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5 17:52:09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学会12个生字,能认读6个生字。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重点难点:

1.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爷爷的语言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体会。

2.在学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春节你们一定能收到压岁钱。

2、有这样一位爷爷,他给孙子压岁钱的方式与大家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补充板书后出现课题:爷爷的压岁钱。

二、初读文章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朗读互查字词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并把个别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能够正确认读。

三、细读文本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

(1)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当时对爷爷的话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我”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

(2)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菜园里,“我”的身上?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爷爷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4)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希望的对象了。爷爷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随机板书:良苦用心想说而未说出

四、精读文本

1.每次爷爷给我压岁钱时都说了什么话,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爷爷说的话,并联系第7自然段“咀嚼”一番,看看我们能“咀嚼”出什么来,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

3.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板块一:7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钱是卖鸡蛋攒下的.去抓一把米来,喂喂这几只鸡!”

(2)引导学生:联系第7自然段中“靠养几只鸡换零花钱,在20世纪70年代里,实在是农家生活的写照”,抓住“攒”感受零用钱的来之不易。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小结:爷爷叫我给鸡喂米其实是想告诉我——农家零用钱来之不易。是鸡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一点点,鸡是我们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借助感叹号猜测爷爷当时的心情,读好爷爷说的话。)

板块二:10岁那年

(1)从爷爷“慢慢蹲下身”让你想到了什么?

(2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压岁钱在什么地方,而要叫我去量,去扒呢?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是土地让我们有了菜,有了五谷杂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靠土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生存。

板块三:12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2)爷爷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自己的钱在自己的身上”,这里的钱单单指钱吗?(能力、前途、命运等)

(3)小结:这就是爷爷的话,他是想告诉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结合“意味深长”理解读)

五、回读文本。

1.爷爷用他最朴实的方法,寄托着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久久难忘。(学生再读爷爷说的话。)

2.这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无不倾注着爷爷对我的爱。那么,爷爷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这就是爷爷的良苦用心。)

3.小结: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爷爷借助压岁钱寄托的良苦用心。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自己的孙子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来启迪他的孙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扣“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了爷爷寄托在压岁钱上的良苦用心。

2.以读促情:生读7自然段。

体会爷爷与我——前辈与晚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悟“情”

1.爷爷的良苦用心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明晰起来。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爷爷三次分压岁钱,使我悄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自读,反馈交流

三、识字

1.检查对要求读、写生字的掌握情况。

2.出示3组词语。

(1)激动兴奋渴盼

(2)奔向直奔咀嚼回味

(3)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似懂非懂

第(1)组词语写出了小时侯爷爷分压岁钱时我的激动心情。

第(2)组词语,给“奔”正音,了解“咀嚼与回味”之间的词义关系。

第(3)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抒“情”

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抒情,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五、小结

1、快速浏览课文,去发现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哪些特色?(总——分—一总)

2、小结:课文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第1自然段用“回味”爷爷的良苦用心引出下文,第7自然段用“咀嚼”来总结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六、课后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 鸡窝

良苦用心 10岁 菜园

想说未说出的话

12岁 口袋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习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1)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夜宿山寺》。

(2)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最高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习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最高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展示、评议

(6)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 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 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 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第4篇:语文教案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第5篇:语文教案

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ì niǎ sì ǎnɡ tá tuō

( ) ( ) ( )

sēn lín fēnɡ lì tián rùn

( ) ( ) ( )

luǒ lù ɡōnɡ ù zhì xiè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幅(fú fǔ)画 蚕卵(lǎn luǎn )

开始(chǐ shǐ) 相似(sì shì)

得(dé děi)用功 麦杆扎(zā zhā )成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绳在_____处断,冰在_____处裂。

2.亲身下河知________,亲口尝梨知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看水底万丈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三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背诵11课相关段落。

2.阅读更多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后记

第6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景象。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梅子,枝头的杏子也不小了。田野里,小麦已开花,一片雪白;菜花有的已结籽,显得稀稀落落的;路上的人很少,篱笆边,只有蜻蜓和蛱蝶上下翻飞。诗人笔下的乡村一片宁静祥和,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风貌。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化花有果,有色有形.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7个生字。

2.了解采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夏日农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夏天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介绍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然后教师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采用领读、组内竞赛读、个别指读、自由读的方法将诗读熟。感知诗境,并能形成古诗的画面,达到流利背诵。

(3)在诗中定位生字。

2.识字与写字

(1)鉴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学生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识字的方法,再推荐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经验。教师随机采用开火车读卡片或同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认读等方式强化读音,并及时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2)字音:“采”是平舌音。“篱、惟、稀、蝶”的字音比较难读,教师要采取多种读法强化学生记忆。

(3)“采”是会意字,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

“蝶、肥、菜、稀、惟、篱”都是形声字,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在生活中用过哪些词。如“我有一支黄色的铅笔”的“黄”,“夏天很热”的“夏”。还可以采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识记生字。

试着给这些会认的字组词,并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出来。教师及时纠正字音组词的错误。

(4)本课要求写的生字较多,可在课上选择“梅、麦、采、菜”四个字指导书写。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麦”字的下部一撇和捺要伸展开,“菜”中部的“爪”字要小点,“艹”要盖住“采”。

(5)指导书写时,教师注意不要贪多求快,努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再下笔的好习惯。

3.活动提示

(1)连一连

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先在组内找,再让同学在全班找。找到朋友后还可以组一个词。

(2)读一读

可采取组长领读、小组领读、个别领读的方式强化记忆。

(3)写一写

重点识记两个成语:“无中生有”、“有口无心”,试着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上这两个成语?

(4)说一说

根据题中给出的反义词引导学生照样子说出几个,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指导学生说反义词要注意对仗工整,以免出现“黑——不黑”的情况。

(5)背一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的夏景,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杰出的诗人之一,字致能,别号石湖居士,吴县(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做过地方官,重视兴修水利和减轻赋税,深受人民的爱戴。曾出使金国,因抗争不屈,差点儿被金人杀害。后因和朝廷意见不和而丢官。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在今苏州市)。他的诗清丽雅致,题材广泛,其中田园诗尤其有名,从多方面反映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面貌,表明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态度.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第9篇:语文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了解知识点:学习色彩的一般知识,认识冷暖色调的基本特征。

创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对夏日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讨论与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夏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二 重、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色调表现夏日的特点。

难点:抓住对夏日景色的感觉,创造性地表现夏日。

三 课前准备

课件、绘画用具、纸。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二)感官体验

A 听—— 课件播放“蝉、青蛙、蟋蟀、海浪、雷”声。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联想。(夏天来了…)

B师:你眼中的夏日是什么样的?(气候、植物、动物等变化)

生:很热、叶子很茂盛、小昆虫很活跃…

(三)探究学习

A 揭题——缤纷夏日

B 课件出示红、黄、蓝、绿四色

问:你会选哪种颜色表现“夏日”?理由呢?

生:红色。因为夏天的太阳特别热。绿色。因为夏天的植物特别茂盛…

师小结。

C 课件出示学生作品(红色、蓝色)

讨论画面的内容和所用的色彩,认识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基本特征。

D 欣赏画家和小朋友的作品

简单讲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创作训练

提出创作建议:●突出“夏日”的主题,可以适当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夏日的感受。

●选择能表达你对夏日情感的色调。

●画面内容饱满,作画大胆。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有创意的。

(五) 评价

开放式评价:多方参与,教师和学生都来评评;多元标准,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评价,尽量找出每张作品的闪光点。(时间机动)

(六) 拓展、延伸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追求的好奇心。动物避暑法——来了解世界各地动物的避暑解热绝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