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4 17:16:13

第1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下大雪,孩子常常喜欢干什么?— 堆雪人.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雪孩子给你们认识.

二、看图自读文,检查自读情况。

1、看图小声的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一拼.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这篇课文有多少段?你哪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师随机学新偏旁“子”

2、强调多音字“着 觉”.

3、指名小老师上台领读

4、师抽查,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挂图1、2,图上画了什么?兔妈妈和小兔在做什么?

﹙1﹚雪孩子是怎么样?

﹙2﹚齐读一、二段.

﹙3﹚指名读,师评议,再读.

2、看图说话﹙挂图3﹚,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小兔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可开心了!谁来读?﹙指导读出开心的语气﹚.

﹙2﹚练习“又———又————的”说法。

3、小兔玩累了,就回到屋里休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4、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变成了什么?﹙白云﹚

5、思考:救小白兔时雪孩子知道自己会化掉吗?它为什么还要去救呢?﹙小组讨论﹚。

6、挂图8,雪孩子是怎么飞上天的?你知道吗?﹙雪化成水,水蒸气后形成云﹚。

7、请小朋友想想雪孩子会回来吗?什么时候?

8、全班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真多!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雪孩子,和学到了一个新的偏旁“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与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会写“瓜、衣、来”。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摘苹果的方式读生字。

2、观察挂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2、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3、你觉得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

4、全班评议,再读。

5、教师指导抓住重点词来读。

三、指导书写

1、请小朋友观察范字,看看应该要注意什么?

2、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在田字格上的笔画书空一遍。

3、“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

4、“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四、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有进步了,基本能有感情的朗读,但是还有小部分的同学还需要努力的。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生字,理解“暴躁”、“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不屈不挠”等重点词语,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脉;

3、初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幸。

【教学重点】

1、学生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脉;

2、初步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海伦。

1、(出示图片)师:这是一个沉浸在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女子,一个生活在黑暗的命运中,却给别人带来永恒光明的人,她就是海伦·凯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关于海伦·凯勒,你了解多少?谁愿意来介绍一下。(指名介绍)

2、出示: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时隔100多年,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过渡:是呀,海伦·凯勒是靠什么创造了这生命奇迹的?同学们,请打开书,快速阅读文章,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海伦·凯勒是靠什么创造了生命奇迹的?

①指名学生回答。(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②学习词语:不屈不挠

(“挠”的读音、意思,以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2、海伦·凯勒到底遭受到了哪些不幸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小节中的生字新词,你都会读吗?

(1)读第一组词语: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隔绝

沉寂

脾气暴躁

①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吗?在我们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个和暴躁的躁非常形近的字:干燥齐读这个词。这两个字,不但形近,而且读音相同,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能结合这两个词来谈谈它们的不同。②用上这些词语描述一岁半的不幸的海伦。(2)有感情地读出海伦的不幸。

3、面对厄运,海伦·凯勒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1)读第二组词语:不分昼夜

如饥似渴

①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吗?②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些词语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写什么的?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小海伦学习学盲文时的刻苦。

(2)读第三组词语:夜以继日

①这个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吗?

②它在文中哪里,请你找出来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小海伦学习练习说话时的夜以继日。

4、再次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不分昼夜

如饥似渴

夜以继日

不屈不挠

(1)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调整词语位置: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课文围绕海伦凯勒与命运抗争主要写了她跟安妮·沙利文老师学盲文,跟萨勒老师学说话两方面内容。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的温馨。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的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这一幅幅画面中有哪些画面也打动了你呢?课后请你把相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

(1)读出小海伦的不幸

(2)读出小海伦认识水的喜悦。

(3)读出海伦对学习的不分昼夜、如饥似渴。

(4)读出海伦心中美丽动人的世界。

(5)读出学习说话的夜以继日。

(6)能体会海伦会喊爸爸妈妈时的兴奋。

2、小结: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一个生活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女孩,在爸爸、妈妈、沙利文老师和萨勒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下,她恢复了自信,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之后考上了大学,并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3、情感: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江苏省淮安中学《荷塘月色》教案28,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课堂小练笔《雨中校园》

1、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美文选读

五、布置作业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文言文

2、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狼》(第二则)字词含义

朗读、互考互批、点评

二、导入《狼》第三则

在没有注解的帮助下,学生来做一回注解者。

三、学习《狼》第三则

1、默读短文,圈划出你认为需要注解的字词。

2、借助字典为你所圈划的.字词加上注解。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加上的注解,综合出一份代表小组集体智慧的注解。

4、小组展示注解成果。可补充或表明不同意见。

5、以不同形式朗读。

6、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朗读。

7、整理原先忽略或注解错的字词。

四、总结阅读方法

借助注解、借助工具书,我们能很好地阅读文言文,能读到很多有意义或很有趣的文言故事

五、扩展阅读

发放《狼》第一则,课外阅读,并思考:蒲松龄为什么要连写三则《狼》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思维体操,巧揭课题

1、龙住的地方龙潭虎住的地方虎穴(龙潭虎穴)

马、猪羊、牛、鸡的呢。狡兔呢?(狡兔三窟)

2、你知道这是哪种昆虫/它住的地方又叫什么?(蟋蟀洞穴)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课文叫《蟋蟀的住宅》板书,教学新词住宅音义:人住的房子。齐读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想了解的吗?(引导学生就好奇的、感兴趣的地方发问,能使其读书时有目标、方向,也是自学能力的体现)

二、阶梯检验,整体感知

1、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师巡视。

2、反馈效果

①读音穴

巢穴

洞穴

朝着阳光

②出示第5自然段(要求读准、读顺)

③检查第2自然段

先读词,后读文

(注意隐蔽所)

3、默读第2段,想想这段在写什么?

什么是慎重?谁很慎重?它怎么做的?

谁又不慎重呢?他们怎样做?文中用一个词就形容了他们不慎重、随意的态度,你知道是哪个词吗?(随意而安)

指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随意而安。同时渗透对比这一方法。

4、课文除写蟋蟀慎重选址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赶快在文中找找。师归纳板书特点、修建,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三、研读特点,品位语言。

1、重点默读第五七自然段,想想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有些特点,课文直接告诉了我们;有的特点,要联系上下文。

学生划找,师巡视,指生回答

提醒: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

例如:

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2、画出蟋蟀住宅的剖面图(或简单的示意图),再指着图介绍住宅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完整地说一说(蟋蟀的住宅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形状像隧道,是倾斜的、弯曲的,九寸深一指宽;它修在向阳的地方,干燥;有出口,出口处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4、看,蟋蟀对藏身的洞穴是这样讲究,简直能和我们人类造房子相提并论了,怪不得,作者法布尔要称它为蟋蟀的住宅了。

题目在修辞手法上是用了什么的方法?(拟人)这样把蟋蟀当做人看待的,文中还有不少地方,请赶快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5、学生品读拟人句,感受法布尔这样写的用意。

6小结:是的。法布尔对蟋蟀充满了敬意,不仅在介绍选址、特点时有提到,在修建时,更把它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这部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下课。

板书

洞穴选址慎重不随意而安

蟋蟀的住宅?特点:向阳隐蔽排水优良

修建

第6篇:语文教案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三、 教学准备:

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

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 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

(3)“先生”是谁?

(4)“戒尺”是什么?

(5)什么是“私塾”?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

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

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创立兴中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图片

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6、了解了这些事情,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是不是能读懂一些了。

小组合作读课文。

7、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争取在小组里解决。

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8、请同学们拿好书,认真读一遍课文。

(三)学生字。

1、 大家课文学的真好,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个小游戏:生字对对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我们先来认认生字,这些生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

2、 请你一边摆生字卡片一边读。

3、 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吧!老师说字,学生找,老师说:“对对碰”,学生同桌对卡片。“诵”“思”(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糊涂”“吓”(组词)“鸦雀无声”“拿”(说记字方法)

4、 一边读一边收生字卡片。

5、 有几个字娃娃特别淘气,刚才跑出去玩,现在又回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大家。(“私、段、晃、既、养”)

小组内商量怎样记字。全班交流。

(四)写字。

1、课文中有一些字是要求同学们会写的。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孙、私”这两个字。

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3、 练习写字。

4、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5、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作业 :1、朗读课文3遍,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做?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 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 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难点: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 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 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略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学习默读,体会文中有趣的地方。

教学难点:

在默读感悟中受到美好童心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方法:

朗读、谈话、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CAI、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能说说为什么吗?(出示各种姿态的猫,学生感受猫的可爱)

有一个小朋友,她也很喜欢猫,她的名字叫(板书:卡罗尔),谁能读读?(要求领读,齐读,出示课文插图,认识卡罗尔)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板书“和小猫”),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板书“她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校正字音。

3、教师范读。

三、合作交流,学习生字

1、出示其余生字及“我会读”图标,各自认识,不会读的向同桌请教。

2、同桌互读,互相推荐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3、指名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并组词、说话。

4、游戏:认真听,仔细想,找字卡——根据教师的讲述、表演,从字卡中找出相应的字,摆在桌子上。

(1)、不上不下(卡)

(2)、兔子的尾巴不见了(免)

(3)、土撒在热水上(垫)

(4)、明白的反义词(糊涂)

(5)、妈妈做饭的地方(厨)

(6)、做一下“蹭”这一动作。

(7)、学猫叫。

(8)、出示绒线团,学生找出“绒”

5、生字搬家:(出示组合后的词,指名读,轮流读)

舒适、软垫、多余、绒线团、糊涂、厨房、蹭着、洛阳、卡车、抽屉、罗汉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问题。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并作上记号,再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教师辅导。

3、小组交流,各组归纳出本组意见。

4、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有趣的语气读,其它学生听后提意见,教师范读。

五、拓展思维,强化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质疑问难,释疑

七、总结全文,提出希望: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关注周围环境,学会和谐相处。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板书课题: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指导说。

三、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诗句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语文实践,拓展延伸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师举例:“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其他文言现象。

2、读懂文意,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3、体会儒家思想修身的意义,探讨“诚其意”“正其心”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讨“诚其意”“正其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元代战乱时期,有一个学者在返乡途中,因为天气炎热,又饥又渴,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这个学者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先吃了再说。”你认为他迂腐、死板吗?你赞同他的做法吗? 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请学生朗读)

2、点出重要的文言字词。

恶恶臭 好好色 自谦 厌然 著

3、翻译

三、文本分析

1、何谓“诚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据原文回答)

明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确:a:做到内心与我们外在的表现一致,这种一致要达到我们像厌恶臭气味,喜欢美好的颜色一样自然真实。

b:自我欺骗永远是掩耳盗铃,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过的事,哪怕再隐蔽,再细小,再小心翼翼,总有被人知晓的一天,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为“慎独”?你如何理解的?

明确:慎独是指在独处或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的标准。

五:拓展研究

1、请联系自身感受或社会现实,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学生发表看法后,老师作结)

明确: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六: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完成老师布置的两个任务)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确:正心:端正内心,思想纯正,心无杂念,即内心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2、谈谈正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明确:a:更冷静、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专注地做一件事。(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七、反思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通过学习这一段你获得的为人处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矫揉,不做作。

2、永远真于自己的心,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

3、为人处世应当坦坦荡荡,真真切切,无愧于心。

4、永远不要自欺欺人。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状态。

6、一个人最帅或最美的时候,就是他心无旁骛,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

7、不要让感情蒙蔽了你的双眼,左右了你的判断。

8、你的愤怒或爱,有时会毁掉一个人。

课后小结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的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业布置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 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做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 “慎独” 的例子。(6 分)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 “慎独” 的现实意义。(6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