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8 19:11:3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

章叙述线索清晰,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道理。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家里人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值得学习。这篇课文情节性强,十分适合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和守信的珍贵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对“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的深刻领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大家见过彩票吗?如果所买奖券号码跟抽奖出的号码相同,可以获得奖金或奖品的就叫中彩。

2、假如有一天你中彩了,你会怎么样?(生交流)课文中的主人公也“中彩”了,却给他带来了烦恼?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板书课题)

3、出示课题:中彩那天 注意读准第一个字“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分节轮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3、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2.复述课文。

二、根据问题自学课文。

1、中彩以后,“我”和父亲的心情一样吗?找出有关的词句。

2、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体会父亲的反常表现。

(1)默读课文4、5小节,用“—”划出描写父亲神态动作的语句。

(2)中彩后应该高兴,可父亲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却很反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引读:“当我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的道德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2、过渡:难道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相信作者的迷惑也正是我们大家的迷惑。默读课文第6—8节,思考:究竟是怎样的道德难题?父亲是怎样处理的?

“留车”的理由:

(1)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生活拮据。

(2)父亲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库伯先生的彩票是父亲捎来的,父亲不说谁也不知道。

(4)两人都把此事忘了。

(5)彩票上的“k”字很容易擦去。

“还车”的理由:

(1)父亲在彩票上做了记号,说明父亲就很诚实。

(2)不想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

(3)跟母亲常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有关。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四、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和课文最后一节,自由读。谈谈理解。

2.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像可敬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诚实的面容,多一些守信的品质。我相信,每个人拥有了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第2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 );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七、教学后记: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 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第二课时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发展

开端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在课文中体会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懂得“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2.认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直音难求”。

2. 板书:知音

二、初读,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每自然段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俞伯牙为什么称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

2.汇报,相机指导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话。

四、识字,巩固阅读

1.师出示字卡抽查生字,小组内互读互查。

2.阅读课文全文。

五、拓展延伸阅读

1.读了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这句话的?

2.生活中,你有知心朋友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相处?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性。

4、能仿照课文第3节或第4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典型事物描写方法,并仿照课文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等;

2、查找资料,了解荷兰、郁金香等资料;

3、收集“中国的花”相关资料,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八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荷兰具标志性代表图片——郁金香、风车、木屐等,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国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

2、学习课文第一节,自由轻声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交流并板书:沧海——桑田

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交流补充关于荷兰的资料,荷兰人从大海里掏出了这千顷土地,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爱。在这片新垦的土地上,荷兰人中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

补全课题:8、荷兰的花 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课文中。有一种花被誉为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介绍郁金香的?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姿态、种类

荷兰人对它的痴迷

由来与栽培

[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互动交流。

1、荷兰人为何如此喜爱郁金香?读读第三节,找找答案。

生交流,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指名朗读,交流:形状、颜色

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焰般织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

[说明:此节的教学还是以“读”代讲,通过同桌合作读,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感悟 、加深郁金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充分领略它的美艳,进而理解“秀姿天成”的意思,水到渠成。]

4、其实在鲜花王国中还有许多娇艳美丽、值得夸耀的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姿态、种类;出示花文字介绍,了解各类花的讯息;请大家模仿这一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其他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生写段,交流,评点与指导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等。

5、沉浸在花的海洋中,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荷兰人陶醉在这花的海洋中,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引读第4节,了解两个具体事例,这事例的选取是为了说明?

6、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请男生读好.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翼、轻轻抚弄)

7、引导质疑,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惑?

预设:为何形容这花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引导解疑:联系上文内容,对于这郁金香姿态的介绍,完成填空

郁金香艳丽夺目,_________________;

郁金香秀姿天成,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后指导朗读。

8、了解郁金香的由来,引读,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

9、爱花的荷兰人,用神奇的手,创造着美,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

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10、处处是美,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呢?读读7、8、9小节,说说你的理解。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 (理解“心驰神往”,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1、学到这,能说说荷兰人与荷兰花的关系吗?

交流要点:是荷兰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土地,进而培育了这美丽的鲜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说明: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郁金香姿态、种类、由来等方面的学习、朗读、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着作者对于荷兰人与荷兰花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怎样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句话?请你写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抓典型事物描写的方法,以《中国的花》为题,完善课堂练笔,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 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 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 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 引起震动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