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1 16:09:44

第1篇:说课稿

说教材:文本教育价值的发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教法和学法: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能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丰富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学习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并且,由于作者对蝈蝈特征和习性的介绍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传神的描述来表现的,所以,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的内容要点。所以,在学习中概括要点、品味语言、感受精神、激发探究是作为教材在使用中的关键词。

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蝈蝈的常识,它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发现问题、追踪调查、变换条件,仔细分析、寻找规律等方法;的艺术性,以一种欣喜的心情贯穿始终,感动着读者;构思巧妙,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善于用一种快乐衬托另一种快乐;以鹰的勇猛凶悍反衬蝈蝈的机智勇敢;每次发现蝈蝈的一些特点后,总是生动地描述一下,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蝈蝈的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语言现象,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交流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能用知识积累卡学会积累,用自由创作延伸创新,拓展课外阅读。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扫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让学生关注作品,进行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用卡片式整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创新板块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设计旨在链接中考考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品读课文,合作研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5、研读课文,共同探究,课外阅读延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6、学会积累,用积累卡摘抄积累多音字、生词、好句。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

7、分享学习的成功体验,整理归纳学法。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有其规律。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养成边学习边总结,边积累边运用的学习习惯。

8、自由作业,快乐学习,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课堂作业是任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10个左右的词语连词成句,并有几处用上拟人手法。注重落实双基。课外阅读实践,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昆虫记》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知识,学会用卡片式摘抄积累笔记。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辉煌人生。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

10、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阵地。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这次上的是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中的《剥豆》,这篇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写了儿子向母亲挑战比赛剥豆,母亲一边剥,一边思考着要不要让让儿子,给他点自信,儿子最后虽然失败了,却很坦然。本节语文课有着两条主线:母亲的心理活动与儿子的表现。首先,我从“瞻前顾后”这个词切入理清母亲的矛盾心理。找一找描写母亲“瞻前顾后”的句子,读一读划出的句子,圈一圈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母亲的这种态度,想一想:母亲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内心。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写儿子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从而在交流中感悟到这是一个认真执著,自信大气的儿子。最后在引读母亲的体会中让学生写下儿子的感想。

二、说设计理念。

1、 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有重点地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眼动手剥、利索、顺手、欣赏、敛声息语、节奏、虚假、隆起、执著、沮丧、清澈、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感悟等,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着“瞻前顾后”在自主学习中,品味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教学难点:从对儿子的行动描写中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儿子面对挑战与失败的良好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毕淑敏的《剥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剥豆,注音。

2、指名学生读,纠正错误读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课文时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1)读词语。

2)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瞻前顾后”。

(三)、品读“瞻前顾后”,体会人物内心。

1.母亲和儿子比赛剥豆时是瞻前顾后,大家再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在写母亲的瞻前顾后?8—11自然段

2.请同学们认真读8—11自然段,圈一圈哪些词写出了母亲剥豆时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指生说:(慢—快—缓—紧)

3.同学们,那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4.师生讨论:

5.师:你能读出母亲的变化吗?

自由读———请4位学生读

6.母亲剥豆的速度有慢—快—缓—紧的变化,那不变的是( )。

生: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你很会体会!难怪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7、师: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深情朗读来感悟母亲那深深的爱(齐读)。

8、师导语:母亲对儿子可谓用心良苦,一次小小的比赛都考虑来考虑去,母亲的这一表现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瞻前顾后)(板书)

(四)、感悟儿子内心活动。

过渡:母亲的瞻前顾后来源于对儿子深深的爱,那母亲是瞻前顾后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抓几句重点句)

交流。

这是一个很自信的儿子。

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儿子。

(五)、价值引导,总结升华。

二次引读明理

1、导语:多么出色的儿子!难怪作者对这次剥豆有很深的体会(齐读末段)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2、导语: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次剥豆比赛没有失败者,是“双赢”。齐读末段。

3、母亲对于这次剥豆有很深的体会,那文中的儿子,他会有哪些体会呢?请写下来。

4、交流:

(六)、课外延伸。

同学们,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又是有名的心理师。她的作品文笔细腻,很富有教育意义,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血玲珑》、《写给女儿们的散文》,你可以课外去图书馆借阅,相信阅读了以后会让你深受启发。

板书: 剥豆

母亲 儿子

瞻前顾后 认真自信

五、说教学反思:

这次联谊活动,我进行了5次试教(自己班里试教了2次),但是因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还是上得不尽人意。

1、自己很少上这种比较大型的课,所以感到紧张。再加上缺乏一定的教育智慧,所以在教学时忘掉了“说主要内容步骤”,我意识到自己漏掉这个环节了,可我不知怎样过渡比较合适,所以就手足无措。然后只好先检查完词语,再讲主要内容。所以过渡得很生硬。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不足。

2、评价比较单一。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赞赏性评价,另一种是激励性评价。这节课我主要对学生进行了赞赏性评价,如:“你们读得真投入!”“你很会动脑!”“你很会思考!”“你体会得很深刻!”……激励性评价却用得不多。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没有进行发展性的引导,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加强。

3、教学时间上分配不大合理。在写文中儿子的感想时间是10分钟,时间比较充裕,而体会母亲的心理活动时却只是匆匆而过,如果再让学生说说平时母亲关心自己,自己的亲身感受,那样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会更加体会到母爱的无微不至。

通过这一次的联谊活动,使我知道了上好一堂课的不易。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3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铭”和一些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两篇短文的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导入时就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特点,因此会这样导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短文《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铭” 的介绍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本文的一些写作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但不宜花过多时间,所以我会直接多媒体呈现刘禹锡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另外,“铭”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对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读及疏通文意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名家挑战,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学生师范读;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度。师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学生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在模仿与挑战中,体会进步的快了,为学生诵读奠定基础。

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从以下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入手赏析课文内容,其中重点探讨为什么可以说“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让学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启发学生要择善友交,但首先他们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 )

B、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陋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D、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绝非俗人。)师: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是否可以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灯片十)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交友要慎重!择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室中事,可见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灯片九)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以古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的“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小结: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我们说这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

(五)结合板书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过直观明白的板书与学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点地做个课堂小结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结“这篇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本文的赏读美文《坚守心灵的净土》,旨在通过这篇美文能够对学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启发。最后就是当堂背诵与默写的强化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文句相应的幻灯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 陋室 不陋 主人

环境 优美清幽 不慕荣利

陋 室 (托物) 朋友 客人不俗 不求闻达

生活 情趣高雅 安贫乐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第4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禅让”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从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历史演进过程的兴趣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教材和搜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发明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将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与前课介绍的考古成果图片进行印证,帮助学生分辨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在了解“禅让”含义的过程中,感受远古先民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等优秀品质,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华夏族的形成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禅让”的含义;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学理念

1、师生互动:教师设置问题有针对性,突出学生参与,突出互动探究;淡化知识背记,突出体验感悟。

2、目标生成情景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知识构建的主要参与者。

三、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四、说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课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感知、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遵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炎、黄、蚩尤的传说资料。

(二)新课教学(40分钟)

为了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解读禅让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2分钟)

播放PPT:20xx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隆重举行,一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桥山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公祭典礼,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敬意,听音乐《黄帝颂》。看完后以问题“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视频中的海内外华人为何要祭拜他”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10分钟)

活动一:杰出的首领

情境一:多媒体展示三个部落的相关地图。

问题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蚩尤,并讲讲他们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问题:2:有许多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远古先民,为什么只有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思考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活动二:传说与史实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传说中黄帝和他的部落有许多发明创造,前课介绍的出土文物哪些能印证这些传说?传说与史实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情境二:多媒体展示考古成果图片。

①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②河姆渡人骨哨 ③大汶口陶器刻符 ④河姆渡水井复原图 组织学生将组织学生将考古成果图片与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创造进行比较,并出示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传说进行理性认识和甄别,从而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培养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8分钟)

说一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故事会: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各小组围绕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以炎、黄、蚩尤的身份讲述与其他部落间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顺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其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第四环节: 角色扮演,解读“禅让”(5分钟)

根据课本内容编排历史剧进行表演。

剧情一:部落首领召开“联盟会议”,介绍尧的优秀品质,并推举尧为联盟首领。

剧情二:尧老了,再次召开“联盟会议”,介绍舜的优秀品质,推举舜为联盟首领。什么是“禅让”?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禅让”的含义,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问题4: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引导学生归纳尧、舜的高尚品德,并加以勉励。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剧表演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正确感知和初步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表演中感受远古先民的人格魅力。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15分钟)

知识巩固:以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回顾新知,以提纲形式归纳全课知识。然后完成练习。

第6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

《大学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

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http://www.chddh.cn/yingyong/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_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________________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演示,创设探索______________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_____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______________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____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7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学生在第一框中学习了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 (无限性与两面性),能从对网络正面作用的认识与合理使用中,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本框学习怎样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包括两目:第一目“学会自我保护”,第二目:“遵守网络规则”主要围绕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展开,是第一框内容的延伸。没有对网络负面作用的正确估计与及时过滤,不仅谈不上享受,还会受到伤害。因此,只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趋利避害,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因此,本框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会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中学生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同时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违德违纪违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教材的内容结构,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帮助学生构建“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出发,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抑恶扬善,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责任。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辨别觉察能力,在网络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掌握在网络交往中遵守道德、践行法律的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在网络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法律。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按照新课标,让学生尽快了解网络交往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教学难点: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5.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段,情景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网络生活与交往的能力的需要,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结合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3)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培养自学、思维的能力。

(4)经验分享法:利用同伴的互相教育的作用,提高网络交往的水平。

2、学法上,根据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动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嘴说,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情境体验法:通过身边人的遭遇,正确面对网络生活和网络交往。

(3)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交往艺术。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重点说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五大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三)组织活动,共同探究(四)学习小结,提升体验(五)课外延伸,指导践行。其中,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主体活动:活动一、七嘴八舌;活动二、心理辅导;活动三、请你辩论;活动四、法律讲堂;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播放动画:《小燕与网友小Q》

教师提问: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启示我们网络交往中要注意自我保护,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细读本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2.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有没有限度?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3.如何遵守网络规则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三)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过渡:请大家说说,中学生面临的网络侵害有哪些?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出示:过分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睦,甚至可能发生欺诈、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影响健康成长。

(一)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一:七嘴八舌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2案例,生成3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为什么?

问题2:梅平会见天马,可能有几种结果?这些结果会对梅平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3:梅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谁求助?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1、我们必须提高自已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以免受骗上当。

活动二:心理辅导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3案例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1)小齐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2)小齐如果想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哪些正当渠道?

(3)小齐看过黄色网页后,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辩别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小结: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提高辨别觉察能力 (3)提高抗诱惑能力

(二)遵守网络规则

活动三:请你辩论 辩题 : 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有没有限度

(正反方辩论)(教师引导)

网络交往的确比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更“自由”。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上的自由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网络“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小组讨论):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总结: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活动四:法律讲堂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4案例 ,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 1:小堂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尝试制造电脑病毒的? 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

问题2:小堂攻击同学信箱、公司网络,他获得了什么满足?给同学和公司造成什么危害?

问题3:小堂的好奇心要受法律制裁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2、上网更要遵守法律

教师小结:如何遵守网络规则(略)

(三)学习小结,提升体验

在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做简短的阐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网络交往要学会自我保护,要遵守网络规则。

(四)课外延伸,指导践行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要求以组为单位各自收集正确利用网络带来的好处和沉溺网络造成危害的典型材料办一期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的班级手抄报,看哪一组办的报更吸引人、更有启发性,也希望同学们在办报比赛中进一步体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带来的好处。

六、设计理念

1、教师为学生服务 。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体验、交流、探究,在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2、课堂为发展奠基 。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表达探究提供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启发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8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二、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学习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教学设想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想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设计了放声朗读、定向感知、思考解读、创意表达四个学习环节。

五、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围绕“枣核”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思考“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画出能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语句,选择其中的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前者是为分析课文结构服务的;后者是为理解人物情感服务的)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渲染气氛。这首歌学生初一就已学过,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关于“枣核”的故事(投影课题、作者)。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读一读,你一定会明白凝聚在枣核上的深情。

(设计意图:用音乐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导入三言两语,留下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放声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声地练习读音。

落实如下词语: 蹊跷 掐 风烛残年 殷切 玛瑙 故弄玄虚 嫣红 匀称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追忆 泛舟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句段的方式练习体会。

投影下列语句,学生表情朗读: 第1、3段,第7段最后4句

(所谓表情朗读,先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由学生分析语句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这几句的选读,意在让学生体会枣核在友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暗示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下面学生分析课文精巧的结构作铺垫。因为这是学习重点,课堂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寻求突破。)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抒发的深层感悟,体会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之妙。

(三)定向感知

1、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它。这叫做认识课文,感知课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2、同学们默读课文,写理解课文的概括性文字,然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设计理念:教师的引言给学生明确的学法指导,把同学们引向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达到“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的双重目的。教师可视具体学情示例:这是一篇由枣核引发的故事。这是一篇展现海外游子依恋故土深情的文章等等。教师的示范只是一个例子,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整体把握全文。)

3、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课文精巧的结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和刚才选读的精彩句段,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作答。

(学情预估:枣核开启了故事之门,联系了“我”和旧时同窗;枣核设置悬念:用途蹊跷、同窗故弄玄虚,利用枣核神秘的用途紧紧吸引读者;枣核在美籍华人朋友心中简直等同于故土,试种枣核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

(设计目的: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渐进,理解课文,凸现课文的亮点,从而达成课标中所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

(四)思考解读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文章内容鲜活实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投影出“课中话题”:根据文章的叙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切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人物的行动,诸如栽垂柳、植睡莲、垒假山、建北海,学生易找易解读,但人物语言中饱含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学生存在理解性障碍:“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例如刚开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离家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再进行情感迁移,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总缺点什么”。

(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超越时空,做一次精神的远行,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这样的解读才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才符合接受美学的原理。)

4、人物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重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五)创意表达

1、教师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株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2、教师示例: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

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3、同学活动,教师评说,全课收束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最后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必将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觉,最独特的体验,伴随其中的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关键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境界。)

附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