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4 16:13:10

第1篇:语文教案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第2篇: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一、复习重点

1、背诵一、三、四课有关段落,会默写。

2、掌握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积累爱国诗及名言。

3、正确默写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词意,能辨清词的感情色彩。

4、知道轻声的变化,会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字词:

1、注意“银装素裹、浓妆淡抹”的区别,强调“脊、蔽、霸、黎”的写法。

2、多音字:薄雾、载歌载舞

3、辨析褒义词和贬义词。分别写出四个这样的成语。

4、造句:慷慨激昂、喜出望外

5、辨析轻声的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运用。

用“度量”的两个读音分别写一句话。

6、写出形容祖国山水壮美的成语:

形容山的.:

形容水的:

7、用有关的成语写几句话来描写祖国的山水:

(二)课文

1、背诵一、三、四课,默写其中的重点段落。

2、第一课从这几方面赞美祖国。

由下列山水美景你想到哪些有关诗句或俗语:

桂林

杭州西湖

黄山

庐山

黄河

长江

2、人像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还有:

3、第三课中的特殊礼物是指

老师为何把这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肖邦请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因为

表达了他。

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

(本册学过的)

4、说说两首古诗词语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

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第二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爱国热情。

再默写一首爱国诗

分别写杜甫、陆游的诗各一首:

有关爱国的诗人还有:

分别写出他的一句诗

(1)

(2)

(三)口语交际: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四):

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本学期感受最深的一次生活经历。

重点讲如何选材。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骨、莫、巢”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流利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想象故事的画面、感受人类是动物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创设情境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 、仄 )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 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当然,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谁来读读整首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 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熟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大家读得很投入。那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听他是否把字音读正确了?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感受说得不好就再读读古诗)。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2、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句。(课件出示)这一句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不要打鸟,哪个词? 学习“莫”字:(出示字理图)像太阳落入草木丛中,表示日落时分,白昼结束,夜晚快要来临。莫有“日落”“太阳已尽”之义,后来引申为“无”“没有”之义,又用做副词,意思就是“不”“不要”。那么诗中的“莫打”就是——什么意思?(不要打)那诗人是要劝谁不要打鸟呢?君,这个“君”指的是谁?你?他?我?都是,每一个人,是吧。对,这里的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可以指任何一个人。谁来读读这句?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 ……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4、引读: 师:孩子们想想,如果,你就是那只自由飞翔在林间给孩子觅食的鸟妈妈,你也会大声地对猎人说——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当我们看到这群小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当我们看到鸟妈妈焦急地振翅归巢,我们也一定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同情——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四、回读巩固,熟读成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读得太有味道了。相信那些现在手执枪的人,此刻要是听到了你们的朗读,定会放下屠杀之意。我们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走进了诗的字里行间,就这样读啊读啊,就读懂了作者,真好!老师相信,这首诗现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一定有许多同学能背下来了吧?谁来试一试呢?

五、续读延伸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 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六、总结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第4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体会情感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进行热爱、敬重父母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对母亲的爱。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呢?

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束鲜花》这篇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生日的。

板书课题: 《一束鲜花》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开始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是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

三、反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哪个词不能理解?(讨论解决)

2.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去度假出发前想起母亲的生日,在花店为母亲买鲜花时为一位小男孩付了花款,继续赶路时,发现那个小男孩正给去世的妈妈“献花”,“我”的心受到震动,回到花店决定亲自给母亲去送鲜花。

3.交流“自学提示”第③题。

(开始“我”想起妈妈的生日,到花店买了鲜花,想让花店老板给母亲送去。是小男孩给去世的妈妈送花的言行使“我”受到震动,使“我”改变了主意,决定亲自给妈妈去送花。)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己练读体会:

①“我”的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读出这种变化。

②小男孩在墓前向“我”挥手时,“我”会想些什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此时的心情?

2.交流。(随机范读指导)师生评议。

(“我”开始没有重视,无所谓态度,后来由小男孩行动心里受到极大震动,“我”的内心是惭愧的。)

五、总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2.指读全文。

附:【词语解释】

度假(dù jià):过假日。

聊天(liáo tiān):谈天。也就是说说话。

团聚(tuán jù):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摊放(tān fàng):这里指玫瑰花被摆放在墓碑前。

麻烦(má fan):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

【难句解析】

“他妈妈去世了?”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这句话写出了“我”看到小男孩为他已去世的母亲的生日买来鲜花,并到墓前与母亲“团聚”而被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为急于去度假,竟对母亲提出的“顺路经过那里聊聊天”都拒绝了,“我”的母亲也是今天的生日,“我”却让花店派人帮忙给母亲送鲜花。显然,“我”对母亲的关爱远不如这个小男孩,所以“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