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8 20:12:51

第1篇:语文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策略

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疑,导入 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

一、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二、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教后小结:

学生质疑,如何释疑?方法很多:过去传统的做法都是:教师释疑或学生释疑,其实,师生合作释疑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采用这种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生生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A、白云——自由的象征。

B、(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词语,学会生字“干”,知道它是多音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机器人很能干,产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能说说机器人还能做的一些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在黑板上板书“保姆”两个字

问:谁认识这两个字?(保姆)你家请过保姆吗?他都能做什么事情?

2、引入课题

师:小杰克的家里也请来了一个新保姆,你们想去认识他吗?(师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9课能干的保姆,请你打开语文书112页,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不会的请拼音朋友帮助你。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自己读课后的生字表和认读字表,同桌互相检查。

3、检测学习生字

(1)接电话 有礼貌的接电话

师:你能说一说怎么样叫有礼貌的接电话吗?(学生表演一下怎么有礼貌的接电话)

(2)一位 意思 机器人

(3)能干 干净

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出现时发不同的读音,这样的字叫什么来着?(多音字)

对了,“干”就是一个多音字,它也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

(4)学习生字“干”

①记字形、组词

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的样子?(“十”加一笔横,“千”的横撇变成横)

给它组个词:(注意不同的音组不同的词)

gàn 能干 干活 gān 干净

②观察田字格的范字

③师板书后生自由描红

三、细读课文

1、请你把这些生字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注意把课文读流畅。

2、同桌互查对方是否能正确流利的读下来了。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请你用铅笔在课文当中标一标。

4、体会机器人保姆的能干

小杰克家的保姆叫什么名字?(汤姆)

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汤姆都能帮助小杰克做一些什么事情?

生自由读书后汇报:

开门 关门 有礼貌的接电话

把房间打扫干净 唱歌 哄小杰克睡觉

生边说师边贴词

汤姆能为小杰克做的事情真多,因此我们说它很能干。(板书“能”)书中是怎么把他能做的这些事情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汤姆能开门关门,能有礼貌的接电话,还能把房间打扫干净。

将能 能 还能 用不同颜色的字标出

这和我们在第三课中学过的“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个句子很像,是呀!

就用简单的能能 能 还能 就表示出了汤姆的能干。

你觉得汤姆还有可能会做什么?(会洗碗 会墩地 会给杰克做饭 会织毛衣)

你能试着用能 能 还能 来说一说吗?

生自己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找生说一说

师:更有意思的是?(汤姆还能唱着歌,哄小杰克睡觉。)

一般的保姆都能够给孩子唱歌哄孩子睡觉的,可是为什么汤姆唱歌就说它有意思呢?

5、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书

师:哦!原来他是一个机器人。 课件出示机器人唱歌跳舞的视频

师:你们觉得汤姆怎么样?(很有趣)

是呀!它又能干又很有趣,而且因为它是个机器人,他还

课件出示:汤姆从来不吃饭,不唱歌,也不睡觉。

师:你还知道机器人在咱们的生活中能帮人们做些什么人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课件出示:介绍一些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的机器人保姆——汤姆,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保姆,因此我们的课文中把保姆两个字用双引号引起来了,(师在板书中加上双引号)你们喜欢这个机器人保姆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并画一幅春天的画、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㈡ 我会认

1、出示生字卡片: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底--低

丁--灯 鸟--鸣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交流: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有什么新发现?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4、出示小黑板:

平--评(评论) 油--邮(邮局)

方--访(访问) 桥--轿(轿车)

齐--挤(挤满)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来认识这些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㈢ 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认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你想认识谁的名字,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2、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过程:

㈠ 我会读。(复习导入)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描写春天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4、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㈡ 我会写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什么句子(学生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㈢ 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把短文背会。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四)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五)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六)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身的集邮册。

二、教学难点

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谁喜欢集邮?集邮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邮票很美可以欣赏,可以增加知识有收藏价值……)

2.谁想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集邮册,介绍一下你最得意的收藏?

(二)自学文章,整体掌握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遍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并考虑:你认为“我”的集邮册美丽吗?从哪几方面看出它是美丽的?读一读画一画并说说自身的感受。可适当做一些批注。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三)品读文章,体会感情

第二小节:

重点体会:壮丽山河的美

主要采用“读、谈体会、评读、介绍并展示资料”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万里长城、长江、庐山、黄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西双版纳、桂林山水……了解中国的壮丽山河的美,从而发生热爱祖国之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点拨:日月潭、半屏山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在做思乡的梦?结合实际谈谈自身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

诗中很多句子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读起来觉得特别美。感悟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评读。

第三小节:

重点感受:历史长河积淀的无穷力量。

主要采用图片展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在想像中读;以在欣赏中读的方式感受集邮册的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情歌颂。

用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一一对应的句子,进行小组间的赛读。

(四)感受内容、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2~4节的第一句诗,体会出一句比一句强烈,从而感受到作者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那份越来越浓烈的激情。

2.分角色读配乐诗歌。

3.选自身喜欢的句子、段落练习背诵。要注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名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五)提出疑问,升华主题

文章学到这儿,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学生的疑问)

师可提问:“美丽的”集邮册,仅仅是指它漂亮吗?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内容,知识丰富、抒发着对集邮册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六)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小作者认为“我”的集邮册是“美丽”的,带着这种自身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2.我们很多同学都展示了自身的集邮册,你能仿照这篇文章用诗歌的形式、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把你对集邮册的喜爱展示给同学们吗?试着动笔写一段。

3.指名给大家念一念自身的创作,互相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文章。

2.完成仿写内容。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