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平面动点轨迹》说课稿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曲线和圆的方程》第五节《曲线和方程》,这是一节教学研讨课,是在大力提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开发学生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前提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信息技术和数学课本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做题目,而且是研究题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
《平面动点的轨迹》这部分内容从理论上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作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同时也体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轨迹问题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几何等基础知识,其中渗透着运动与变化、数形结合的等思想,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之一。
二、对数学目标的阐述
“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是本教学设计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为此本课的知识目标设定为三条:
(1)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明确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2)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有关知识和观点
(3)初步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三、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
本节课的设计着眼点是让学生集体参与、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多向思维、积极活动、勇于探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同步的,从本课的设计不难看出对学生能力目标是:通过自我思考、同桌交流、师生互议、实际探究等课堂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强化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学生个性品质和情感教育的培养
设计者试图利用动画演示轨迹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使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教学的信心。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则是本节课要达成的个性品质和情感目标。
五、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法手段的选用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改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基于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计算机软件——《几何画板》实验辅助教学。
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是“坐标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的性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求曲线的方程;通过研究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在传统的教学中,动点并不动。《几何画板》的特点是“动”。可以在动态中观察数学现象,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几何画板》支持下,“动点”真的动起来了。在动态中观察,观察变动中不变的规律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
例 1、已知点P是圆上的一个动点,点A是X轴上的定点,坐标是(12、0)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A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探究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验证轨迹
解法一:设M(x,y)则,由点p是圆上的点得,,化简得:
2、问题提出,引入新课
例2、已知B是定圆A内一定点,C是圆上的动点,L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点为P,M为L与直径CD的交点,当点C在圆上运动时,探索直线L上哪个点的运行时椭圆?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发现、主动学习。
第一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问题1:当点C在圆上运动时,直线 围成一个椭圆,上哪个点在这个椭圆上?(为什么)注意观察点P与点M
问题2:CD是圆A的直径,直线L与CD交于M,求M的轨迹方程。
问题3、改变点B的位置,当点B在圆外时,你的结论该做怎样的修改呢?
学生活动: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起)
第二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1,问题2和3课后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四个统一:既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书本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统一、书本知识与资源拓展的统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统一。本节课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还不时产生一些争执,给我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进了我的进步与提高,师生间的教与学就像一面镜子,互相折射,共同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点轨迹的求法,而且通过作图掌握了《几何画板》这个软件,通过方程的推导,更加熟悉了动点轨迹的求法,而且通过作图掌握了几何的基本思想“以数论形,数形结合”,提高了运用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路的探索和轨迹方程的推导,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享受了数学的美。
第2篇:《平面动点轨迹》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平面动点轨迹》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