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0 10:52:10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认识11个生字,会字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书写“以、更”。

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插图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你们知道松鼠是什么样的?谁愿意说一说?[板书:松鼠]你们对松鼠有些什么了解?[板书:松果]

齐读课题。

小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生字词的情况,通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小松鼠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以下生字词(带拼音):(指名读)

[ 聪明 活泼 忽然 眨 眼睛 如果 总有 以后 主意]

3、学生认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4、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说说小松鼠在森林里干什么?

2、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看着绿油油的松树,吃着香甜的松果,你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五、指导写字“以”、“后”、“更”

1、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注意观察“更”的“竖撇”,要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更”。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2、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出示投影)引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学习自由读句子)

讨论:读了这句话,大家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出担心、惊讶的语气。

大家想一想,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到处是(读词)光秃秃的,小松鼠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松鼠为了自己有吃的,有住的,想出好主意了。

(出示投影3)你们看小松鼠在干什么?

如果你是小松鼠,你还会怎么做?

2、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到了春天,小松鼠种下的松果怎样了?

(出示投影4)小松鼠成功了吗?我们用欣喜的语气来读第五自然段!(师范读,生自由读。)将来这里会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讨论:小松鼠在这松树林里生活得怎样?

五、写字指导“主”、“意”、“总”。

1、注意“主”在田字格中笔画的位置。 、

2、区别“意”与“总”心字底的不同。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评议。

六、扩展活动

小松鼠和其他的小动物们在松树林里生活得怎么样?动手画一画未来的森林。

板书设计:

松鼠和松果

松鼠 ————吃————松果

(种)

长 松 树

教后记:

教学反思:

第2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人,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主动地称赞别人”的意识。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老师夸奖学生。(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学生夸奖老师。

3.小结:夸奖你们时,你们快乐吗?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夸奖,小动物之间也一样需要互相夸奖,互相称赞。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4.正音“称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示自由读时应该干些什么。比如标出小节序号,圈出生字,不懂的做上记号等等)

2.检查词语掌握。出示词语,正音。(“刺猬”读轻声;“粗糙”平舌音;“小獾”是一种动物;“傍晚”在五六点。)指名读,同桌互读,读得好并用一句话夸奖。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写谁称赞谁?出示:()称赞()

4.反馈:小獾称赞刺猬,刺猬也称赞小獾,他们互相称赞。

5.快速读课文,找到他们互相称赞对方的句子,划下来。出示句子,练习朗读有关互相称赞的句子。

(1)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2)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并随机称赞。)

三、学习课文“刺猬称赞小獾部分”

1.想看看小獾做的小板凳吗?(课件出示图片)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并指出哪个是第三个。

2.小獾是第一次做小板凳,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3.老师来做小獾,做木工很累,你们来称

(师:“早晨,我在森林里做木工,哎哟怎么了,我扎到手了,没关系再继续做,不好了,流血了,哎,真有点不想做了,泄气了,你们来鼓励我吧。“)让学生说鼓励的话,学生可以说自己的或者是书上的句子。

4.听了你们的话,小獾高兴极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5.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出示生字卡片:“椅”、“板”)

6.书写生字“椅”、“板”,交流。学生在书上插图的相应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7.正是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所以当他第二次遇见小刺猬时,它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

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指导朗读)

四、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小刺猬的称赞,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做成了板凳,也做成了椅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獾的称赞又给小刺猬带来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美丽的大森林,由于小刺猬的称赞,使小獾有了自信,不仅会做板凳,还学会了做椅子。

二、学习课文“小獾称赞刺猬部分”

1.读读5-----9自然段,找到小獾称赞刺猬的句子。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导朗读。

3.小獾的称赞使小刺猬高兴极了。出示句子:“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小刺猬从清晨出去采果子——傍晚才回来,肯定很累很累,腿也酸了,脚也疼了。刺猬听了小獾的话,一点也不累了,这是好心情带来的神奇效果。)

还有什么不懂的?(消除、疲劳)

三、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可以自己找伙伴组合)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

3.集体表演。

四、总结

有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有了信心,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消除了疲劳。是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哪怕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都会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以后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多一份夸赞,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里面好吗?

五、书写指导。

1.出示6个生字:采背但傍清消,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窄右宽的字应该注意)

2.觉得自己难以把握的生字写几个。有困难的老师可以范写。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奇形怪状的,有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准备:

今天课前两分钟许老师想让大家说说带山字的词语。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刚才有同学说到了黄山那我们现在就来聊一聊有关黄山的话题。

课件出示黄山。

2、有没有同学到过黄山,许老师也没有,那我们一起去实地考察一下,真的有你们介绍的那么美吗?

课件出示:看黄山资料录象。

3、现在你想说什么吗?

(看录象后进行交流。)

黄山是中国的名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自然景色变幻莫测,山体雄伟奇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今天我们着重去研究一下黄山的奇石。

(课件出示:黄山奇石。)

齐读课题。

(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

2、进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⑴ 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

⑵ 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

⑶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详细的介绍,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简单介绍。

3、小结:

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在我们平时的作文里。黄山的奇石既然那么神奇,我们得仔细研究一下,他奇在何处。今天我们来着重研究这四块奇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猴子观海:

⑴ 自由读一读,猴子观海它奇在何处?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① 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

②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让学生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课件播放:云海。)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③ 猴子指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像一只猴子,所以猴子加上了引号。观海指望着云海;云海指的是云,而不是海,因为山峰很高,从搞出往下望时,萦绕在山腰的云像海洋一样。猴子观海是两种景物融为一体。

如果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些什么?

⑶ 小结:

你觉得这块石头奇在什么地方?

像:外形像、姿势像。

有情趣:云海很壮观,猴子不顾劳累攀登上陡峭的山头,久久观赏着,一动不动地,都看得入迷了。读一读

2、仙人指路:

⑴ 仙人指路又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自由读。

⑵ 交流:

①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仙人指路这块奇石写形象、写具体了。

②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齐读第2自然段,你们还发现什么吗?

⑶ 小结:

这一段并列写了两块石头,当中用仙人指路也很有趣把前后写两块石头的内容连接起来了。

四、学习第3自然段

还剩下两块神奇的石头,我们来开展一次竞赛,每两个小组共同来研究一块石头,看看哪个组所研究的石头神奇之处多。

1、小组研究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其他两小组对另外两小组提议有看法或需补充,应该在认真听完以后在举手发言,好吗?

3、仙桃石:

⑴ 这段话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地写了仙桃石这块奇石的样子。

(把仙桃石比作刚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石,人见人爱。)

⑵ 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

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

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

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⑶ 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 。)这就是想象。

4、金鸡叫天都:

⑴ 从几块巨石和一只雄鸡中理解金鸡叫天都是有几块巨石组合起来的,而不是指一块巨石。

⑵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看过去这几块巨石才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⑶ 不仅形似而且还有色彩,可谓绝了。

5、小结: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五、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去欣赏了这四块巨石,你想说些什么?

黄山的奇石不止这四块,你瞧(课件录象),你想近距离观看欣赏吗?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颂。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练习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积累了许多成语,愿意来做个小练习吗?

2.出示练习:

守株待( ) 金( )独立 九( )一毛

胆小如( ) 万( )奔腾 画( )点睛

(1)读一读,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2)想一想,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成语,我们一起来看——金( )脱壳

4.一起来读这个成语——金蝉脱壳。

5.正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成语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我们一起来读。

6.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读过“金蝉脱壳”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个词的比喻义: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一起去观赏大自然中的“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耳倾听,课文“金蝉脱壳”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们,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情景。作者用了两个词概括了这个过程的特点,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3.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金蝉脱壳”的过程究竟

4.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思考课文哪些章节完整地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5.课文紧抓住重点段,分三部分给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展开研读。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三至五小节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2.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课件出示:“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3)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4)蝉虫停下来不动,就是要脱壳了。

3.大家都很想知道蝉是怎样脱壳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1)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①用直线画出第一句话,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②蝉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脱壳的?用圆圈圈出各个部位。

(2)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同学们注意到“使劲地抖动着、升着”、“腾空向后仰”、“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蝉尾就出来了”这些描写动作的词了吗?不妨自己模仿蝉儿试一试。

(3)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读蝉尾出壳的句子。

6.同学们,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

7.金蝉脱壳后,身体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五小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部 位

变 化

8.完成了吗?我们来看正确答案。

9.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想不想看一看?

2.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蝉脱壳时的变化。(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2.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农村,可以观察到许多动物,比如说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三、教学备注: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抓住课后习题四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培养学生及联想、想像的能力,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一、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二、精彩的龙舟竞渡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谁能说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学生回答后)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有同学能说出端午的由来吗?(为了纪念屈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萧萧》、《丈夫》。另有小说、散文三十余部及长篇小说《长河》等。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出示:投影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zhàn、峒dòng、鹳ɡuàn、泅水qiú

2.解释下列词语

伶俐:聪明,灵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吊脚楼:(见课文注释)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后,说说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课文介绍的湘西端午习俗有哪几种在我们家乡没有?

(我们这一带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吃咸鸭蛋、吃鱼吃肉、系五彩线、戴小铃铛、插艾蒲等等;课文写到的湘西端午习俗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赶鸭子。)

2.分析追赶鸭子的场面。学生读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

(1)追赶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

(2)参与追赶鸭子活动的人员有哪些?(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3)追赶鸭子的场面如何?(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3.分析赛龙舟的场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出示:投影3)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龙舟的气氛的?

共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习俗、人数、划船的起止地点),龙舟竞赛(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竞赛结束(领赏、庆贺)

(2)课文“划船的事……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的场面?(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

语文教案-端午日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如果你身临其境,亲眼目堵了这一精彩场面,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可能会怎么去做?

“便使人想起……种种情形”一句是虚写,其余是实写。

呐喊助威?跳上船去取而代之?做桨手、鼓手、锣手、带头的?怎样奋力向前冲?等等

(4)赛龙舟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放500响鞭炮表示庆贺)

(5)找出描写龙舟竞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说说这些语言描写的作用。

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方面。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五、拓展训练

假如让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你将如何组织?(出示:投影4)

(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六、小结(出示:投影5)

1.本文的写作思路和顺序是什么?

思路:争看划船——追赶鸭子——结束赛事

顺序:时间顺序

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加点部分板书)

七、课后实践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中秋日”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