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2 07:14:38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于人的感情,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但长久以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与发展,音乐课缺乏美感的问题。因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字,贯穿课堂的始终。 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九课的教材,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二、五度音程进行,配以XX XX | X — |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教材内容:

1、课内内容:金孔雀轻轻跳

2、课外内容:

1)介绍傣族特有的服饰、建筑、舞蹈、风俗等。

2)认识傣族民族乐器葫芦丝,聆听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开始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风情,对当地民俗活动有一个初步印象;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3、能选用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音乐的节奏表演。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感受傣族风情,以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葫芦丝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力求一个“活”字)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环境,以情境创设为第一主题。从课前的课间音乐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和学生聊聊老师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所看到的有趣事情并看看旅途中的照片,接着以傣族常用的乐器葫芦丝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游傣寨环节,安排了傣族风情游从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到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再到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引到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最后到自然古朴的傣族音乐,这一连串的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了傣族风情。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主题,课堂上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没有节奏练习、发声练习、视唱练习等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和 知识传授。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它们,而是把这些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认识乐器、欣赏舞蹈、欣赏音乐、表演、游戏、创作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体现一个“趣”字)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课前准备、说傣寨、游傣寨、唱傣寨、爱傣寨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1、课前准备、说傣寨

情绪理论家希尔曼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课前播放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优美动听的傣族歌曲使学生对傣族音乐有一种印象],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进入课堂,非常自然的过渡引入到介绍傣族。这时我播放去云南旅游的照片(背景音乐《金孔雀轻轻跳》的伴奏)[老师在云南在傣寨的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这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整了情绪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这时老师说:“老师从美丽的云南带来了一份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傣族人常用的乐器葫芦丝。我们来听听它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老师吹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自然的进入到游傣寨环节。

2、游傣寨

师:好听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参观傣族人居住的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出发了,音乐停下再睁开眼睛。(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1)、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

泼水节、孔雀——傣族吉祥物等

(老师演唱“金孔雀轻轻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并表演)学生跟老师做一做。模仿几次后让学生边唱边做。这样从有趣的民俗介绍自然的谈到孔雀是傣族的吉祥物,并讲一讲孔雀的姿态老师以演唱的形式表现,模仿中使学生学会歌曲的第一句。

2)、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

师:你们动作做的挺漂亮,如果穿上的傣族的衣服就更漂亮了。看,这就是傣族特有的服装,色彩鲜艳,而叫小卜少,小伙子叫小卜冒。我们班是小卜少的举手,是小卜冒的举手。我呼唤小卜少女孩子应一声“哎”,老师呼唤小卜冒男孩子应一声“哎”。

老师以唱歌的形式呼唤学生,唱“小卜少”女孩子答应,唱“小卜冒”男孩子男孩子答应,然后男女生互相呼唤。

从漂亮的傣族服饰谈到傣族语言并学一学,以游戏的形式呼唤学生,学生觉得有趣很积极的模仿,同时又学会了歌曲中一句歌词。

3)、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

观赏傣族建筑图片[通过傣族建筑的介绍说到傣族的竹楼,再说到雨后傣族竹楼现彩虹的美丽景色,引出歌词“傣家的竹楼彩虹绕”,分析学唱后解决歌曲的难点]

4)、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

欣赏一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播放舞蹈)学生跟着跳一跳,看谁学的像,欣赏完舞蹈后跟老师学几个动作。

师:蹲一蹲,点一点,(重复多编)加上手上的动作。谁能把手的第二个动作变一变(创编动作)跟音乐跳。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去学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并创编几个简单的手位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兴高采烈,多么放松,多么快乐,内心的情感就这样轻轻松松流露出来,学生的心灵与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贴近,“创作是多么美”成了学生共同的心声。学生完成了创作展示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自豪感、满足感为以后的再学习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而且第二次感受了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为学歌打下基础。]

5)、自然古朴的傣族音乐

然后揭示歌名,听音乐范唱《金孔雀轻轻跳》[完整的感受歌曲,直接揭示歌名再一次为学唱歌曲铺砌一块基石。]

整个游傣寨环节用科学的方法分散难点,用协作的方法攻克难点,把电教媒体引入课堂,这样采用电脑逼真的画面与老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进入想象的天地,十分符合儿童的胃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愉快的学习,积极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唱傣寨

在之前游傣寨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完整感受了歌曲四遍并学会了歌曲1、2、4、5四个乐句,只剩第三乐句不会,在这个基础上学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演唱几遍就学会了歌曲,学歌的轻松也使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不会有往常反复练唱的厌烦感,以最佳的状态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声给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陶醉。

4、爱傣寨

在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时我说:真美啊,老师好象又到了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看到了美丽的孔雀,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响起,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结束的傣族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优美动听的歌声更给学生美的回味, 加深学生对傣族音乐的感受。体会“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结束课堂,他们意犹未尽,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日益高涨,让孩子们的心时时牵挂的音乐课,期待着下一节课。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法,从文学、绘画等等不同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2篇:说课稿

教学内容:

1、足球:脚背外侧运球

2、一般耐力素质训练

一、教材分析

足球运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技术。运球的目的是为了突破对方防守,然后进行传球和射门。脚背外侧运球,运球的灵活性、可变性强,可做直线、弧线和向外变向运球,易于控制运球方向和发挥运球速度,并便于对球进行保护。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控球意识和能力,做到“球不离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耐力素质:是运动员在全场比赛中不断奔跑、冲刺和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战术动作的能力。通过耐力素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抗疲劳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并有利于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它是足球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

为了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提高脚背外侧运球的能力和技巧,本次课把脚背外侧运球作为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和耐力等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运动对健康的作用,认识足球运动能发展人体的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脚背外侧运球方法,提高足球运球及耐久跑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在学练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体验成功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脚背外侧运球 教学重、难点:运球脚的前摆触球及协调用力

2、一般耐力素质训练 教学重、难点:体力分配、跑的节奏及呼吸的调整

四、教学用具:

足球20个

五、研究方向:自主、合作、探究

六、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我校初一(10)班25名女生,20名男生,该班学生思路敏捷、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认知能力较好,心理素质稳定,组织纪律性强,身体素质教好。根据以上情况和体育与健康课大纲要求,选定该班为授课班级。

七、教法分析

1、准备部分

1)课前常规

2)热身活动以足球“捉猫”游戏来完成。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情绪,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进入基本部分。

2、基本部分:运用语言提问法、诱导练习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评价法让学生理解动作,建立动作概念。脚背外侧运球是新授课,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模仿练习、直线与狐线运球练习、直线接狐线运球接力比赛,逐渐增加练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耐久跑以规定时间内完成,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规定两个时间,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思想,从而更好的提高耐力素质。

3、结束部分:通过自我或他人按摩来放松肌肉,使学生由高度的兴奋状态过度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身心都得到调整和放松。

八、学法分析: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本次课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运用体悟法、语言提问法、诱导练习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评价法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悟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动作技能的结构原理,弄清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使学生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教于教学、练习之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九、教学效果的预计:

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技能形成规律,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科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35-145次/分,练习密度为40-45%。

第3篇:说课稿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加强优秀传统教育的神圣职责而确定的。

3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ubtistheetn5

第4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媒介的运用

1、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

2、 利用录像填补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更好地感悟文章主题。

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扩充,变理性讲解为形象感知。

4、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重构,真正促进学生思想力的变革。

五、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1、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2、 (播放腰鼓的声音)听!安塞腰鼓响起来了,此时,沉寂在你心中的画面也一定活起来了、舞起来了、动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 感受“搏击”

1、 这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啊,是“搏击”出来的。板书:(搏击)你能找到直接描写后生们搏击的句子吗?、

2、 交流并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 一连用了三个搏击,你能读好吗?这三个搏击有什么不同?再读好句子。

4、 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搏击啊,让我们沉下心来,去字里行间寻找后生们搏击的身影,倾听他们搏击的声音,把握他们的搏击的脉搏。细细读文5—1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并相机学习:

学习5—8小节。(重点学习一组排比句)

(1) 读读这组排比句,你有什么感受?(有气势、有节奏、都是比喻句)

(2) 能把他们读好吗?练读。

(3) 指名读第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4) 指导:想象一样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很大,很急,噼里啪啦的声音)这里把鼓点比作了骤雨,一边想象一边把这句话读好。

(5) 读这段文字时,要联系前后,对照着读;联系生活,想象着读,你才能读好。照着这个方法,自己练读其他几句。

(6) 指名读,齐读。

(7) 这是作者笔下的炽热、火烈的舞蹈,想亲眼看一看吗?(播放录像)

(8) 你能照着这段文字的形式与韵味也写一写。仿写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_。

(9) 你能把你写的句子读好吗?指名几位同学,顺接文中的排比句,完成新的一组排比。

(10) 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11) 变换句式读,这腰鼓,燥热了——,飞溅了——,亢奋了——

(12) 怪不得作者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习9—11小节。

(1) 指名读。

(2) 这里两段话中用了六个“隆隆”,为什么要反复?

(3) 把你体会到的送到句子中,读好。

(4) 男、女生读。

学习15小节。

(1) 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2) 变成诗的形式读。

(3)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上——“战栗”

(4) 什么是战栗?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5) 令人战栗的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力量、强盛)

(6) 齐读12小节,感受生命的强盛和活跃。

六、 升华“搏击”

1、 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搏击的仅仅是腰鼓吗?读读文章的17小节。

2、 你觉得他们还在搏击着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的资料说一说。

3、 学生交流。

4、 (播放黄土高原影像)师旁白:这就是黄土高原,这就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风刮起黄沙飞满天”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

5、 你能说说他们还在搏击什么呢?(贫穷、命运、土地、生活,人生)

6、 在他们无所畏惧的搏击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脚下的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7、 一齐读好17小节。

8、 师读:18—20

9、 播放安塞腰鼓的声音。

10、这安塞腰鼓,将把中华民族的子孙,把我们带到何方?

第5篇: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活动目的

导入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第6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详细介绍本课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导入这个环节中,我播放《长城长》这首歌,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一看长城

(出示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画面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表达长城的壮观雄伟。板书:蜿蜒盘旋

三、二看长城

通过图文结合的认知,搜索关键词“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用曲线划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具体介绍了长城的高大与坚固。

学生汇报我出示幻灯。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并出示标有各部分名称的幻灯,可以让学生对长城加深认识,更直观的感受长城的“高达坚固”。

接着出示了这张幻灯(三句话),显示出这些数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字的特点,告知学生这样的数字都是模糊的数字,又对他们讲了使用模糊的数字的作用,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品读感悟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

一默读。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通过一遍遍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终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板书

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登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这两个方面全面的、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总结板书,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这样,本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讲授完毕。

五、拓展延伸。

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为了保卫祖国,抵御外族侵略。今天,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又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怎样的长城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这样设计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但在新世界,在和平年代我们保卫祖国的方式要有很大不同,在这样的年代里,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筑起爱心的长城、友谊的长城、文明的长城、知识的长城,用我们的知识,力量去保卫自己的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7篇:说课稿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1、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8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_________,你真了不起》是沪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作文篇目,是一篇写人的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值得赞美的人物,通过记叙他(她)的事迹,抒发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第八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记叙著名人物的事迹,突显人物高贵的品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本,因此将本篇作文放在第八单元后进行指导。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记叙文的写法,能够围绕中心选材、能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在继续一件事情的过程时做到详略得当。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平铺直叙的现象,缺少细致的描写,作文读来寡淡无味,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生动、形象。

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习作中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题眼“了不起”,确定人物的某个精神品质或者特长特点。

2、能够运用外貌描、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直接具体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

3、能够初步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4、在记叙的过程中能适当抒发情感,表达佩服之情。

教学重点为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注意详略、过渡和照应。

作文指导课其实应在两课时内完成,而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35分钟的课,所以在课堂上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片段练习,所以预计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能够合理选材;能够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中的一种或若干方法来完成一个片段,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作前指导、自主作文、交流展示和总结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1、作前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是半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去命题,让学生思考在横线上填谁。再抓住“真了不起”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中心,继而理解本次习作的意义。在讨论明法中,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预习时读第八单元课文《一夜的工作》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选段,回忆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敬佩之情的,调动学生以往经验,在读与写之间建立联系,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教学中来,理解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可以运用直接描写,还可以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接下来比较两个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不应为写外貌而写外貌,这也是在学生习作中的常见问题,理解外貌描写要为体现人物的品质服务。

2、在自主作文中,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写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或特点,这是作业单上的课前作业,通过作业反馈来检查学生的选材是否合理。在通过选择性练笔的方式进行片段的写作。而且鼓励学生用行书打草稿,是对第七八单元写字教学的延伸。

3、交流展示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个是集体交流,一个是同桌互评,让学生的习作都有被评改的机会,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途径,深化巩固今天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课后让学生将作文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公共邮箱中上传、评改其他同学的习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9篇:说课稿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继本册第一个小说单元之后的又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

《项链》是一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⑸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⑹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即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课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两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学生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声中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笑声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涵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教学法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所有的情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请指出来。

⑶、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⑷、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有学生这样回答:孤立地看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那么她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点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C就渗透在其中了。

(三)说练习

1、说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或设想另外的情节,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此,我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了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表演台词:这一段文字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

B、你总是问又不买!

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B、不要问啦,你买不起的!

A、那有什么便宜点的菜吗?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

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

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解决目标D

2、说课后思考题

玛蒂尔德之所以把赝品当真物,是有因可寻的,让学生考虑其中的原因。(⑴、就人而言,不敢想象那位富有得令人倾倒的朋友,竟会收藏价钱低贱的假货;⑵、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挂置放于缎盒、储藏于镜柜、光彩照人的项链,竟会是赝品;⑶、就己而言,生于蓬门,嫁于寒士,难见珠宝一面的家庭妇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宝的真伪吗?⑷、就理而言,即使是对友人的珠宝的真伪有所怀疑,又怎么好意思启齿相问呢?何况用毕还要归还于人呢?)

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