中齐读十三段。

7、回归中心师接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接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板块四 再次读文,探究根源

目标:

1、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珍珠鸟的“不”的研读感受珍珠鸟信赖作者就是基于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伤害,对它生活的尊重。

2、重整课文内容,感受人与鸟的各谐相处。

过程:

1、默读全文,想想作者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是怎样对待的?(不打扰、不管、不伤害害)

2、根据关键词再次整理课文内容。

3、作者的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是真的置之不理吗?

4、以不打扰、不管、不伤害、不惊吓才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5、“信赖”,什么意思。信赖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依赖。

6、正是因为作者尊重小鸟的生活,默默关注小鸟,才换来了小鸟的信赖,才有了那么动人的一幕。再读课文中心句。

板块五:讨论拓展,锤炼语言

目标:

在练笔中,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信赖”的内涵再一次提升。

过程:

1、课文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冯骥才)有人说,冯骥才有一只生花妙笔,你同意吗?那他这支妙笔妙在哪里?原因何在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用词贴切;描写形象生动;作者把他和珍珠鸟的交往写得非常细致;语言精炼,浓缩主旨……

3、是的,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5、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希望真诚总是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

泯( ) 称( ) 卒(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