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3 19:02:55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从解题入手,抓课文重点,深入学习。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积累并理解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师: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充满真情的课文。

2、板书课题:58、马鹿有情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马鹿有什么情呢?让我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马鹿有什么情?从哪里看出?

2、生按要求读课文。

交流

说明:

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

发展创设条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马鹿叫声的语句,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直线划下来。

2、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划句。

3、交流

板书:凄惨

低沉

大声 叫

柔和

欢快

指名读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

4、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5、交流

(1)凄惨的鸣叫

师随机引读第3节。(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同桌配合读

(2)低沉的叫声

大声地叫着

出示第6节。(齐读)

交流

随机交流: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马鹿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说明:

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6、师引读9-11节。

师:叫声引起了猎人们的注意,他们赶忙跑到老柞树下观察……

师:此时大马鹿的叫声是——(柔和的)

为什么?

小马鹿呢?

说明: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四、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师: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2、出示填空:

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

同桌互说,指名说。

说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3、出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句中的“这种场面”指的是什么场面?

生答

4、师小结。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具准备

1.春天的声音:春雨声、春雷声、小鸟叫声。一段春天的音乐。

2.带认读字的笋芽儿,字取出后是一张张笑脸(唤唠 扭抚揉 漆滋润 钻辫冈 豪笋轰)。

3.一段带认读字的短文。

教学目标

1.会认“笋、唤”等14个生字,会写“冈、世”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感受春天的美好及笋芽儿成长过程中勇敢、顽强的品质。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山冈图)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到春天的山冈上,听听春天的声音吧!(播放春雨声、雷声及小鸟叫声)沙沙的春雨、隆隆的雷声、可爱的小鸟在呼唤谁呢?

⒉(出示带拼音字卡:笋芽儿)谁会读?(注意儿化音“芽儿”的读法)

⒊请看图找找笋芽儿,看清它是什么样的。把它的模样说给小伙伴听。

⒋(出示笋芽儿实物)同学们,这就是竹子的芽,冬天长在地底下,外面这一层一层的叫笋壳。

⒈学生看、听

⒉个别读,再齐读。

⒊互相交流对笋芽儿的认识。

朗读感悟

⒈下面让我们来读读笋芽儿的故事吧!

翻开书第8页,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⒉课文读完了,小朋友,和我们一起说说是谁把笋芽儿唤醒了?笋芽儿表现怎样?

3.你们愿意怎样读这篇课文?

⒋好,我们合作读书,在小组内分角色练读,好吗?老师就做笋芽儿的妈妈,欢迎我这位妈妈加入吗?

(指导学生读好三处地方,指导的同时谁愿意读谁跟读)

⒌刚才,我们是合作读书,现在,我们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⒈学生自读。也可邀请伙伴一起读。

⒉生一:是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唤醒了笋芽儿。

生二:笋芽儿开始很娇气,后来勇敢地往地面上钻,最后终于钻出了地面,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⒊我们想分角色来朗读。生一:我喜欢春雨姑娘,我想把春雨姑娘的美读给大家听。

生二:我想做威武的雷公公,我想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笋芽儿。

生三:我想读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的美景,真是太美了!

⒋欢迎

师坐于生中。小组反复练读

师生分角色美读

指导:①春雨声要轻,

②“扭,钻”引导做动作读

③春光美好语气稍夸张一点,突出美

⒌自由展示读。

第二课时

识字写字

⒈在美好的春光里,笋芽儿不再是娇气的沉睡在地下的竹宝宝了,她已经努力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笋芽儿多高兴啊,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个有趣的游戏呢!(出示带认读字的笋芽儿)谁能准确地读出它们肚子里的字,它们就会露出笑脸来,小朋友,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吧!(唤唠扭抚揉漆滋润钻辫冈豪笋轰)

⒉下面我们用字卡开火车识字。

⒊小朋友,我们再比一比,看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下面一段话。(课件展示:带认读字的一段话(认读字用红色标出)老师把印的发给学生。

⒌这几个粗黑的字就是我们这一课要认的生字,我们现在看着老师这里的生字卡片,再来读一遍吧!

⒈学生试读,自由认读。

学生开火车识生字。

生自读,再齐读。

轰隆隆,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不顾**的唠叨,在漆黑的地底下扭动着身子,钻出了地面,揉了揉眼睛。它在春雨的爱抚和滋润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它站在山冈上,自豪地说:“我长大啦!”

⒌认读字卡

词句积累朗读欣赏

⒈这篇课文描述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⒉可以抄在写字本的后面,还可以把你们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⒊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轮读,在朗读课文中我们一定也会为笋芽儿自豪,一定也会拥有一份与笋芽儿一样自豪的心情。

⒋这篇课文描写笋芽儿的成长过程真美呀,春雨姑娘低声唤醒她,雷公公大声地呼唤她,竹妈妈百般呵护她,明亮美丽的世界吸引着她,激励着她,笋芽儿从一个撒娇的小姑娘,到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让我们在春天的乐曲声中一齐把课文美读一遍吧!

(播放春天的声音,音乐。)

⒈我想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抄下来。

⒉(学生积累词句,抄写。)

⒊分小组轮读

⒋孩子们齐声在配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教师引读)。

指导写字

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坐端正,写几个漂亮的字吧!

⒉(出示本课要写的字词)小朋友,你们发现今天写的与以前我们写的有什么不同吗?

⒊对,咱们写词语的时候要注意词语要连在一块写,可不能把它们拆散了。小朋友,这可要记清楚哦!

我们先写左边的三个字

冈:与“风”区别,风往外吹,“冈”往里钩。

轰:两个“又”紧挨“车”下,不能分开。

喊:里面的小横不能丢

再写三个词语

世界:师范写“世”字笔顺,首横长,竖折不能写成竖折钩。“界”字撇捺宽。

笋芽:自己观察自己写

呼唤:两个都与“口”有关,左窄右宽才好看。

⒈生准备书写。

⒉今天要写的不但有字,而且还有词语,以前光写字

⒊先练习写词。

相机展示一下孩子写的字

轰隆隆,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不顾**的唠叨,在漆黑的地底下扭动着身子,钻出了地面,揉了揉眼睛。它在春雨的爱抚和滋润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它站在山冈上,自豪地说:“我长大啦!”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勾画文中的比喻句。

2、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重难点

1、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2、体会课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乐学善思

办法争当小导游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播放或学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

谈感想,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迷人的天山牧场》。

二、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地方写牧场?(教师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写了牧场哪些时候的景观?(板书:晴天、雨天、黄昏、傍晚)。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哪些景色?

(2)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运用“把……比作……”和“用……比

喻……”认识勾画的比喻句。

(3)组内赛读,选派小导游介绍牧场的迷人景色。

2、小组汇报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1、听了以上导游的介绍,虽然我们人没到牧场,但心已到那了。游客们假如我们现在就到天山牧场,看着这迷人的景色,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天山牧场这样的美景各地都有。我们看到牧场的风光,就会想到祖国各地风光,用一句话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赞美呢?

2、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

板书设计:

晴天

迷人的天山牧场 雨天

黄昏

傍晚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揭示课题。

2.审题:(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导自读课文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1.组织交流。

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4.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B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c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D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A这句话你同意吗?

B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c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5、齐读课文,体会。

三、小结

1.小结: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提问: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3)完成练习册。

第7篇: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童话,是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也是学生特别爱听的。根据童话故事情节性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坚持“以听激情,以读促悟,以思学测,以讲内化”的原则,让学生将“听”“读”“讲”“想”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听听、读读、品品、猜猜中想象故事的情节,体会老屋的善良与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懂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童话的特点,初步掌握预测故事情节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重点词句的课件。2.一个短小的童话故事。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三遍,画出生字词语,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明白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想,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童话故事的插图,你们能看着图说出这个故事的名称吗?

2.总结鼓励: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大家都是爱阅读的好孩子。图画和故事的内容息息相关,阅读故事时,别忘了观察故事中的插图。

3.引导猜想: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插图,你们来猜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4.今天,我们就来读这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5.揭示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多音字“倒”。

(2)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运用看图猜故事名称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过的童话故事。图片与游戏情境的创设,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能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猜想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初步阅读,扫除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请同学自由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思考: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检查词语的朗读情况。

教师重点指导:平舌音——凑

三拼音——墙、漂、撞、喵

翘舌音——准、蜘、蛛、撞、晒

特殊音节——偶、尔

(2)指导记忆生字。

①请学生找出生字词中的一对反义词。(饿、饱)

②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食字旁?(有食物吃就能饱,没食物吃就饿肚子。)

③请学生找出表示动物叫声的词,想一想,为什么都是口字旁?(喵、叽;离不开嘴巴。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④找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请学生猜读。(吱吱呀呀。)

⑤教师重点指导:“壁”上面是“辟”,下面是“土”;“暴”可以用“日共水”来记忆,但要提示学生下部不是“水”。

3.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每人轮流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读后互相评价,还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

4.集体交流,夸夸组内读得正确、通顺的同学,说说朗读时有难度的字词。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不读通课文不开讲”,课文读通读顺,才便于学生理解内涵,体会感情。在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互相评价、指导,让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实践,保证了每个孩子的学习权,也能更好地发挥同伴学习的效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课上通过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识记生字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整体感知,认识老屋

1.默读课文,说一说,老屋活了多少年?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组织学生交流:老屋活了多少年?(一百多年了。)

3.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圈画出表现老屋老的词语。

4.交流,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已经、黑窟窿、破了洞、很久很久”等词语体会老屋的老、破旧。

5.练习朗读,读出老屋的年纪大、破旧。

6.继续提问: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每次要倒的时候,都会有人打断它。)

7.引导整体感知全文:都有哪些人打断了它?你能不能用上这段话来说一说?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断了它,请它____________,最后,老屋____________。

8.小结方法,指导阅读:同学们真厉害,把一个长长的童话故事读成了一段话。以后,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像刚才一样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想一想故事的内容。

9.设置悬念,引发思考:你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有没有猜到这样的结局呢?再次默读课文,在你猜对的地方做上记号。

10.把你猜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猜读故事情节是阅读童话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同桌分享,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四、书写生字,布置作业

1.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还学会了把长故事变成一段话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课后生字表,说一说,怎样写好生字?(课文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

(2)教师重点指导:“备”“壁”是上下结构的字,均要做到上宽下扁,“田”“土”的竖变短,就能做到扁了。“暴”的三部分要紧凑,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把下部变形的“水”包住。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书写提出如下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学生书写之前,让学生观察字帖,交流写好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写好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时,引导学生归类书写,掌握相同结构的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写好一类字,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

2.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读读故事,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是遵循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学生已经了解故事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新的学习目标,能给予学生更高的学习挑战,也能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

二、听讲故事,学习预测

(一)听讲第一、二部分,学习根据插图预测。

1.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会”与“不会”应该都有,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猜想都有道理。)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阅读。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一幅插图,特别关注老屋的神情。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屋?它会不会答应呢?(慈祥、和善的老屋,它应该会答应。)

3.出示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说说结果。(老屋答应了)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凑”。

4.教师小结方法:看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猜想,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个好办法。

5.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故事的第一部分。读之前讨论:老屋、小猫的话分别应该怎样读?(老屋和气,温和;小猫请求,真诚地感谢。)

6.指名展示,教师评价。

7.请学生练习讲讲故事的第一、二部分。

(二)听讲第三部分,学习联系生活预测。

1.教师继续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5~8自然段,引发猜想: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为什么?

预设两种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答案的依据:会答应,因为插图中告诉我们老屋很慈祥,应该是个好人;不会答应,因为这是第二次了,而且要站二十一天。一般人可能会不耐烦。

2.围绕学生讲到的第二种情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比如,你在写作业时,同学过来问你借铅笔,你会怎么办?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借橡皮,你会怎么想?又过了一会儿,他来问你借尺子,你又会怎么想?(一次又一次地被别人打扰,一般的人都会不耐烦,这样猜想也很有道理。)

3.方法小结:读故事时,可以借助插图预测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预测。

4.请同学读后面的故事情节,老屋到底有没有答应呢?(答应了。)

5.小结:我们的预测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你发现,故事的内容和你的预测不一样时,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思考:老屋很了不起,一次次地帮助别人;这个故事很有趣,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好玩的事情发生?)

6.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的'第三部分。

7.师生合作讲讲故事的第三部分。

(三)听讲第四部分,学习联系上下文预测。

1.承接上部分,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0自然段,引发猜想:听到这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因为上面的故事中,老屋两次说了相同的话,就一定会有第三次。)

2.小结:预测故事,一定要学会联系上下文。

3.请学生用这个方法预测:小蜘蛛来请老屋帮忙,老屋会答应吗?为什么?

预设:(1)老屋会答应。因为老屋答应了小猫,多站了一天,答应了老母鸡,多站了二十一天,它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一定还会答应帮助别人的。

(2)老屋可能不答应,因为它实在太累了。

4.故事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朗读第12自然段。

5.引导学生思考:在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猜想?是读到哪儿产生的?

6.练习朗读第四部分。

(四)听讲最后一部分,懂得道理。

1.学生交流:在读了第13自然段后,预测会有其他的小动物出来请老屋帮忙,因为相同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三次。(相机理解“偶尔”)

如:小蜘蛛会把抓到的虫子给老屋吃。因为老屋帮助了它,它要回报老屋。

2.教师讲述最后一节,老师来预测:老屋估计不会倒了。你觉得老师这样预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文中说故事一直没讲完。或许小蜘蛛讲完故事后,又会有新的小动物要请老屋帮忙,老屋又是那么善良,一定会继续帮忙的。)

3.小结:预测故事还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4.引发深度思考:你喜欢老屋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屋这样生活幸福吗?为什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在关键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预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逐步掌握预测的方法:看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充分给学生预测的自由,在不断产生预测冲突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与期待,使学生自始至终沉醉于故事阅读的愉快情境中。

三、总结方法,练习表演

1.分四人小组演一演这个有趣的故事。

2.小结:阅读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预测的好办法?(观察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

设计意图:李振涛老师说过: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与运用,通过表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讲、听、做的过程中熟记故事,积累语言,丰富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梳理预测的方法,利于总结提升,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下发的小童话故事,试着预测。

2.把你的预测与同桌分享。

3.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隔壁家的小朋友听。

(2)找其他的童话故事读,试着预测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听,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阅读分享的效果。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他的故事,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教狐假虎威的意思, 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学会用如果就说话。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DVD、狐狸、老虎图案。

教学流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虎狐图案)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动物吗?(虎和狐)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看法?(学生说)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狡猾的狐狸和威猛的老虎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老虎和狐狸的寓言故事。

板书:狐假虎威

看清生字狐这个字读(hú),意思是指狐狸,虎的意思是老虎,威字是什么意思?假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内容又是如何呢?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解答吧!

二、DVD演示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懂课文。(生自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了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品读感悟,内化体验

1、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吓跑的呢?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①想想当时老虎和狐狸各自的心情怎样?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②老虎要吃狐狸,说明什么?(老虎凶猛)

③(出示图片)多么凶猛的老虎啊!眼看狐狸就要被老虎吃掉了,想想狐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害怕)

2、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7自然段。(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读。)

①这个时候狐狸是怎么办的呢? DVD演示27自然段内容。

②狐狸一共说了几次?(3次)请找出第一次说的话,齐读。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趾高气昂)能用这种读读狐狸说的话吗?

③了解关联词如果就,并用它说话。

④老虎对狐狸说的话信吗?可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半信半疑)

⑤狐狸又是用什么办法打消老虎的疑虑的?指导朗读第47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狐狸第二次说的话。(用自信的语气读)

来到大森林里,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地走着,(DVD演示内容),它们各是怎样的神态?可让学生表演。相机理解:纷纷逃命、得意洋洋。

⑥百兽怕狐狸吗?为什么纷纷逃命呢?请朗读狐狸第三次说的话,应用什么语气读?(得意洋洋的语气)

3、那些百兽真的是怕狐狸、被狐狸吓跑的吗?读完第8自然段你就明白了。(齐读第8自然段)

①但老虎以为小动物们是被谁吓跑的呢?说明老虎怎样?(以为是狐狸。说明老虎笨)

②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对假这个词语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借着谁的威风,是谁吓走了谁呢? (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里的动物,还借着老天爷的威风把老虎吓走了。)

③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借助、倚仗别人的威风或势力吓唬人、欺压人。

④说说你对狐狸和老虎的看法。

⑤结尾掲示了野兽逃跑的真正原因,反应出了老虎思考问题的简单幼稚,不能识别事物的本来面目,对狐狸的话信以为真,结果被骗。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我们不仅从语言上(狐狸的三次说话),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了狐狸的狡猾。它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一种人:这种人自己没有本事,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

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想象一下,当老虎明白自己被狐狸骗了后,接着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呢?(学生说说)

六、指导朗读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生朗读。)

七、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读与思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2。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读与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中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表演课文的环节,学生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虽然这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练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忽视了部分后进生,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势必会导致班级整体朗读的不均衡。我想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