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1 20:26:41

第1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归类识字、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

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在第一课时,我将和学生一起在认识12个生字的基础上学写2个生字,并且完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

《阳光》当作为课文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接受美学所说的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丰富现有经验,充分感知、体验阳光,通过思考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目的。要知道,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定和思维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是同步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阳光下的万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课堂教学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将分以下几步进行: 用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以及教师抒情的描述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

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将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材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这三个字时,结合课后练习,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在字形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交流识记方法。在字义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说词说句子、利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儿歌等多种形式多次出现的方法,以达成会认的目标。

第四步,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在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朗读阶段进行之后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通过国家税务机关的征收和纳税人的缴纳活动实现,前两框《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主要学习税收基本知识及国家征管,本框则从纳税人角度进行探讨:介绍了什么是纳税人及其决定因素;我国的主要税种;公民应树立“纳税人”意识,是前两框知识的引申,又是对第五课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既是一个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纳税人意识,树立自觉纳税的觉悟,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知识点。

2、说教学目标:根据高一学生身心特点、知识储备,结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及本框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了解我国的主要税种,并明确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能力目标:通过布置预习和对主要税种的自学和比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材料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同时明白,纳税人既要有自觉纳税的义务,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说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因为它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4、说教学难点:理解纳税人的含义,因为比较抽象,同时又是理解本节课内容的基本知识点。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提倡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从高一学生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本节课综合运用指导自学、组织讨论和讲授法。由于重难点较抽象,使用讲授法突破。

三、说学法指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本节课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过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通过国家税务机关的征收和纳税人的缴纳活动实现,这节课我们从纳税人方面进行探讨。

2.展示视频:“每个人都与税收有密切的关系”

问:从视频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与税收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缴纳税款呢?

过渡:要不要缴纳税收问题,便是纳税人问题

复习旧课培养学习习惯

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纳税人的含义及决定因素(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识记纳税人的含义及决定因素。

师(分析):(1)从字面上看,纳税人是指纳税的人。但“人”既指自然人,也指法人。纳税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2)纳税人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实体而非间接进行纳税的人。

(3)是由税法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判断:“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对吗?(生答略)

师:纳税人是一个综合概念,而在实际生活中,纳税人都是具体的,是同一定的税种相联系的。依照税法,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所以,要进一步了解纳税人的情况,必须了解各个税种。

二)我国的主要税种(板书)

展示表格,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内容:

我国的主要税种对比表

主要税种

含义

纳税对象

纳税人

作用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学生回答,学生补充,老师对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进行适当讲解。

师:除了这些内容,每一种税种还有税率、税收附加或减免等规定,这些税种和具体规定,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税收制度。

师:税法对纳税人有祥细规定,那是否所有纳税人都纳税了。

展示:据有关方面统计,xxxx年中国7万亿的个人储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到储蓄总额的80%,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xxxx年4月,税务部门根据举报,对北京晓庆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依法进行了税收检查,调查证实晓庆公司从1996年以来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巨额税款1458、3万元人民币。“富人为何不纳税”等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700余位居民的访问调查

我交纳全部个人所得税

24、7%

我交纳部分个人所得税

33、4%

我应该纳税,但还没做

18、2%

我不属于纳税范围

23%

未回答

0、7%

“公民应该依法纳税”下的态度

积极纳税,支持国家

37、2%

依法纳税,但不情愿

38、9%

钻制度空子,尽量避税

7、8%

看看大家,随大流吧

14、9%

未回答

1、2%

问: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无论从纳税自觉性或法制观念来看,都显得不成熟,表明必须加强税法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和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使公民真正把依法纳税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自觉履行。

三)公民应树立“纳税人”意识

师:首先要明白“纳税人”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应当履行义务自觉纳税;二是公民还要行使权利,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什么应当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分析:①由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所决定的。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保证,同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公民应当自觉纳税;②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③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所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师: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公民不仅仅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师:纳税人为什么要行使权利?怎样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

2.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师:税金的征收和使用,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具体的责任人来操作完成的,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因此,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关注税收的作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以便于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讲解突破难点

过渡

体现主体,

培养自学能力及比较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快准全”阅读,同时进行“圈点勾画”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认识表格的能力

激发兴趣

承上启下

教学重点,利用学生自学和讲授法突破。同时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

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讨论:中学生在学校读书,与纳税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师:这种认识是不对的。①从纳税人的角度讲,有的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使用自行车。②中学生是家庭的一员,如果家人从事了应税活动和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有责任督促他们自觉纳税。③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也息息相关。所以也应该树立“纳税人”意识,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整理思路知识系统化。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运用知识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巩固新课

课堂练习:完成《名师伴你行》P25A卷选择题部分

布置作业:完成《名师伴你行》P25B卷

巩固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形成学习习惯

第3篇:说课稿

【说教材】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话题是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小朋友一起发现丁蒲公贡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本堂课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课余生活,把课余生活所获取的乐趣与大家分享,老师呢就是做好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来交流,交流的内容大体上有四项:

1、课余做了哪些事?

2、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3、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的好?

4、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我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审题,确定其说话的范围、其目的也是为第二课时习作服务,也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第一步审题,确定其范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说有趣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其二就是让学生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其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讲讲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这时,我会及时地总结写作方法,就是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所做的事情,这也是让学生明白在写习作时应先交待清楚这“四要素”。之后,我让学生欣赏我的课余生活—拍摄,也就是想用他们的生活中图片片激发将自己的生活说具体,说完整。这也就是边扶边放,慢慢渗透其写作方法。说完之后,又一次给他们一篇范文去学习其方法,如何将事情能说完整具体,最后让学生讲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交际的方式可以是条种条样的,本堂课采用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及互动、生生互动,交流的时候互相议价,共同提高。

【说程序】

1、导入分析课题把握中心。

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3、同桌汇报自己课余生活并指名汇报。

4、师展自己的课余生活。

5、欣赏范文,进行评议。

6、小组交流、汇报。

7、学生作品展示。

8、小结、布置作业。

【说板书】

我们的课余生活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经过。

3、感受和收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