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7 16:29:35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4、感受北京的美,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难点:用课后练习里6个词语中的几个词语说两三句话。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北京吧!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26课《北京》。齐读课题。

2、到过北京的同学在北京的哪些地方玩过?

3、北京多美呀!没去过的小朋友不用着急,现在我们马上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学生看、听。

2、听教师读课文后,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图。

(1)课文有几幅图,图上画的分别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后知道了什么?

3、放第二段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1)读完这一段,你又知道了北京的什么?

(2)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画面和上下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的意思。利用课建立节“川流不息”的意思。

(3)朗读。

5、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出示课件。

(1)这一段又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2)结合课件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6、分组读二、三、四自然段。

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

7、提问引读第五自然段。

(1)哪儿美?爱什么?

(2)这一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8、齐读第五段,读出热爱北京的语气。

五、指导背诵

1、怀着热爱、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2、北京真美!我们都爱她。让北京美丽的景色留在我们记忆里,好不好。

(1)指名读三、四自然段。

(2)教师引背。

(3)同桌互相背。

(4)齐背。

(5)闭上眼睛,想着北京的美景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三、课堂练习,说说写写

1、课后练习第2题。

2、用课后练习第3题的6个词语说两三句话。

3、自由扩展。用课后练习第3题的6个词语说话。(同桌说、老师说、指名说)

4、抄写课后练习第4题的句子。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课件,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习模拟赠送宝鼎

1、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五、综合练习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然后汇报。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写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总结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隐喻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导入)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文章脉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一、预习反馈(每小组派人上板,其他组员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所有反馈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上板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爵 ( jué )士 仆(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辉煌(huáng ) 脱(tuō )离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上板为造句,单双各1个题,每题/2分)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真假难辩”应为“真假难辨”)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下列词语各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 “爵”应读“jué” )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 “仆”应读“pú” )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 “尊”应读“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释词语(上板为听写词语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贫寒:穷苦。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徒步:步行。 仆役:仆人。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钟速读、指名读课文,组内交流,指定小组完成相应课题,并声情并茂作答。)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导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明确: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三、精句赏析 (默读读相关句段、思考、结对讨论,展示各自风采。)

1、“无独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无独有偶,”是过渡句。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赏析: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总结句(文章的中心)。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赏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本句是,呼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两个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这里我们把“猫”当成人,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作者就是要告诉读者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和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四、拓展提升 (巩固提升学习目标)

1、本文的社会价值在于文章中宣传人本思想,你认为本文的“人本主义”体现在哪里?

参考:本文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第一则故事中。作者认为开猫洞应该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这里的“猫”隐喻的恰恰是人,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人,而课文中人则指管理者。在社会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如果能尊重被管理者,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就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2、本文是一篇立论,你认为用哪一句话来表达中心论点最合适?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故事里面有道理。)

故事里面有道理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3、与你的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大猫和小猫的对话,然后想想作者的这一番想象,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有什么特点?

参考:大猫小猫的对话想象丰富,这样使文章的语言幽默,生动,读来娓娓动听,充满情趣。

4、各小组提问题,并互相解答问题。

例:“楚国式”是指什么?(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齐国式”是指什么?(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五、随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笔名是 金克木,是我国家,著名的 文学家、学者。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学论集》,译作有《代致呵利三百咏》、《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2、晏子,字平仲,春秋 时期 齐国的大夫。

3、本文从 牛顿开猫洞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文庙的门 ,从 文庙的门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的北大的门和桥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4、解释词语

前呼后拥:

名满天下: 徒步: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反问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拟人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设问 )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D、是反问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参考:不是。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所以,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8、你认为“晏子使楚”的故事真实吗?

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9、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要有见地,有深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见解独特即可。)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目标预设

1、“我会说”:能正确读出平翘舌音,边鼻音八个声母,并感受它们读法的不同之处,能正确连线。

2、“读读比比”:能说出每组字的异同处,逐步养成仔细看,认真写,牢固记的良好的习惯。

3、“我会找”:能找出图中哪些字的偏旁是三点水,那些是走之底。

4、“我会读”“读读说说”:能正确读出题中词语,会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背《画鸡》,试.总结背诵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绕口令

2、 讲清要领:要想读得快准,就要弄清字的读音

3、 展示和比赛

4、 小结过渡

二、我会连 学字母

1、 出示卡片,齐读,抽读。

2、 齐读题中汉字

3、 教师黑板示范,完成第一组的连线

4、 学生自连二、三、四组。

5、 同桌互相纠正

二、读读比比,写汉字]

1学生自渎题中汉字

2讲析“第一组”

(1) 认读两字

(2) 比较异同

(3) 同法比较其他几组。

三、我会找,学偏旁

1、 板书三点水,走之底,学生自读两个偏旁。

2、 创设情景

3、 出示板贴画。男女比赛找“苹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设情景,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当主持人吗?

二、我会读,学词语

1、 学生自由读,教师强调要求

2、 同桌互读,强调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3、 抽学生读,师生评

三、读读说说,用词语

1、 读句子

2、 说句子

3、 扩句子。

四、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1、教师读《画鸡》,指导学生看图,简介诗意。

2、学生读诗。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 学生背诗。

4、 请背得又快有准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样背下来的。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互相关心,经常想到别人。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夜、班、正、姐、习、题、客、情”,懂得夜班、习题、说话、客人、事情、别人“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夜、班、正、姐、习、题、客、情“,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指导生字书写。

2.理解”夜班、习题、说话、客人、事情、别人“等词语的意思。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导人新课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板书:40、轻一点,再轻一点。

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轻一点,再轻一点”这个“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要)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得再轻柔一点。齐读课题。

看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后,归纳:什么时候,做哪些事情要轻一点?为什么要轻一点?)

(二)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轻一点,再轻一点?讨论后板书:

脚步

开门轻一点,再轻一点

说话

(三)学生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

(2)划出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

(四)看图说图意,学习生字

(1)出示投影片一。A.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着谁和谁?阿姨怎么样了?冬冬走路时是怎样的?

B.学习“班、正”。师范写“班”,学生书写。

C.课文哪一节在写这一幅图的意思?读一读。

(2)出示投影片二。

A.说图意。图上画着谁和谁?大姐姐正在干什么?冬冬开门时是怎样的?

B.学习“姐、习、题”,理解“习题”。

学生进行字形分析,给生字扩词,教师范写“题、算”,学生书写。

C.找一找课文哪一节在写这幅图的意思?指名读一读。

(3)出示投影片三。

A.说图意。图上画着谁和谁?哪一位是客人?爸爸和客人正在干什么?冬冬和小朋友说话时怎么样呢?

B.学习“客”,自己分析字形。

C.找一找课文哪一节是写这一幅图的意思?指名读。

(4)学习“情”。

A.冬冬走路、开门、说话都很轻很轻,她这样做,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把别人挂在心间。出示生字卡片“情”,让学生分析字形,扩词。

B.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齐读全文

(六)巩固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做送信游戏。

(七)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1、2、3题。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三峡的美丽景色;

能力目标:

能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情感目标: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1)师导:通过课文的学习,三峡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神秘的风光,雄伟的气势吸引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前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同学们,就让我们去做做三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三峡的知识,它神秘的面纱正被我们轻轻揭开,三峡确实是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浏览关于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关注三峡,赞美三峡。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活动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 “告别童年”,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特别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事,还要注意对个人成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段,如:婴儿期,幼儿园,上小学……制作童年生活纪念册的过程,是重温快乐、小结生活经验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伴随自己成长的长辈)也参与进来,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活动组织

一、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准备材料:查找收集有关照片,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小饰物或送给自已的小礼物;收集自己过去的奖状证书、表扬信、感写信,各年级的成绩单……收集自己的佳作:习作中的佳品,美术、书法等作品;收集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也可以收集自己到各地旅游的小纪念品……

2、老师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照片配上简短的说明或醒目的标题;对小装饰物和小礼物也应配上文字说明;奖状、证书等可以和相关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相互说明……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最好用原始材料。

3、老师提醒学生准备一个册子,封皮可以是硬纸做成的。封皮上可以装饰图案,题写纪念册的名字,也可以是素色,名字可以题写在第一页上。册子规格可以大些,便于插放奖状、照片等。

二、制作

1、老师可以向学生推存几种编排方式,如:按时间安排、按不同内容编排……

2、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把纪念册做成活页夹的形式,便于添加、整理内容。

3、老师要提示学生除了写“序”、“后记”以外还应设计一个目录,以便于查找相关内容。

4、当学生分部分、按顺序装订成册前,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在每部分前加一个插页,对此部分内容做简要说明。

5、提倡学生给每一页加上符合内容的装饰。

6、提示学生在纪念册最后留几页空白页,以便不同人、不同时间欣赏后留写感想体会之用。

三、交流

1、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均可。

2、可放在班里大家翻阅,也可有组织地带回家里和家长一起欣赏。提倡欣赏后留言。

3、建议不评选最佳纪念册,因为对于纪念册的主人而言,每本纪念册都是最佳珍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