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4 14:20:5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 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 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 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 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 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 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 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 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 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 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 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 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 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 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 )的老鹰 ( )的鹦鹉

( )的仙鹤 ( )的蜈蚣

用“( )的( )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 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么风筝?

1、 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1) 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有哪些风筝?

(2) 你觉得哪一只风筝最好看?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 对比句子,体会写法。

金黄的小蜜蜂,在空中飞来飞去。

金黄的小蜜蜂,翘着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小结:第二句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风筝的样子和好像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鲜艳美丽的图画。

3、 想象续说。

(1) 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课文描写的这些风筝呢?从哪里看寻出来?

(2) 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学习作者的写法,画一画,说一说。

三、 总结全文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欢乐的情形和各式各样的风筝

在天空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放放风筝吧!

四、 作业

1、 摘抄课文中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预习第二课。

4、 (选做题)小练笔:把自己课外放风筝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 放风筝

放 举 跑 放线 松手

高兴

风筝 多 热闹 鲜艳 美丽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一、细读课并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二、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怎样查无字词典?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认识新笔画“横钩”和“斜钩”,认识“单人旁”。

2、能用“美丽”和“五颜六色”各说一句话。

3、了解课文内容,想想用小彩笔画画的情景,能用小彩笔给书上的画涂上颜色。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感受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

6、初步产生热爱学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本课共八行,六句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小诗。以小彩笔这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伙伴为儿歌材料,本身具有亲和性、趣味性和潜在的视觉效果。以“用各种颜色的彩笔描绘美丽校园”为主线贯穿课文,感情基调是高兴喜悦的,诵读时要重视语感训练。

教学目标:

能在课文语境中及脱离课文语境时识别“小彩笔、五颜六色”2个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我、你、们”3个生字。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喜爱小彩笔,体会校员的美丽。能模仿课文句型拓展想象。体会色彩的美丽和神奇,对身边的事物表象(色彩)有更高的关注欲望,更热爱我们美丽的校园。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基于此认识,我力图让孩子真正有所得,字词上,对已学过的要进行复习认读;对新出现的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文本自身的乐趣,争取当堂巩固。课件的使用力争是真正有效的,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悟。更能把握、突破难点。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本课便是一篇与美术学科联系密切的课文。基于此认识,我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阔视野。

(3)创设课堂合作交流,愉快学习的氛围:

课文描绘的景色是美丽的,感情基调是高兴,充满对小彩笔的喜爱之情。在和小伙伴的合作过程中,互帮互学,小组讨论交流,在一起读画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被调动。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愉快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漂亮吗?

老师把校园画了下来,你看看我画的校园漂不漂亮?(黑白画)

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幅画变漂亮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小彩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要求把句子都通顺。

三、品位语言,朗读成诵

导入:

现在我要给我的这幅画涂色了,可是老师忘记了用什么颜色图哪里了,也忘记了按什么顺序来涂色了,我要请大家帮忙,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告诉老师好吗?

1、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

2、指导读:“我用()画()”的句子

点击课件:我用(蓝色)画(天空)

我用(红色)画(国旗)

我用(黄色)画(高楼)

我用(绿色)画(草地)

师:谁愿意和老师进行对话练习(用第一句),老师问,你用朗读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你用什么颜色画天空?

生:我用蓝色画天空。

师:再回答一遍,让别人听出你用的是什么颜色好吗?

师:你用蓝色画什么?

生:我用蓝色画天空。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画的是天空。

师:你用什么颜色画什么?你回答的时候要让别人听出你用的颜色和画的地方。

生:我用(蓝色)画(天空)

师:谁愿意像我们刚才一样进行对话练习?

师:请你和同桌一起进行对话练习。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知道我用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给我的这幅画涂色,我们要按照怎样的顺序图呢?

生:天空、国旗、高楼、大地

师:对,我们就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涂色的。你们读句子,老师来上色。

师:回忆我们刚才上色的顺序,自己再说说。

师:我们再来上一次色,希望大家能够背着来说。

师:谁能把这几句话背给大家听。

3、随机拓展,感受校园美

师:在这么美的校园中,你还想用什么颜色画什么?(生自由发挥,师点击课件)

师:这幅画我们用上了这么多的颜色,一样一样的说太麻烦了,书上有一个词语就把这些颜色全包括了,你能找到吗?

生:五颜六色

师:那五颜六色什么意思呢?我们用联系上文的方法就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生说话练习。

师:五颜六色都用上了,我们的校园变得怎么样了?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的校园真美丽,还可以怎么说?我们的校园怎么样?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用换词的方法就知道了“美丽的意思”。同学们,我们在这么美丽的校园中每天都做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喜欢这样的学校吗?

师:是啊,所以课文在结尾用了叹号来表达这种喜爱,谁来美美的读者两句话,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表情,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文。

师:你试着把前边的四句话和后边的这两句话连起来美美的读一读,带着你的表情动作。

4、熟读、背诵

师:谁来读一读,在别人读的时候,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在心里和他一起读,看谁能边听边把课文内容背下来。(指名读文)

师:试着背一背。(自己练习,指名)

师: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感受你对学校的热爱。

师:小彩笔的用处可真大呀,它可以使黑白画变得五颜六色,能画出我们心中最美的东西,面对小彩笔你想对他说什么?(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齐读第一句话。

三、拓展练习

师:小彩笔太奇妙了,它不仅为我们画出了美丽的校园,也为我们画出了许多美丽的东西。看一看我们在美术课上的作品,更是漂亮。我们在这里一起欣赏一下,谁能试着学习书上的语句来说一说。

四、作业:学习书上的语句来说一说自己的画。

课后反思:本课中在指导学生背诵“我用()画()”四句话时,点击课件学生边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课文的内容。

在“你还想用什么颜色画什么的”训练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想象,点击相应的图画,丰富教材中的原有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通过看画面使学生体会校园的美,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和理解“五颜六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中彩那天》

1.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

(兴奋不已;高兴地跳起来;大专用欢呼;逢人便讲;想想今后怎么办?……)

2.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谁中彩了?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过度: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听教师范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书中做了回答。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理解词义:

1.读准字音:

“拮”应读“ji6”,不要读成“j0”。

“湛”应读“zh4n”,不要读成“sh8n”。

“崭”应读“zh3n”,不要读成“z3n”。

“馈”应读“ku@”,不要读成“gu@”。

“兴奋”应读“x9ng f8n”,不要读成“x@ng f8n”。

“诲”应读“hu@”,不要读成“hu!”。

2.识记字形:

“牌”左右结构,右边第六笔是“丿”,不是“丨”。

“德”左右结构,右下角“心”字上面的一横不要去掉。

“赠”左右结构,右下角是“日”不是“目”。

“解”左右结构,右下角是个“牛”字。

“号”上下结构,下边是“丂”不要多加一点。

3.难确定的部首:

“厂”:部首“厂”

“牌”:部首“片”

“或”:部首“戈”

“与”:部首“一”

“题”:部首“页”

“票”:部首“西”、“示”

“存”:部首“子”。

4.理解词语:

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生活。

拮据:生活困难,缺少钱。

安慰:使心情安适。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信用: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精湛:精深。

器重:本文指老板对父亲很看重,很重视。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看,形容迫切地希望看。

崭新:极新。

馈赠:赠送。

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痕迹:残存的迹象。

教诲:教训,教导。

四、自由读文,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生字、词、读课文。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在学习中理解词语,理解时积累,积累后运用词语说句子。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

教学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课件出示戴嵩的画作,第一幅:牡丹图出示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第二幅:牧牛图 (出神入化、绝妙之作)学生欣赏并夸夸这些画作,学生用上这些词语练说句子。

一、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请小朋友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画家”二字大,“牧童”二字小)

师:看课题后你发现什么了吗?()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师:小朋友很会发现问题,想想该怎样读才能把一大一小的意思告诉听课的老师(以手示意“画家”二字读大声些,“牧童”二字读小声些),学生再读课题。

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95页,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二、品读课文,从画作的画法、旁人的夸赞、态度等体会“著名”

(一)引出“著名”

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师: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

谁能用“著名”来说说戴嵩这个人。(二)品“著名”

重点句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现在我们知道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那课文哪些句子具体写戴嵩画画的?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找到写戴嵩画画的句子画起来。(学生汇报后齐读) 师:(课件)看看这幅画,谁来指指,哪儿是“浓墨涂抹”,哪儿是“轻笔细

描”。(请一学生上台指画)

师:好,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戴嵩,请起立,拿起笔,伸出手,边读句子边画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师:两个“一会儿,一会儿”让我们看到戴嵩画画得(又快又好、真快啊)对,这里用两个“一会儿”是表示戴嵩画得很快的意思,那些小朋友能用上这两个“一会儿”来说说句子。(学生说句子,教师相机评价。)小朋友们说的句子都是表示做事快的,咱们的戴嵩他一会儿一会儿

师:戴嵩的画画得又快又好,所以〈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学生齐读

重点句2: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课件“一 就”变红)你能把这两个变红的字读好吗?()让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可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边闭起眼睛相画面,然后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从而感受来看画的人来得可真(快啊),来得也(真多啊)那是因为戴嵩的画画得(好啊)

师:哪些小朋友能用上“一 就 ”来说个句子吗?(学生练说,教师相机评价)戴嵩的事可是一 就

重点句3: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师:人们一边欣赏着戴嵩的画,一边大声地称赞他的画画得画画得好。请听一位商人大声地称赞说(课件出示商人说的话)

生:齐读商人说的话。

师:商人的话音刚落,一位教书先行又大声夸赞(课件出示教书先生说的话) 生:齐读教书先生说的话。

师:我就是那个商人,你们就是那个教书先生,来一起夸夸戴嵩的画。注意老师的表情和动作(师生互读)男同学当商人,女同学当教书先生,一起来夸夸(分男女读),这位商人摇头晃脑的夸赞道(指一学生读)这位教书先生摇着扇子称赞道(指一学生读)。

师:戴嵩画画的现场除了商人、教书先生外,还有很多人。他们看到戴嵩的画,会怎么夸赞他呢?师:小朋友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的词语,如果我们也能用上这样的词语,那戴嵩听了会更高兴的。(提示学生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师:大家你夸一句,我夸一句,都在夸赞戴嵩,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找一找,是(纷纷夸赞)。

三、读议结合,理解人物品质

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位牧童挤了进来,并大声喊道(课件出示插图和牧童的话,示意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喊)

师:牧童这一喊就像(炸雷一样),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师:大画家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戴嵩是怎样做的?像我一样吗?(师做生气状)( )从哪儿看出来的?(和蔼)谁能学学戴嵩和蔼的表情?

师:现在我是小牧童,你们是戴嵩,一起来学学。

师:大画家,您这么大的年纪,并如此著名,却叫我这个放牛娃“小兄弟”,这“小兄弟”三个字表达了戴嵩对小牧童的( ),来,带上我们对小牧童的尊重,再叫叫他( )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吗?( )可戴嵩却对小牧童说“我很愿意”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戴嵩呀?(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虚心或谦虚),来,让这位谦虚的戴嵩来到我们身边吧(师生互读对话)再互换角色读

师:此时我就是戴嵩,小朋友们就是小牧童,我有问题请教你们了。小兄弟,请你说说我什么地方画错啦?(课件出示:这牛尾巴??)提示学生用上动作表示

师:小牧童们,真了不起,我还真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你们怎么对牛这样了解呀?

生:认真观察,细心??

师:这不仅是个细心观察的小牧童,他还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出一位大画家的错误,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小牧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细心或勇敢)

师:让这位细心、勇敢的小牧童也来到我们身边吧(师生互读对话)

师: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谁能学学戴嵩的表情,做做他的动作。()你的头向下低着,脸有点红,这种表情叫(惭愧),我们一起带着这种表情再来读读。这个“连连拱手”怎么做呀?在这表示什么意思。( )来,做上拱手动作读读,再带上惭愧的表情,做上连连拱手的动作,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我就是戴嵩,小朋友们就是小牧童,咱们再来学习一下人物的语言,(课件出示对话)。开始。(师生互读对话)互换角色再读,同桌互读,指导学生带上表情、动作读。

师:多谢你的指教,多谢你的指教,小兄弟,你还有什么话想对我戴嵩说说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评价)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大画家戴嵩,还有一位大胆指出他人的错误小牧童,他们的品质一样(了不起、让我们学习、敬佩),孩子们,再看看老师的课题,有需要改的地方吗?怎么改?是啊,小牧童那样大胆那样了不起,我们可不能小瞧他,我们也要把“牧童”写大(修改课题字体大小),让我们带上对他俩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画家和牧童》。

(课件作业)课后请同学们从这两个人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你喜欢的人,用一句话来夸夸他们。

下课!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