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31 09:20:45

第1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九课《神奇的画图世界》。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目标激励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神奇的画图世界》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画图程序是Windows操作系统附带的程序,本节课内容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有趣的绘图方法。

我所教班级是四年级聋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电脑基础知识。喜欢电脑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怎样在电脑上绘出精美的图画,他们一定充满了好奇心。我就从激发学生好奇心出发,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Windows画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我将设计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和关闭。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

2、动作技能目标:掌握画图工具的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工具画出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3、情感目标:发扬学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根据学对以前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重点是在画图过程中,能正确使用画图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难点是橡皮、刷子、喷枪不同选项的选择和使用。关键是学生能够认识和使用这些工具,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演示—观察—操作—评价”。电脑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我先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领悟,掌握专业技巧,然后自主创新操作,最后进行比较评价。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创作,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

(一)欣赏图画、激情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课前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进入课堂。上课开始时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以前你们用过什么工具来画画呢?”学生可能会说:“用画笔、纸、颜料进行绘画等。”看来学生还没有用电脑画过画。

我出示绘画作品,简单介绍这是用Windows“画图”软件画出来的。然后问学生:“,这些画美丽吧?你们想学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神奇的画图世界》,板书:9、神奇的画图世界。学习用Windows画笔来画画。”板书Windows,这些问题的设计以及图画的欣赏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分步探究、加强记忆

1、出示课件。我一边演示一边按步骤引导学生和我一起启动“画图”程序。板书:启动程序 然后,找一名学生演示关闭“画图”程序。这样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引导学生认识“画图”窗口。板书:认识窗口 我先出示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画图”窗口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箱、绘图区、子功能区、颜料盒和状态栏组成。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记忆。这样既掌握了新知,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3、教学生使用“画图”工具。板书:使用工具 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派小组代表讲解演示这些工具。

(三)、教师引导、解决疑难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橡皮选择和使用,我通过讲解与演示,告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它的大小。学生掌握了绘画的方法与技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自己独立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2、小组合作创作出一幅内容丰富完美的画图作品。

学生动手操作时,我巡视指导,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遇到的难题可能有:1、在使用椭圆工具时,不能画出正圆。我让学生按住shift键试一试。2、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曲线工具,我讲解曲线的使用方法(1)点击曲线工具(2)移到光标处按住鼠标左键不放(3)拖动鼠标到曲线的终点处,松开左键,出现一条曲线。这样学生在我指导下就能轻松地解决疑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讲解评价

我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适时的进行点评,再让学生自评互评,在比较中收获更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美好情趣。

为了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回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说出绘画的操作步骤

3、你还有什么疑问和设想?

此过程中我只做课堂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我的讲解、演示与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工具画出简单的作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欣赏动画、激励成才

我展示《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告诉学生这部动画片就是由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图画组成再用flash及3D制作而成。用电脑绘图不但美观,而且非常有实用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同时制作人也收到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最后,我激励学生:“同学们,你们虽然听不到,但是你们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你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幅幅让人震撼的绘图作品,成为未来的电脑画图高手。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你们,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相信我的一番话一定能激起学生对绘画的无比热爱。

板书设计

9、神奇的画图世界

Windows

一、画图程序

二、画图窗口

三、画图工具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说重难点:

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四、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 ?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册,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

第二个问题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组中寻找、交流,鼓励孩子寻找司马迁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嘱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组就此满足,这是引导反复朗读课文,从中让他们找到隐藏的一些力量。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读好文中的语句,更有内容。

第三个问题主要以想象情境,丰富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以次体会他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最后,总结全文,交流收获,走出课文,离开作者,说自己的收获。

第4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植物》。

《多种多样的植物》是新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从校园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教材设计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给植物分类”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不开花的植物”让学生认识不开花的植物。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植物,并且他们已经种植过植物。对于植物,他们有一定的认识,平时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是花、树、水果、蔬菜等这样一些植物,这节课让学生给植物分类,充分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但是对于不开花的植物,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多种植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难点:确定植物的分类标准。

教学目标是:

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3、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4、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达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学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主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看法。本课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并且能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开展一个竞赛小游戏,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写出所知道的植物名称,谁写的最多谁就是今天的“植物之星”。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还是少。

紧接着出示一组精美的植物风景图片,其中包括几张校园中的美丽图片,比如我们校园中的白蜡树、银杏树、冬青树等。因为这些植物离学生生活非常近,而且非常美。再次让他们感受到植物带给大自然的美和植物的种类很多。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为此我实施开放式教学,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 给植物分类

课件出示有代表性的植物图片,教材75页中的11种植物图片。学生自己确定标准给植物分类。在给植物分类时,我预想学生对植物如小叶女贞、苦苣菜、海桐等的特点缺乏了解,特安排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查阅资料的预习,为正确地进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分类作好铺垫。

(1) 小组合作探究分类标准,填好分类记录表,组长负责给每位学生分工。

(2) 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课件

出示常见的植物的分类方法。

根据植物生长环境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根据茎的不同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根据有没有花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等。

对于分类标准学生对有没有花从图片上一目了然,对分类标准很容易确定,其它分类标准会存在难度,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解决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愿意合作交流。

(3) 根据植物有没有花的分类标准进行拓展。

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回忆,开花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鼓励学生说出有

多少种开花植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而且能感受植物界的神奇与种类繁多。

(二) 自学不开花植物

(1)学生阅读教材76页“观察不开花的植物”下面的文字和图片,交流汇报获得信息。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不开花植物逐渐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如不开花植物有三大类:蕨类、藻类、苔藓类;不开花植物也可分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每种植物根据不同特点,都可以进行再次分类……

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课标中对各年段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为了让学生对不开花植物有更多的了解,课件播放一段关于蕨类、藻类、苔藓类植物的视频资料。看完后请同学说感受。在谈感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开花植物的种类繁多,同时感受到不同种类的不开花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3)最后教师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并说明我们周围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即不论开花与不开花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目的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本身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些知识到初中以后还会学到。

三、师生共同整理总结

(一)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二)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问学生有什么话想说。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面对这样的美丽世界,明白一个道理:爱护我们的家园,用美丽的绿色植物装扮我们的地球。交给孩子一个大的观念,不局限在生活的小圈子里,拓展孩子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一)回家继续收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征。

(二)学生思考如果在校园再栽上一些其他植物,想一想应该栽些什么,要考虑这个植物是否适合在我们的校园里栽种,为什么?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一些植物的特征,把对植物的兴趣学习变为知识的学习,体现本课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应该说对前面学习的几课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再给孩子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是什么植物都能在我们北方栽种的,这样就促使孩子思考和了解植物的生长特征和植物生长的习性,也带动了地理方面的学习,植物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又与气候有直接的关系,促使孩子思考和学习的范围应该说很广了。这就是我设计这个开放作业的目的!

这节课的板书为:(小黑板出示板书)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生活环境 水生 陆生

是否落叶 常绿

多种多样的植物 落叶

养 茎的不同 草本

料 木本

光合作用 有没有花 开花

不开花

第5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的内容,进一步从微观领域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维权的途径。理解当代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确立依据: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有通过劳动就业,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错误择业观已开始引起他们的困惑,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是对他们终身发展负责,因而成为本框的重点。

2、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离学生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等,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因而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本着“授人以渔”的目的,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因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取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三、说教法

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学习,并学会合作学习,勤于探究,力求创新。基于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分生活再现、自主探究、拓展提高三部分完成。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3分)

情境设计一:多媒体出示新时代的劳模图片和古今中外的劳动格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散思维,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就业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学生交流,突破重难点(35分钟)

情境设计二:大学生就业难

多媒体显示20xx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数据和招聘会爆满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归纳得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通过此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景模拟:现场招聘会假设你是20xx的大学毕业生,现在你有几种选择:去基层当“村官”、去国有大型企业、回家自主创业、去私营小企业,你会选择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得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接着让学生探讨:你认为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的就业严峻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通过此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基础。

情境设计三:案例——播放视频《北京一农民工讨薪跳塔》

学生小组讨论:

(1)视频中劳动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除此之外,劳动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2)请对该农民工的讨薪行为做一下评价,并请设计一套解决农民工讨薪的方案。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播放农民工讨薪的视频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归纳完善,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这节课的难点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拓展提高: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这一现象,请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设置此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重难点的落实和巩固情况,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学习课后的《综合探究》,对自主创业进一步探究。

五、板书设计

六、结束语

本节课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各项活动注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6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科学活动《我身上的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电话号码、货物价格、门牌号码……我们的身上也蕴含着数字: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三个扣子、四个口袋、五个手指……“我身上的数”这个活动,就是运用我们身上蕴含的数,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感知数量,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活动的难点是: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三、说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数字卡片1—5;

2、贴满数字的外衣。

3、人手一套绘画笔、纸张。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是探索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

1、游戏一: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

2、游戏二: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 “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3、游戏三: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

4、结束部分: “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七、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习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第7篇:说课稿

教材简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准备:

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