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情深意浓,还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慢慢讲,慢慢写,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那么,在这种作者给读者的留白中,我们能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够更加深刻地去体会鸟儿对树的浓浓深情。至于,能够怎样深刻地去体会,我想,这就是陆校所说的,把文章读厚了。
二、说课步骤
我会这样用六读法来讲述《去年的树》这篇课文。
(一)御剑穿林——将文章读通、读薄。读顺全文,概括文章资料
出示单元导读
要求:1、将文章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试着用自我的话,概括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能够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到了冬天,鸟儿必须要飞去南方,约定了第二年春天再回来给树唱歌,可是第二年鸟儿飞回来时,找不到树了,费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化为灯火的树,于是鸟儿就将去年唱过的歌唱给灯火听,唱完了,就飞走了。
(二)剑起叶落——将文章读清,理清写作思路,分清枝干。
文章分别写了鸟和谁的对话。
“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鸟和小女孩的对话”。
(三)剑气四起,风扫落叶——将文章读厚,品析语言内涵。用内功,去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的隐藏。
引导学生读“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鸟和小女孩的对话”。在这几段对话中,引导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鸟儿心境的变化,从而感受鸟儿对树的感情。
1、“鸟儿和树的对话”
自读第1——4自然段
用“﹏﹏”画出描述鸟儿的句子,用“__”画出描述树的句子,请学生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引导学生做批注,试从对话中体会树和鸟儿的心理活动:
依依不舍、对明年的春天充满期待。
2、“鸟儿和树桩的对话”
引导学生读出鸟儿询问的语气,体会鸟儿的心境,加入能体现鸟儿心境的词语,再读询问的话语,从而能从鸟儿询问的话语中,感受鸟儿对树的感情。
3、“鸟儿和门先生的对话”
比起之前对树根的询问,鸟儿此时对着门先生询问的心境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分主角朗读对话。
当鸟儿得知,“它”的好朋友树,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给卖掉了时,作为好朋友,鸟儿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心境又怎样?——引导孩子做批注
4、“鸟和小女孩的对话”
分主角朗读对话
师引导:鸟儿本来心中还存着一线期望,想找到变成火柴的好朋友树,可是连火柴也没了,只剩下了火柴点燃的灯火。此时,如果你是鸟儿,你想对你的变成了灯火的好朋友树说些什么?
“亲爱的树朋友,我飞过树林,穿过山谷,问过伐木场,最终在这个小村庄里找到了你,我来给你唱歌了,你还听得到吗?”
体会鸟儿心境的变化:越来越悲伤
再悲伤,再痛心,也要把答应过好朋友的事做到,不知好朋友听不听得见自我的歌声……
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最终凝望了一眼,鸟儿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我的好朋友树,我的歌声,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我的好朋友。
这最终的一眼,在诉说鸟儿对好朋友怎样的情谊?——深情、留恋
(四)剑影重重——将课文读熟,反复朗读,背诵精彩片段,积累语言材料。
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五)收剑运息,气沉丹田——读写。读写联动
读完了这篇童话,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对树说些什么?对伐木工人说些什么?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识字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识字6》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数量词的归类识字。教材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第一小节展示的是一幅海滩风景图,认识六个生字;第二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认识三个生字;第三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公园景色,认识两个生字;第四小节描绘的是少先队员的活动场面,认识三个生字。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识“海、欧”等14个生字,会写“海”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识的事物。
4、培养学生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的创造力。
3.教学重、难点
“识字”教学,顾名思义,教学重难点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得美观、正确。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并会写“海”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数量词来表示一些事物。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懂得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叫小老师领生字,以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手段方法,促使学生爱读乐读,从中认识巩固生字的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把整节课都以去郊游这么一个情境串联起来,首先以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玩,那咱们个地方可美了!你们想去吗?好!那现在就出发!”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来了,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然后创设情境,以图片引出第四小节的内容“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并把它作为一个拿票上车的一个关卡,只有认识了这些字才能拿票上车去游玩。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就更高了,为了过这一关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听讲与思考。一个关卡通过了,这样在新课导入过程中第四小节也就学完了。可以上车出发了,并接着引出今天所要去的地方,出示:海边、乡村、公园。这些地方美吗?有些什么景物?让学生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学习《识字6》的一、二、三这几个小节。为了巩固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我又提出“如果你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忆认字的方法,更好地去自学文中的生字。
2学习课文一、二、三小节
首先来到的是海边,出示海边的风景图,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进行示范句式“你在哪里看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在语言环境中强化识字。由学生看图说话,教师出示:海鸥、沙滩、军舰、帆船。学生进行认读,再齐读第一小节,强化认知。
接着出示乡村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课文哪小节是写乡村的,并指名读一读。“在乡村你又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秧苗、稻田、鱼塘、果园。再对这几个词语进行认读,并齐读第二小节。学习第三小节的方法与前面两小节相同。最后课件出示这三小节的课文,让学生看屏幕齐读,更好地巩固这三小节的学习。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识字、读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说句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适当的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识字、读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游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3自主认字和识字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生字的教学,这样学生对于这些生字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首先指名学生来读一读,让全体学生都了解这些字,再请位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带领读生字,这样与老师自己领读相比,学生会感到新奇,积极性也就显得更高了。会读生字了,还要有所注意,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是他们探究、思考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能力。以上的生字教学都是在带拼音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学生基本掌握生字的读音后,我又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并让学生说说以什么办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这几个字的印象,而且对于学习生字的兴趣也会变浓厚。最后再对生字组词,以更好地记忆。
4指导书写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会写“海”字,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首先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海”字,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说要注意的地方,大致了解“海”的结构位置,接着教师进行范写并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字。最后学生实践,进行练写,培养书写能力。
5学习数量词
学生再读黑板上的词语,然后让他们帮忙从课文中去找找这些词语的好朋友,由此引出数量词。学生在以前的练习当中就做到过许多有关数量词的题目,所以数量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也知道许多的数量词,所以我又问到“小朋友想想,还有哪些数量词?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课室,你能找到哪些数量词?”设计此环节在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
6板书设计
一只海鸥一畦秧苗一道小溪
一片沙滩一块稻田一孔石桥
一艘军舰一方鱼塘一竿翠竹
一条帆船一座果园一群飞鸟
此板书设计的目的:抓住文中的重点来板书,直观、清晰、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的同时,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方法、方式和手段的灵活运用,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使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现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
第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庄严肃穆的凯旋门》是上海教育出版社S版中高年级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凯旋门的位置、建筑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凯旋门宏伟壮观、精美绝伦的特点,了解凯旋门与拿破仑的关系,同时品味法国浓重的西方文化。
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通过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凯旋门的建筑构造和拿破仑与凯旋门的关系。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能围绕一个主题练习说话。利用网络,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法国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重难点:
《庄严肃穆的凯旋门》一文记叙了巴黎凯旋门的地位位置、宏伟的建筑及构造,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凯旋门的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凯旋门建造的历史意义及拿破仑与凯旋门的关系。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且内容又距学生实际比较远,因此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凯旋门知识掌握得并不多,对于拿破仑的兴趣并不太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体会特点,品味文化。教学过程设计为:自读感悟,提出问题;读议研讨,领悟神韵;创设情境,评价拓展
二.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课文的境界。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5)感情体验设计——引导学生对了解的知识进行说一说,演一演
三.信息整合设计(多媒体设计)
尽管Internet是一个知识库,但要将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效率问题更显得突出,因此解决之道是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本课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通过IE浏览器浏览收集信息、合作交流。我利用易教专题网站平台,建成本课的专题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几大模块:学习指导、在线课堂、课外拓展、学习评价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图片、声音内容相链接。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组成课题组,进入相应页面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第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