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3 11:04: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引《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动物小卫士,他们保护着自然界的安全。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认识动物小卫士之一的小松鼠。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观看影片介绍。)

(和以前的内容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松鼠和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利用上学期所学的拼音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约定俗成”、“穷追不舍”、“兴风作浪”、“点到为止”等词语。

3、朗读课文,读懂两条鳄鱼争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

4、继续学习查找资料:收集有关“鳄鱼”的资料,交流资料内容和资料来源。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鳄鱼”的资料,并记下资料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鳄鱼捕食的照片。

2、2、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鳄鱼)你对鳄鱼有什么印象呢

3、生交流。(凶猛、残忍、凶残)

4、师: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鳄鱼是一种令人胆寒的动物。但你们知道吗?动物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鳄鱼的争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5、揭示课题:28、鳄鱼的争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全文,说说鳄鱼的争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学习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喉咙”、“颌”代表身体的两个部位,明确起位置。

(2)形近字区分:嚣——器 喉——候——猴

3、学生交流。

三、围绕问题,读懂2、3小节

1、默读2、3节,思考:入侵者怎样向罗宾挑战?罗宾又是如何还击的?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2、交流读句

3、两条鳄鱼约定俗成的规矩,第一回合罗宾胜利了。

四、抓住关键,理解结论。

1、 师:但是,鳄鱼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虽然,入侵鳄鱼已经投降,罗宾却进一步向它发出了警告。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罗宾用怎样的动作警告入侵的鳄鱼?

(3) 读第一句话,“但是”前后个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罗宾是“点到为止”?

(4) 读第二句话,怎样理解“仅仅”、“并且”?

(警告行为没有进一步加大;警告时间却持续着)

(5) 两句话连起来读,体会鳄鱼间的争斗是“点到为止”

3、读罗宾似乎在警告对方的话,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总结

师:课文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证实了,鳄鱼间的斗争看似凶残,实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其实,这是动物学家长期观察、长期研究的结果。

六、交流资料,了解来源

1、小组交流有关鳄鱼的资料,并向组员说明资料的来源。

2、在交流的基础上,办一份“鳄鱼小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22鳄鱼的争斗

入侵者 罗宾

嚣张 点到为止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5》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笑话会,丰富课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笑话的能力。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的十分钟。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小段节目。(放一段笑话)这是什么节目?它有什么意思?今天咱们也来开个“笑话会”,一块分享笑话带给人们的乐趣!”

(二)指导交流

1、分组里说一说自己准备的笑话.

2、小组里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讲笑话。

3、全班同学评议:表达是否清楚,有没有趣,怎样更吸引人。

4、每个人再准备.

5 比赛讲笑话,评出笑话大王.

二、学写毛笔字

一)、指导学生观察“八”字中的捺——竖捺

1、向右下直下起笔;

2、逐渐按笔;

3、提笔,笔锋至尾处渐渐收笔。

二)、教师执毛笔范写竖捺.

三)、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1、指导观察“过”中的捺——平捺:将捺起笔处的笔锋向下,不是平直起笔,而是逆锋向右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平直运笔,渐渐拖出笔锋。

2、学生临贴描红。

3、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捺,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捺画的字。)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2、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与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

师:板书课题

二、走近梁启超

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qut;康梁&qut;。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这篇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积累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2、通过预习知道作者以敬业、乐业为话题,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先说“有业之必要“然后再说“敬业”“乐业”。

3、寻找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中第一段最后:“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

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

2、什么是敬业呢?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

①师引导生继续找句子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事例

提示: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③引导生分析:觉得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

3、什么又是乐业呢?

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用“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敬业乐业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了解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其作者对他的评价。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 了解评传的特点,学会阅读评传类传记作品,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2) 掌握作者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大无畏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不低头,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评传的特点:史述和评论相结合。

(2)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凸显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凿壁偷光,匡衡才成为学者;呑毡饮雪,苏武才完成使命;卧薪尝胆,勾践才成就帝业。很多时候,磨难和痛苦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弱者磨损意志,让强者成就伟大。今天,我们把阅读的视角转向欧洲,去拜访一位天才的音乐家--贝多芬,去听一听他那摄人心魄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板书: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讲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人物传记阅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设题方式如下: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本文:

①阅读全文,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

②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③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④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按照以上方法和思路,我们进入文本阅读。)

三、文本学习

(一)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把握人物的品质特征。

1、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提问:课文哪一段主要描写贝多芬的肖像?(明确:课文第1段。)

2、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哪些特征?

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运动家般的骨骼(强健,旺盛的生命力)

脸色:土红到黄黄的(病态)

额角:隆起而宽广

头发:浓密而逆立(不修边幅、倔强不屈)

眼神:威力而有犷野的光(孤僻冷峻)

鼻子: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

牙床:结实得厉害

嘴巴:细腻而下唇前突

表情:忧郁,哀伤

从宽广的额角,狂野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作者细致地雕刻了贝多芬特异的相貌。这些描写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外部的真实,不如说是在尽力再现内在的真实,再现贝多芬非凡的个性和气质。

3、从这些肖像描写可以看出贝多芬怎样的性格和气质?

性格倔强,意志坚定、外表强悍有力、内心慈悲善良,这也是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战胜悲苦的资本。

(二)讨论探究,概括人物事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哪些磨难和挫折呢?

提示三个方面:物质生活条件 身体健康状况 爱情亲情体验

物质生活窘迫 身体残疾多病 精神孤独无依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征。

1、贝多芬不是命运的宠儿,他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苦难落到我们身上,会怎样?

逃避/酗酒/面对……如果出生贫穷,有人可能会埋怨:我怎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母;如果身体有残疾,有人可能会悲伤,甚至自暴自弃;面对困境,弱者的选择往往让人失望,强者的选择才会让人敬仰。)

2、在这苦难的深渊里,贝多芬是如何选择的?(大家用原文语句回答)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3、这是来自灵魂的呐喊,贝多芬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

创作音乐

4、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灵魂创作音乐的天才;对侄子像儿子一样的慈善家;世界没有给他欢乐,却创作欢乐给予世界的大师;是与命运抗争的强者;是战胜了平庸和痛苦的'英雄。

四、延伸拓展,走近生活。

1、思考:我们总是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其实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大家想一想,除了贝多芬,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像贝多芬那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也取得了成功?

例如:古代的:凿壁偷光的匡衡、卧薪尝胆的勾践、“史圣”司马迁

外国的:保尔、霍金、海伦凯勒……

中国的:邰丽华、张海迪、半丁、杨光……

2、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所熟悉的人。这些人物都很了不起!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迪?

出身卑微,如果努力奋斗,也能成就精彩人生;

身体残疾,如果意志坚定,也能到达成功彼岸;

身处逆境,如果顽强拼搏,也能创造人生辉煌。

五、课堂小结

三日不眠,才有名画《日出》震惊画坛;十年辛酸,才有名著《红楼》震惊文坛;一生苦难,才有名曲《命运》震惊乐坛。下面我们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欢乐情感,汲取精神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简评,6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外貌特征—特异(不同于常人)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出生背景—卑微平凡 战胜平庸

童年回忆—不幸窘迫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物质生活—贫困艰难 战胜命运 走向成功!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爱情经历—孤独无依

抚养侄子—叛逆无情 战胜痛苦

身体素质—残疾多病

教学反思

收获:

一、课堂语言要干净、精炼、准确,同时也要富有美感。此次讲课的课堂语言一部分出自自己的思考,还有一部分是同事的帮助。精炼准确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更有效,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课堂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有效。刚接触新课改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堂活动,但是现在想来,其中有很多都是无效的活动,既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又没有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活跃、热闹,一定要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ai、ei、ui3个复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ei、ui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

教学难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标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卡片,读字母:a、o、e、i、u、ü。

2.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10.ai、ei、ui

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2)出示图:ai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

(3)指名读ai。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1)出示ei图:ei问:你们能不能用学习ai的音形方法学习ei的音、形呀?4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请每组的代表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请小组派出的小老师给大家讲ei的音形。(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用力在砍一棵枯树,小男孩发出的声音就是ei的音。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kan刀,共同构成ei的形。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教师结合小老师的讲解要进行鼓励表扬,发给他们组一朵小红花。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的小组也奖励一朵小红花。

(4)如果学生读得不准,教师适当进行必要讲解。

(三)学习ui的音形1.出示ui图:ui

(1)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3)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小辫子上的花合起来就是ui的形。)

(4)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四)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1)师讲:复韵母ai、ei、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ei、ui,体会方法。

第二课时ai、ei、ui

一、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读ai、ei、ui3个复韵母

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ü,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ü。

3.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二、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

6个兄弟标调号,

没a找oe,

iu并列标调号,

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

(2)想想什么意思?

3、.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aiaiaiai

eieieiei

uiuiuiui

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4.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2)同桌读(3)齐读(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rarr;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rarr;体味诗人的情感rarr;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