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9 18:51:33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教具: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我们来看一看海伦﹒凯勒,(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

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你能对海伦有怎样的体会?

2、由同学们读书的神态看出海伦﹒凯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学生交流。

3、同学们,你们都对海伦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过,在你们的回答中,我注意到这个词,大家请看(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4、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不分昼夜吮吸 拼命不停地 如饥似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你会有什么发现?(这些词写出海伦的不屈不挠)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生读,评议(4)我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指生交流。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吗?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吗?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睁开眼,看到了吗?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 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3)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

、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3、5、8几节,你能有什么发现?

2 、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 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拓展作业:

1、学了这篇文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了我们,请你们以“海伦,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学盲文

热爱生活 不屈不挠 走出黑暗 取得成功

学说话文章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4篇:语文教案

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德”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内容的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梦,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谁愿意把自己的梦和大家分享一下?

2.教师小结:有一位名叫阿德的小朋友,他也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德的梦》(板书:阿德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初读梦境

1.默读课文,要求: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借助拼音默默地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同桌讨论字形和识记方法。

2.检测识字情况,出示词语认读。

品德 段落 外婆 屏幕 预订 新型 污染 销售 系安全带 (指名读,领读,齐读。)

3.重点讲解。

区别:同音字“型”和“形”,形近字“呜”和“鸣”。

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鞋带。

4.同桌互读课文,及时正音。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阿德梦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梦?

(有趣、精彩、神奇、奇特、美好。 板书:奇)

三、研读课文,感悟梦境

1.他的梦到底奇特在哪里呢?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奇特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你认为奇特的地方?为什么觉得它奇特?可以与我们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一)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移居月球

课件 出示第一自然段:说说奇特在哪里?

(1)载人飞船 <坐21世纪最新的载人飞船去火星旅游>

(2)火星旅游

补充资料:火星上大气层很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而供人生存的氧气、水汽却很少、空气中充满着很多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0℃,夜晚可低至-140℃,平均-60℃。

通过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火星上温度低,环境差,不适合人类居住。

师:而阿德却能去火星旅游了,真是奇特!

过渡:还奇特在哪里?

(3)移居月球:从地球上转移到月球上去居住。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二)可视电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说说奇特在哪里?

(1)什么是可视电话?有什么优点?<通话的同时还能看到对方的样子。>

师:你从哪里知道?< 外婆出现在屏幕上 >

(2)阿德的外婆住在——月球上,月球和地球之间可以用可视电话通讯呢,真神奇啊!

指名读本段,学生评价。

(三)新型载人飞船 无污染的太阳能汽车

(1)第三、四、五段,说说奇特在哪里?

①两个小时: 时间短,速度快。

资料补充: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千米。人类目前能达到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7千米左右,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奔月总共要173个小时,大概是8天左右,而这儿却只需要2个小时。

谁来读出飞船的速度快! 一起读这句!

②无污染的太阳能汽车

A.无污染:路上的汽车,一边行驶一边排放尾气,污染环境。而那儿的科研人员研制出的是无污染的汽车,不会污染环境。

B.太阳能:用的能量是太阳能,只要太阳一照,车就有能量了,就能行驶了。

师:多好的汽车啊,(欣赏图片)看一看!这样的太阳能汽车在外婆随处可见,大商场里都有。真是方便、神奇啊!

(2)同桌分角色朗读外婆和阿德的对话(进行长句的指导,读通,读顺。

(3)指名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

(四)掌上电脑 月球购物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说说奇特在哪里?

(1)掌上电脑,有什么优点呢?(体积小,方便携带。和手掌一样的大小,难怪叫——掌上电脑呢!)

(2)月球购物 (在地球上,只需用掌上电脑就能把月球上的太阳能汽车买到了。真方便啊!)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四、扩展阅读,升华思想

1.同学们,你们觉得阿德的梦会实现吗?

2.小结:未来的世界,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科技发明,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32 阿德的梦

准备乘新型飞船 :火星旅游 月球探亲

飞船起飞前:可视电话 太阳能汽车

掌上电脑

新型飞船起飞:从椅子上滑下来

科幻神奇美好

未来我们创造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朗诵《老舍文集》中的《老张的哲学》当中的优美语句并分析)

师朗诵:“那是五月的天气,小太阳撅着血盆似的小嘴,忙着和那东来西去的白云亲嘴。有的唇儿一挨慌忙的飞去;有的任着意偎着小太阳的红脸蛋;有的化着恶龙,张着嘴想把她一口吞了;有的变成小绵羊跑着求她的青眼。这样艳美的景色,可惜人们却不曾注意,那倒不是人们的错处,只是小太阳太娇羞了,太泼辣了,把要看的人们晒的满脸流油,于是富人们支起凉棚索性不看,穷人们倒在柳荫下作他们的好梦,谁来惹这个闲气。”

师: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一下

读得不错。这段文字写的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文字中有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师:这么多文字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五月的天气

炎热

炽热

毒辣

等学生任意说

师:

本段文字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五月的天气”的炎热、日光的毒辣,在他的笔下被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一下老舍笔下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十六、《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

(投影)

师:请哪位同学将你收集到的有关老舍的资料读一下。

请学生起来读

师:说的还可以,老师补充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老舍的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9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

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有《老舍文集》行世。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读的不错。当然老师收集的还不全面,课后大家再去收集。

三、整体感悟

1、生快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5`)

师出示投影:

(1)、下列词语的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济南 一髻儿 镶 薄雪

B 觉得 真得 看护 看吧

C 着落 着急 伦敦 澄清

D 狭窄 宽敞 贮蓄 水藻

(2)、选出正确的解释。

响亮的天气(A、十分明亮; B、声音宏大)

慈善的冬天(A、对人关心,富有同情心;B、温暖舒适)

那些小山太秀气(A、清秀;B、玲珑秀美)

2、师朗诵课文,分析课文

(1)、师朗读课文,配音乐。

师:刚才老师已经将课文读完了,下面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题目,大家讨论解决,然后请每组派个成员汇报。

第一小组:第一段。

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第二小组:第二段

问题: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①、济南的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②、作者怎样写出阳光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③、人们的感受如何?

第三小组:第三段、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问题:①、哪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雪后美景大喜爱和赞美?

②、作者写景大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③、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4、讨论一下作者写景的句子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出示投影:

第一组: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的看护夫。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_______”比作“白花”

二是将“_______”比作“日本看护夫”。

(2)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3)若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行吗?

明确:比喻一定要贴切。

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问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第二组:

(1)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师:老师将文中的一些句子改了,大家比较一下,老师改的好不好?

我认为挺好的!

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第四小组:第四、五段

问题:(1)、第四段主要讲述什么?

(2)、第五段水的特点?一连写了五个“绿”是为了写什么?

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发言)

3、三读课文,总结全文。

师:本文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要有感情的朗读,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将第三自然段读一下,要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师:投影:(指名回答)

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风景画,抒发了作者深深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这里横线上可以填哪些词语。(喜爱,赞美,喜欢,深爱等)

四、创新训练。(写和画)

师:文章中老舍抓住“温晴”二字将济南的冬天描写的淋漓尽致,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现在请你仿照本文,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

要求:(1)、一、二两组来写一写。

(2)、三、四两组的同学根据课文的内容来画一画济南的冬天。

师总结讲评。

五、作业

背诵文章第三自然段

附板书:《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

(小摇篮)

北国的冬天----风

薄雪覆盖下的山(小水墨画)

伦敦的冬天----雾

济南的冬天(温晴)

宝地

城外远山

(蓝宝石)

热带

----毒日

济南的水:绿

清亮

(深深的赞美和喜爱)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论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能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并能评价别人的作品。

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所拼的图画,并能对别人的图画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

学生:大小不同的彩色圆纸片、剪刀、胶水、白卡纸一张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看图说话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你们看。

2.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说话。

(1)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小白兔、大熊猫、小猪。)

(2)谁能说说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做的?(是小男孩用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拼出来的。)

(3)请小朋友们先认真看这些小动物,自己说一说它们都是怎么拼成的。注意把话说完整。(可以按照小动物的身体结构顺序说:"用一个图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用一个长长的半圆做小白兔的耳朵,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用两个小半圆做小白兔的腿脚,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尾巴";也可以按照拼的顺序说:"先用一个大半圆做小白兔的身体,再用一个圆纸片做小白兔的头,然后用一个长长的小半圆做它的长耳朵,用两个半圆做它的腿脚,最后在它的屁股上贴一个小图纸片,做它的小尾巴,这样,小白兔就拼好了。")指名说。

二、发挥想像,练习拼图

1.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是用简单的小圆片拼出来的,这个小男孩的手可真巧啊,老师相信小朋友们的小手一定比他还要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会拼图》(指读课题)。除了这位小男孩拼出的这几个小动物之外,大家开动脑筋想想用图纸片还能拼什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圆纸片拼出来?(指名说,强调用"我能拼……""我想拼……"说话。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像,特别注意不能局限于拼小动物,还可以鼓励拼植物、玩具、建筑、食物、日用品等。及时表扬能想出不同图形的学生。)

2.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说明你们平时都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说得这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拿出圆纸片,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来,在拼图的时候,要一边拼一边说说是怎么拼成的。

3.学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成的?(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给别人的作品提提意见。根据别人的建议把自己的拼图调整好之后粘贴在白纸上。每组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

2.师:现在每小组都推荐了一幅最好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拼图,听一听他们的介绍,每个小朋友都要认真看,仔细听,等一会儿给提提意见。

每组介绍自己的作品"我拼的是……,我先……然后……再……最后……"(如介绍得不完整,小组内其他成员可补充说明。)

3.师:每一小组的作品我们都欣赏完了,现在谁愿意跟图画的作者交流的看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调整。可以说"我觉得你拼的……";可以说"我看到你拼出来的……,让我想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你为什么要用……来做它的……呢?";也可以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把……改成……,我认为会更好一些"等等。拼图的小作者要给予别人适当的解答。)

4.评出拼得好的作品和说得好的小朋友。

5.师:还有哪些小朋友也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拼图?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互相帮助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各自开动小脑筋,用圆纸片拼成了各种各样可爱而又美丽的图形,还学会了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大家拼得好,说得更好。今天回家,小朋友们就把自己拼的图介绍给爸爸、妈妈,好吗?(作者:安徽省芜湖市三园小学 王晓莹 )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掌握课后复习内容。

2.通过读,弄懂课文的意思,练习用幽默的语言来读人物的对话。

3.懂得即便是大科学家也有弄错的时候。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幽默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人物情景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不用谢,爸爸。

学生齐读课题。这一课的课题是以人物的语言为题,中间加了逗号,结尾没加标点符号。

二、学习基础知识: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3.教师补充。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巩固字词。

四、读写下列词,写一写。

平坦 眼镜 弄掉 递给 告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带着感情色彩来读人物对话。

1.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一天公共汽车上爱因斯坦小姑娘

2.对话的内容,事情经过。

(1)爱因斯坦怎样把眼睛弄掉了?(可任意联想)

(2)他为什么没有找到?(可任意联想,可举例说明眼镜的重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3)小姑娘把眼镜递给爱因斯坦的时候,他为什么说谢谢?如果他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自己的女儿,他会怎样表示?他究竟知不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谁?为什么?

(4)小姑娘为什么说不用谢?

3.幽默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二、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三、用较丰富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扩写文章。

可加进环境描写;可加进人物的神态描写;可加进一些情节;可对人物语言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可再设计一些幽默情节。

四、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

2.你一定看过许多漫画,大多含有一定的讽刺或幽默,试画一幅含有幽默感的漫画。

五、板书设计:

时间:一天

地点:公共汽车上

人物:爱因斯坦小姑娘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