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9 11:53:09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

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

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揭题:以诚待人

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

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三、联系生活,感受“以诚相待”。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

2.指名交流:

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

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

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

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再创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②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

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

④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

3.同学评价:哪些语言,哪些行动做到了“以诚待人”。

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五、总结经验,交流建议。

1.通过学习,联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诚待人”,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议?

2.交流:共同板书温馨提示:

用语礼貌

态度诚恳

真诚助人

以理服人

3.作业:写1——2条“以诚待人”的建议。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片:(1)图上都有什么?

(2)指出"井沿、井壁、井底、井口"的位置。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问:观是什么意思?

那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那坐在井里看天,天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看汉字读,不会的字看拼音。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圈出田字格里的生字。

2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3回答问题

三、朗读课文2—7段

1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

2自己挑一段最喜欢的读给同桌听。(评价方法:如果觉得同桌读的好,就伸出大拇指或者微笑点头)

3质疑(无边无际、坐井观天。)

四、细读

1第一次对话

⑴分男女声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⑵读了小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小鸟飞的很远)

⑶全班情境表演(出示相关图像),体会小鸟飞的远:小鸟飞呀,飞呀,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渴了,落到了井沿上。(板书:井底、井沿)

⑷自己读第一次对话,读出小鸟飞的远。

2第二次对话

⑴指名读,注意语气

⑵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论呢?(天的大小)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只有井口那么大、无边无际)

⑶出示句子:朋友,别说大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把"说大话"换个词,意思不变(吹牛皮、撒谎。。。。。。)然后读一读。

②理解"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a让学生用纸筒当井看天,体会青蛙的话,知道是因为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b朗读并加手势,加深理解。

⑷①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无边无际"。(没有边,很大。。。。。。)

②指名读,读出天的大

③联系生活,选词填空

教室海洋麦田沙漠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⑸朗读第二次对话,加动作,注意争论的语气。

3第三次对话

⑴分组读

⑵它们为什么都笑了?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小鸟是怎么想的。

五、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听音乐朗读,用自己的掌声给朗读的同学打分。

2假如你是青蛙,跳出井口,你会看见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练一练)

3带头饰表演。

4假如青蛙上天,小鸟下井,那么会说些什么?

5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相互补充)

六、总结全文

指名看板书总结,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

七、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讲这则寓言,表演一下。

看看其他的书,像《成语词典》开阔眼界。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体、生动。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拟人的手法进行自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5-教案教学设计棒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2.互相交流

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文章生动、有趣;

3.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在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4.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5.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 小书包、 课桌 、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6.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7.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班级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学生练习习作,教师巡视。

讲评。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肯定读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说一说你们都读过哪些故事?你们读的故事可真不少,我们今天的口语交际就来谈一谈你对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最感兴趣,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出示“交流”要求。

1.师生齐读要求。

2.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

3. 把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看法与同学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为别人补充,也可以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评价

1. 小组推荐优胜者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进行点评。

2. 说说你最喜欢谁编的故事,夸夸他(她),有么建议对她提出来。

3、评选出“故事大王”

师生评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 尊重学生,进行奖励。

4、师评价小结。

要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