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2 15:54:46

第1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作为第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这样安排了一些内容: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地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了!

3、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件出示)请学生当当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由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子(课件出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板栗树上的板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时的我会充当学生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们明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课件)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瞧!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秋雨姑娘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本,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六、说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第2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报告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到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校阅阅兵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校阅阅兵步队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说教学目的:

基于对课本的明白,将本课教学目的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校阅阅兵、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明白课文内容,感觉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莱克自负自强的本性品格,领会队员们优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在阅读中领会人物生理的变革,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引导法、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

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3)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验人物的心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4)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将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回顾,导入质疑

1、播放儿童队员参加检阅时的情景的课件,教师配合进行叙说:七月,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了隆重的国庆检阅,在参加检阅的所有队伍中,有一群儿童队员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2、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课文的两个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3、学生读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疑问和读书要求:这个小伙子是谁?观众为什么会称赞博莱克很棒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博莱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进故事,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博莱克参加检阅时表现的段落,教师出示该段落和相关的图片,问:这段话中的他是指谁?看看图,再读这段话,你们从哪儿看出博莱克很棒?

2、引导学生联合博莱克自身身材特点逐句逐条理的读悟,起首接纳脚色比拟法:将博莱克与正常儿童比拟,与本身以往到场校阅阅兵的履历比拟,再开导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样降服困难,对峙训练步调的。接着举行脚色转换:将本身看成博莱克本人,担当老师访问校阅阅兵时的心情想法,从中感觉博莱克确实了不得,感觉他的自负自强、大胆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来促进明白“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在领会的基础上,接纳了师生互助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的朗读,朗读时,老师举行或肯定或点拨、或鼓励或提示的评价,以评促读,读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

1、教师小结过渡:博莱克以他的自信自强、勇敢坚强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其他的儿童队员们为什么得到了观众们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儿童队员们在一起干什么。

2、体会队员讨论时为难的心情。

重点抓住第六段,采取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来充当文中的主人公,老师把检阅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把他放在哪个位置这个棘手的问题叫给学生们处理。老师做如下引导,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矛盾心理:队员们想到的三个办法,你愿意跟博莱克说哪个?学生如答:都不愿意,就追问为什么都不愿意说?如果学生愿意说其中某种办法,就追问他准备怎么跟他说?在问博莱克:你听到队员们这样说,你心情怎样?你想了什么?以次激起矛盾心理,并同时感受孩子们善良心灵,他们关心爱护残疾人的品质。

3、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决定,指导朗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4、指导朗读队员们赞同队长决定的话,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他们同样的善良。

5、小结: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通过不断反复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老师这样延伸:实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像这些儿童队员一样的人们,接着出示种种残疾人自强不断的照片,对学生举行意志品格的教诲:身残志不残,万事都不难,有一个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颗善良优美的心灵。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看着步队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临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抵家里,他冲动的心情无法清静下来。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志写下来。)

3、交换小练笔,评价修改。

(发掘课文的空缺点,在同等对话的基础上变更学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得到情绪的共鸣。建立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联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绪。)

第3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第4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活泼优美、朴实真挚,沁人心脾、撼人心弦。文章主要写家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丽迷人的五月、纯朴可爱的乡村孩子的喜爱。文章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不枝不蔓,相得益彰,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结合新课标,以及本单元文化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田野五月的自然美,感受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独立预习,查阅资料。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3.理清层次,品词析句,想象情境,自读感悟。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我确立的本课教学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田野的美丽迷人及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

2.在阅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真挚的语言,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物随情移的表达方法。

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中,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谈感受,情中研读,读中感悟,悟中美读。

读议结合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学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四、情景交融,说过程。

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共分四步: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上节课美丽的田野风光让我们心情愉悦,留恋往返。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五月的田野,与作者一起欣赏五月田野的美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先板书:17 五月的田野)。

(二)边读边画,品读感悟

自读感悟,勾画体会

这部分内容我以自读为纽带,设置中心话题为:你从哪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请画下来,用心体会体会,然后再读一读,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汇报交流、个性解读

在进行这一教学步骤时老师尊重学生选择内容、汇报方式的权利,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以读为媒,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在描述田野自然美这一部分中“在五月的田野里,它们散发出阵阵清香。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田野中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富有灵性而诗意盎然,洋溢着泥土的芬芳。仿佛我们就置身于五月的田野中,产生了奇妙的感受。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所在。学生可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麦子和豆荚为什么会笑呢?”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全面,我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笑”字,表面写的麦子和豆荚的快乐,而实际上却更表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快乐。此时学生享受在语言所带来的美妙中,然后我再巧问:你仿佛还看到怎样的景象呢?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机会。

在讲述田野就是乐园这一部分中,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和语言训练。让学生抓住孩子们在田野里活动时的感觉的词语,如“真舒服”、“撒着欢儿地跑”、“心里真高兴”等想像着孩子们在田野里忙碌的情景,体会到孩子们高兴的心情。假如你就是在田野中的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简单的“野炊”中,感受到乡下孩子们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此时学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野的美丽风光以及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自己心中丰富的感受用读尽情宣泄出来,我辅以多媒体将农村田野的迷人风光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帘,把学生带到在田野里享受劳动乐趣的美景中。然后配乐美读并尝试背诵全文,让孩子们的心与作者一起跳动,一同品味着快乐的田野生活。

为了让学生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淳朴、真实。我引导学生结合书上76页插图,再次品读全文,把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孩子们的快乐久久地留在记忆中,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镌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三)深入探究,升华情感

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请你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的田野去寻找答案。

通过再次细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农村的孩子饿了,自己拿出锅和米做饭吃,困了就躺在草地上睡觉。”这些都是乡下孩子们独有的生活,他们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田野生活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生活在田野中的孩子们的朴实可爱。

(四) 课外拓展,积累语言

“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教学一定会结束,可是课文中所带给我们的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向往。因此我推荐孩子们找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诗歌,如《少年闰土》《水乡的孩子》读读、背背、积累优美的语言,让快乐的童年生活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第5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知识性漫笔,先容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存习性,点明白它的生存年月及其秘密灭尽,表达了作者对恐龙的喜好和对大自然生态的关怀之情。

这篇课文是阐明文,阐明文是阐明事物的文章,其重要的表达方法便是阐明。本文运用多种阐明方法,不但条分缕析地先容了恐龙的相干知识,并且形象生动,光显可感。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会细致文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力感知课文阐明事物的方法,造就学生阅读阐明文的本领。

2、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本篇课文教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及第一自然。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三课时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及复述课文。因为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题,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3)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机械的说明事物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更让人觉得描写生动,形象可感,增强了说明文的艺术感染力,要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争取掌握这些方法。因此,我把第三个教学目标定为难点。重点是第二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课文是怎样形象地写出恐龙的外形特点的?教学时,我先出示描写雷龙的一组句子,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说、写的活动中去充分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的作用。

第二步“扶”:接着我出示描写梁龙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放”: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描写其它恐龙及其亲戚的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的教法正是体现出了这一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三年级学生极少阅读说明文,对于说明事物的方法不甚了解,但他们对恐龙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引导好,学生就会很快地感知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恐龙的种类及外形特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先通过比较教师出示的描写雷龙的句子,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的外形特点,然后举一反三,运用了解雷龙的学习方法分小组探究其他恐龙及其亲戚的外形特点,这就体现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前提测评

我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是认读生字词,第2题是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计这两道题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认读词语反馈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信息。二是检查学生对全篇课文是否有了整体把握,同时为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让学生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①课文一共讲了几种恐龙及其亲戚?请用横线画出它们的名称。

②想想这些恐龙及其亲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取这样的名。

停止读后检查读书情况,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恐龙的名称。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

2、突出雷龙,启发探究

①指名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

②雷龙的形态特点是什么?请在句子中找一个词来回答,并在下面画波浪线。

③说说对“庞然大物”的理解。

④出示一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a、让学生比较读,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根据回答板书)

b、让学生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响,具体感受雷龙是庞然大物。

c、反复朗读,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出示描写梁龙的句子,进一步引导探究

①说说梁龙的外形特点。

②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后,指名上黑板板书。

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一下子让他们把恐龙的外形特点及说明方法写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以师生共学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感知说明方法。

4、用表格导读其他内容

①把已有的板书画成表格

②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已发下的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指名上黑板填。

(三)指导看图,巩固学习所得。

1、揭示话题

插图上画了几只恐龙?你认识几种恐龙?怎样识别它们?

2、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对照课文,给图中的恐龙写上名称。

3、指名上黑板给挂图中的恐龙贴上名称,并先容其特点。

这个关键的计划意在深化明白,牢固学习所得。同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器重课文插图,并养成细致视察课文插图的好风俗,可以大概促使学生掌握图文联合学习的要领。

(四)指名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五、说板书计划

好的板书计划,能资助学生质疑解难,活泼头脑,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明白。我接纳表款式的板书,让学生对恐龙及其亲戚的种类、形状特点和阐明要领一目明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