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13 15:09:31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出示程颢图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写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然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板书: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确实有难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借助插图,思考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过:来到,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可能会说,偷闲:偷懒贪玩。)(板书:读懂)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时间已接近中午了。我靠近花丛,沿着柳树,来到了前面的河流边。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可能会说我像少年人一样偷懒贪玩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将这首诗读透。(板书:读透)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

师:(动情描述,并配以图片和音乐)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日光和煦,百花吐艳,绿柳垂条,碧水悠悠。程大诗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应该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你的前两句诗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你是诗人,不要只说一个词,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出示春景图)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你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余心乐)(板书:乐)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连动句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师:你们真有意思!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这从他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但如果老师让你替诗人解释一下,你会怎么说?

生:乡邻们,我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我看到美丽的春景心中快乐呀!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板书:读熟)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师:课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看谁写得好!(板书:读写)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读准

写景:云、风、花、柳、川 读顺

抒情:乐 读懂

读透、读熟、读写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学会声母Z .C .S ,能认清形,读准音。

2、能借助图学会Zi .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认清形,能读准它们的四声.

3、能熟练地拼读书的音节.

4、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整体人读音节.

教学重点:

1、Z . C . S. 和Zi.Ci.Si 发音方形。

2、区分声母和整体音节形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

拼读与直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二、讲授新课:

1、出示Z的图。

看图师问:小学生在干什么?(小学生在黑板上写字)。

(1)指导读音。

师说:“小学生中黑板上写字,“写”音读成一声轻短些就是Z。”

发音方法:Z是平舌音,发音时舌头伸平,面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稍微放松。让气从窄缝中挤出来。

师范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记字母形。

Z与2相似,就是把Z的头稍变成角形。顺口溜,像个2Z 、Z 、Z。

2、学习C

(1) 出示C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画一只刺猬)

(2) 指导读音。

师说:“刺猬的“刺”读和轻短些就是C。

发间方法:C是平舌音,发音动作加Z基本相同,只是吐气流较强。

范读―――领读―――指名读

(3) 指导记字母形。

半个圆圈C、C、C。

3、学习S

(1)出示S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三的是蚕吐丝。)

(2) 把“丝”读得轻短就是声母“S”。

发音方法:S也是平舌音,发音时,舌尖平伸,顶住上门齿中间挤出来。

范读――领读――指名读。

(3) 记字母形。

丝弯的样子很像S。

顺口溜:半个8个S、S、S。

4、规纳:

刚才我们声母Z、C、S都是平舌音,我们把这三个声母的音和形用顺口溜的方式牢牢记住,读顺口溜。

像个2个Z、Z、Z。

半个圆圈C、C、C。

半个8个S、S、S。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Zi、Ci、Si

师问:这三个字母与我们刚学的Z、C、S有什么不同?(多一个i )

师说:“这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的i不不发衣的音,不要拼读,只要把Z、C、S读得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 的音,我们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去记,去读,也可以表示一个字的音。因此也有四,标调在i 的头上。

(2)指导读四声。

zī zí zǐ zì

cī cí cǐ cì

sī sí sǐ sì

6、指导书写

Z、C、S都是一笔写成。占中格;

ZI CI SI占上中格,i的圆点在上格靠下写。

7、指导读音节。

(1)

声母读得轻短,韵母读得重些,连续快。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直呼音节。

例:摆好声母Z的发音口型,心里想着a的读音。一口呼Za。

老师边说,学生边做。

学生学生练习直呼共它音节――指名读――齐读。

8、做读音节的游戏。

(1)猜一猜。(投影)。

(2)看准能得小红花。

三、读13课

四、作业:

1、写拼音。

2、读课文。

板书设计:

zi zī zí zǐ zì ci cī cí cǐ cì si sī sí sǐ sì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 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2.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学生说。

3.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他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 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生字、生词。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导讲这个故事,对于其讲的不完整的地方,其它同学待其讲完后给予补充。

(3)说一说自已读了、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大部分会集中在对小男孩的感悟上。)

(4)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

1.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提示: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2.板书: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提示,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

3.教师提名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提示:(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1.板书: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2.学生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并把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板书: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二、再读课文。

1.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提示: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指导。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A、“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B、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C、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提示: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D、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E、生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A、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提示:“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B、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提示: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C、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提示: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D、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提示: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E、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抱进了

F、“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3)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A、三个人是谁?

提示:小弟弟小男孩保罗

B、三个人为什么难忘这个夜晚,请大家来说说。

提示: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4)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提示: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1.谁的话让你感动了。

提示:小男孩

2.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拓展

1.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因帮助别人而感受到快乐的经历呢?请部分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已和经历和感受。

2.有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得一份真正的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下面请小朋友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然后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