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5 14:24:5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填空练习:

1.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

8.)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深入理解孩子们快乐的暑假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深入理解孩子们快乐的暑假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播放《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唱的是哪里?(生答海滩)你去过大海吗?见过海滩吗?请你和同学们讲一讲你见过的海滩。

2、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夏日的海滩》看一看,领略一下夏日海滩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感受快乐。

1、(课件播放音乐,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下面请你自由朗读诗文,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提出来。

3、到这里你有哪些感受与大家说一说。(学生谈感受。)(海滩很美,孩子们很快乐)

4、这么美丽的海滩,这么快乐的孩子。如果是我们那该有多好哇!下面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把你的感受溶入到课文中吧!(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体会快乐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三个小节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美及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1)出示第一小节的课件,谁愿意把它朗读出来?在他读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你的话把他描述出来。(让学生体会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夏日海滩美丽的景色)。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滩,你的心情怎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2)过渡;孩子们,多么美丽的海滩,在这么美的海滩上如果是你,你会做些什么呢?

(3)我们看这些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出示第二小节的课件),女生读。

(4)学生汇报:(掘一条长长的小河,堆一道坚固的城墙,再拾来五彩的贝壳,造成美丽的房子、凉亭、假山。)

(5)课件出示“掘一条长长的小河,堆一道坚固的城墙,再拾来五彩的贝———壳,造成美丽的房子、凉亭、假山。你能把画横线的词换成别的词吗?并说一—说哪个词用得好?”(让学生体会这四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

(6)做了这么多游戏,拾了那么多贝壳,如果是你你会拾到什么样的贝壳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拾来的贝壳是什么样的?

(7)如果是你造的房子、凉亭、假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描绘,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假如你就是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吧!你体会到了什么?

(9)(出示第三小节诗文),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好玩的游戏,此时你能有怎样的心情呢?下面就把你的心情溶入到第三小节中,用你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吧!在你读的过程中哪个词重读了呢?(学生会答多么)两个“多么”抒发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把这种心情带到这一小节。用你的朗读再次把它表达出来!

4、孩子们为什么感到快乐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5、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沉浸快乐。

1、出示本诗配乐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2、朗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海滩,想不想做一回诗中的小朋友感受美丽的海滩,体会暑假的快乐呢?下面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互相评价。

五、表达训练,拓展思维——延伸快乐

同学们,小作者把自己在海滩上玩耍过程中的快乐表达出来了,那么你还在哪些活动中感到了快乐呢,快来说一说。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将你在活动中的快乐表达出来。(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写一首小诗感情朗读……)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2、分析、评议。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本单元包括两篇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篇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和《基础训练》。根据《基础训练》“阅读”中的提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一个自然段中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时刻面临着处理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一般地说,应该做到非重点项目训练扎实,重点项目训练突出。

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和《参观人民大会堂》都是从参观的角度状物的记叙文。观察训练是两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共同基础,认识事物特点是两篇课文相同的教学要求。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也有观察点的变化,但应侧重于观察方法的训练。如,第1自然段是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部分的观察顺序又是由下往上;第2自然段先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后是登岛望远。《参观人民大会堂》则应侧重于变换空间位置的观察训练,依次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第2自然段与这几部分又是总分关系。

如上所述,观察训练是理解这两篇课文内容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基础。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要求说说第1自然段中讲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懂得总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几个部分的句子顺序又是由下而上观察的顺序。再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这一训练重点安排在第7自然段。由于前面有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处观察训练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也就容易理解首句写到了宴会厅,第2、3句是写看到的,末句是写听到的。

在一个单元之中,重点项目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回合,所以,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中“思考·练习”1(1),《基础训练》中的“阅读”训练,都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的能力,并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和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的“作文”训练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一个建筑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的词句,使学生获得真切和准确的认识,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扎实深入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通过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这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我家还缺啥》,要通过理解“我”一家人谈论的问题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习。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朗便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

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

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五、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温柔的手》是长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板块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以一个小姑娘找妈妈为线索,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作者巧妙的构思,温婉的笔触,不禁使人感动,同时,我们也感动与小姑娘最朴实、最自然、最真切的回答,感动于天下最动人的母爱。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课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文章内容生动感人,很容易感染学生,但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随文识字边读课文边结合生字表中的拼音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一些生动的词句有感情的朗读,既识了字,又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同时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和基础,采用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等方法边读文边学生字,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中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正是由于妈妈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才是最温柔的、最美丽的,孩子爱妈妈。

教学重点:认识11个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故事—《温柔的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了课题,

你想到了谁的手?(妈妈的手)为什么?(因为妈妈的手是温柔的)

2. 学习“柔”字,拼读、组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1. 朗读第1自然段。

(1)学习“城”字。(出示字卡)谁认识这个字,请你当个小老师教教大家,拼读,

组词。小姑娘和妈妈来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课件出示:美丽的城市。齐读,读出语气。

(2)学习“牵”。(做动作)和你的同桌做一做牵手的动作。观察字形,师讲解:“牛”表示拉车的牲畜,“秃宝盖”表示拉车的横杆,“大”表示绳子。拼读、扩词。

(3)小姑娘看到了什么?学习“趣”读字音、组词。用“兴趣”练习说话。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学习“掌”,伸出你的手掌看看,扩词。结果怎样?“走失”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妈妈走散了,你的心情会怎样?课文中是用哪个词写出了小姑娘紧张害怕的心情的。出示:惊慌失措。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朗读2—6自然段。

(1)听到小姑娘的哭喊声,人们是怎样做的?出示: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字义,扩词。

(2)小女孩叫什么名?奥利娅:外国女孩名。

3.朗读7—12自然段,自主探究识字。

(1)先说说这几段中的生字有你以前见过或认识的,哪些是你新认识的?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汇报交流

(3)出示“慰、辫、褐、痣”, 这几个字都是哪类字?(形声字)教师随机点拨识记。

“慰”:出示字卡——拼读——组词——口语表达练习(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个惊慌失措的小姑娘,你会怎样安慰她?)

“辫”:与“辩”和“辨”区别学习。

“褐”: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那个字长的像?(喝、渴)拼读,组词。淡褐色: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理解。

“痣”:看老师的脸上就有一颗痣,根据痣的颜色,我们可以说“黑痣、红痣”。

(4)教学“笑”、“善”、“淡”字。

这三个字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熟字,同桌间互相拼读,组词。书写这三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笑:第七笔是“平撇”。

善:注意笔顺“点、撇、横、横、横、竖、点、撇、横、竖、横折、横”。

淡:上边的“火”,捺变点。

4.朗读13、14自然段。

学习“互”字。和你好朋友互相握握手。观察字形,看看这个字多像两只握在一起的手呀!组词,用“互相”练习说话。

小姑娘的妈妈长得什么样?课件出示:她的妈妈有世界上最善良的眼睛,最美丽的头

发,最温柔的手。齐读,读出感情。通过人们的帮助小姑娘找到妈妈了吗?

四、巩固识字

1. 指名读词卡。

2. 开火车读词卡。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善”在虚宫格中位置。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生对照,找不足再写。

5.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温柔的手

城 柔 牵 趣 掌 慌 措 围 奥

娅 笑 慰 善 辫 淡 褐 痣 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温柔的手》一起走进一个小姑娘的内心世界,看一看她眼中的妈妈。(板书课题)

1.指名认读词语:善良 温柔 褐色 辫子 兴趣 安慰 掌上明珠 哭笑不得 善始善终 惊慌失措

2.听写词语:城市 善良 包围 互动 笑声 牵手

二、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课讲了一个小姑娘找妈妈的故事。)

过渡:小姑娘为什么找妈妈?她是怎么找的?最后找到了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小姑娘和妈妈走散了,她要找妈妈)

(2)小姑娘和妈妈走失了,既害怕又着急,文中有一句话是体现了小姑娘当时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课件出示:她找不到妈妈了,惊慌失措,哭了起来。(齐读)

小姑娘只想快点找到妈妈,于是她大声哭喊着:

课件出示: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指名读出语气来)

过渡:小姑娘的哭喊声惊动了人们,人们围过来,都问了哪些问题?小姑娘又是怎么回答的?

2.学习3—12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对话。(人们的话用“_”画出来,小姑娘的话用“﹏”画出来)

(2)同桌间练习读对话。

(3)对话当中你觉得哪部分写得最有意思?“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为什么小姑娘会这么说?

(4)在写小姑娘说的话中,哪种标点符号用的最多,为什么?指名回答,教师适当讲解。

(5)从对话中你还知道了小姑娘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了吗?(有最善良的眼睛、最美丽的头发、最温柔的手)

(6)小组讨论:小姑娘为什么这样说呢?

(7)指名汇报。

小结:正是因为妈妈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所以孩子眼中的妈妈才是:最善良、最美丽、最温柔的(板书)。这个小姑娘非常地爱她的妈妈,妈妈也非常的爱她。板书:爱。

(8)通过读人们的问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9)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10)展示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