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3 08:31:00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青霉素。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

★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

☆“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弗莱明先培养出绿色霉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绿色滤液。然后又将绿色滤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菌丛上,几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原先长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经完全消失了。”(按照“先……经过……然后……”的顺序,来说明弗莱明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果断的。)

★“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弗莱明从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试验,把研究向纵深推进。)

4.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此时你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

[通过细读弗莱明反复试验,发现青霉素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四、课内延伸,加深感悟

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吗?

2、还有哪些科学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五、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再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及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丰富知识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神奇的纳米》和《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两篇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的,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很顽强

小草很有生命力

烧不死

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欢么?该用什么口气读?(赞美、喜爱)齐读第3、4行诗。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词。

3、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语言的描述,结合图片等辅助手段、感悟九寨沟童话般的神奇和美;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第三自然段课文中语言的美与景色的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荣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两项桂冠的旅游胜地。它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瀑布组成神秘、奇妙的自然风光,被人们称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那么,九寨沟在哪儿?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呢?学习这一篇课文,必须弄清这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课文《九寨沟》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并提示:课文是写一个地方。因一般的来说,写一个地方的课文,一开头就要介绍它在哪里。并补充介绍“四川”的地理位置。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九寨沟”名字有特殊的来历,因此作者紧接着作了介绍。解释“九寨”、“沟”。

(3)它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作者作了详细的介绍。课文从哪里一直写到哪里?为什么九寨沟能成为旅游胜地,作者还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介绍,大家找到了吗?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学生回答后,小结。板书:位置、名字、来历、自然风光、珍禽异兽、人间仙境

4、小结。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四、播放课文录像。

过渡:九寨沟是一个旅游胜地。在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许多珍禽异兽。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习和讨论,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搜集九寨沟的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九寨沟迷人的自然景色,并且研读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请大家回忆一下,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九寨沟这个名字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生: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来到九寨沟就像来到一个童话世界里。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两部分读一读吧。

师:游人一进风景区,就像是到了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大家想不想进去看看?(生齐: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带着一份美好的心情,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语世界。

二、精读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两方面介绍九寨沟的?

( 生自主阅读,边读边画)

生:我认为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的风光。

生:老师,我补充一下,应该是介绍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师:是呀,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还介绍了什么?

生:还写了九寨沟林深叶茂处有许多动物。

师:书上有一个词告诉我们这些动物都是——(生齐:珍稀动物)

师:课文从九寨沟的自然景观和有许多珍稀动物两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它是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那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吧!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介绍了哪几处景观?用笔标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

师:好多同学都已经画出来了,谁来说说?

生:我找出这几处景观: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生:还有一处他没说出来,就是中间“每当天气晴朗时”这一句,是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

师:你读得真仔细。作者把我们带进九寨沟,迎面而来的这些美景,让我们目不暇接。要想看清九寨沟的真面目,还得再静下心来走进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景物的。请同学们再好好用心去品读第三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看看你最欣赏哪一处景色?放开声音把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地用心去体会,并在头脑中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师:在读的过程中,看看你最欣赏哪一处?并画出相关的语句,放声读一读,闭眼想象画面细细体会。

(学生自读自悟)

师:你最喜欢哪一处?把它读出来让我们大家和你一起欣赏,好吗?

生:我最喜欢描写五彩池的这一句。(很多学生赞同)

师: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师:你为什么最欣赏这一处呢?

生:我觉得这处的景色非常美。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

生:那个地方没有被污染,所以这些景物倒映在湖水中就像一幅幅图画一样,因此很美。

生:这句中有一个词“五彩缤纷”,是说颜色非常多。我刚才闭着眼睛时,仿佛看到了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峰也是白的,森林是绿的,这些色彩是那么灿烂,景色怎么能不美呢?

师:你们真会观察,请看——

画面(1):蓝天、自云倒映存湖水中的美景;画面(2)雪峰倒映在湖水中的美景;画面(3):森林倒映在湖水中的美景。

师:这么多的美景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齐答:五彩缤纷)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啊!快读吧,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生读。

生:老师,我还喜欢描写“湖泊”的这一句。这句把湖泊比喻成一颗颗宝石,说明它非常美。

生:还有湖水清澈,湖底的石块色彩很美。

师:对呀,色彩斑斓就是说它的颜色灿烂无比。这么美的湖泊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请你来读读这句。

生:我想把我最喜欢的描写瀑布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我喜欢它是因为作者把瀑布写得很壮观。

生:我有个问题,“白练腾空”是说水像一条练子一样又向上流去吗? 生:他说得不对。这是讲瀑布向下跌落时的样子的。

师: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瀑布)看,这就是九寨沟的瀑布。你能再说一说吗?

生:无数道水流从天而下,气势壮观。远看就像白色的带子挂在山间。

生:因为这里的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就像是一级级天然的台阶,所以瀑布顺着地势往下时是层层跌落,非常壮观。(生品读)

师:刚才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饱览了高耸人云的霄峰、五彩缤纷的湖泊、茂密的森林以及高低错落的瀑布,走进这神奇的儿寨沟,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进入人间仙境一般。让我们用满心的喜悦再来读一谈吧。

生读。

师:在这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里,不仅可以领略绮丽无比的自然风光,当你步人深林,也许还会亲眼目睹到珍禽异兽呢。自已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今天幸运地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我看到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

师:噢,这么多的珍稀动物,可让我们大饱眼福啦!细瞧,每一种动物都有着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方式。读一读你就明白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读读,想想怎么读才能把这种动物的特点给读出来。

生1:我读描写羚羊的这部分。(生朗读)我主要是突出它善于奔跑的特点。

生2:你的“突然窜出来”读得很好。“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读得很快,我和你读法不一样。

师:那你读读看。(生2读得轻慢)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2:我还想仔细地看清它,可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觉得非常遗憾,所以我是用一种遗憾的心情去读的。

生1:我读得快是因为要强调它一转眼就消失了的特点的。

师:每个人对课文的感受不一样。读出来的语气、语速也就各有差异。不管是快一些的,还是慢一些的,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去读。因此。朗读课文并不一定要求千篇一律,只要是用心去读就可以了。

进行朗读。

师:这里不仅有着神奇美妙、变幻无穷的原始自然景观,还有着活泼可爱的珍稀动物。难怪作者饱含深情地赞叹道:(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生饱含激情地齐读)

三、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同学们细心品读了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给我们描绘的九寨沟神奇而秀美的自然景色。这里四季美丽如画,一步一景,变幻无穷。所以说,几寨沟真不愧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一个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写,语言亲切、生动。所配四幅插图,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拓展阅读:关于四季

简介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 北半球是 夏季, 南半球是 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 公转的轨道是 椭圆的,而且与其 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 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 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 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 冷热的差异。

在 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 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 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 自主学会字词,能理解本文“一技之长”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有12的句子,感受句子的深刻含义。

3 能发挥想像,写一段队长对矿工们讲的话。

4认识矿工们长期帮助受难工友的家属又严守秘密的高尚品格,感受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老师要写(板书:秘密)同学们跟写,你们知道秘密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2、出示课题:《37共同的秘密》“共同”加重。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4、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哪些人共同的秘密?共同的秘密是什么?这个秘密被揭穿了吗?为什么这个秘密要大家共同遵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提得很好!那么课文围绕共同的秘密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快速读读课文。

出示填空:为了 帮助矿工妻子维持生计 。12个矿工约定 每天去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 ,并且这个约定一直坚持了十几年。板书(12个矿工——约定)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共同的秘密是什么呢?齐读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1、2小节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个约定呢?

出示(引读):课文的1、2小节

(1)理解“闭塞”、“一技之长”

(2)得知这一情况的矿工队长会怎么想呢?他会对矿工们说些什么?

想象说话:矿工队长想: 于是,他跟12个矿工说:“”矿工们听了队长的提议后,都同意了。

(3)师小结过渡

2、师: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遵守彼此间的约定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课文的3——8小节。

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8小节,用浪线将他们遵守约定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2)圈出关键词语,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随机)

预设:

(1)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一下”“第一天”“12个人”体会12个矿工都信守了约定,如期到来。

指导朗读,

(2)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通过关键词句“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体会矿工信守承诺,没有一个人失约。

抓“从不间断、风霜雨雪”体会到矿工们一直坚持着。(板书)风霜雨雪 从不间断)

你们试试你觉得怎么读,指导朗读

师引读第4节

理解“矿工们为什么始终不和至亲的妻子说出这个秘密”。

生交流

师小结:矿工们以工友家属可接受的方式帮助她,他们的付出不求回报,也不愿让接受帮助的人知道他们的帮助,维护了受帮助人的尊严,也体现了工友间朴素的兄弟情谊。

学习第5节:

出示第5小节

A 随机点评学生朗读,抓“弥留之际”理解

B 学生质疑、交流

C师小结、引读队长对妻子所说的话

(3)出示: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不变、时光变化”体会矿工们一直在坚守着约定。

师小结:是啊,不断变幻的是——时间,不变的是——12个人的这份善良心。板书:(世间变幻 爱心不变)

指导朗读

(4)出示: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

师:为什么有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情况?女人代替了男人又是怎么回事?

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出示:老矿工要退休了,他对儿子说:“ 。”于是,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一位矿工累倒了,他对妻子说:“ 。”于是,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人。

师指导体会这个秘密早已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

师:这个共同的秘密还仅仅是12个矿工的吗?这个秘密仅仅是每天去吃一碗馄饨吗?交流

师小结:正是有了十二个矿工12颗无私支援遇难矿友的高尚的心灵,才有了爱心的接力传承,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指导朗读

(5)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师引读理解矿工们长时间坚守约定帮助遇难矿工的妻子。

(6)师:看着这几句话,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7)再次串读5句话,思考“12”代表的意义、

生交流,随机板书:真情、温暖、善良……

4、学习第7节

师:遇难矿工的妻子面对他们的倾力帮助,她又是怎样做的?

①朗读体会第7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师小结 板书:(画爱心)

四、总结全文

1、师小结(放音乐):这份共同的秘密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它源于人世间最无私的爱。这爱,支起了她简陋的馄饨摊;这爱,重新点燃了她俩生活的希望;这爱,在人们的手中接力传承;这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爱,茹星星点火,从人们心底升起,深深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索……让这个感人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音乐高潮)

板书: 37 共同的秘密

12个矿工——--------------- 约定

风霜雨雪 真情 从不间断

世间变幻 12份 温暖 爱心不变

善良

……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