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4 15:09:40

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我要说的《修鞋姑娘》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诚”中的第三篇主题课文。

首先,我说一下对教材的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作者服务,起初受到作者的猜疑,最后作者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先写作者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重点写了“修鞋”和“付钱”两部分内容。。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指导,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其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活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三环节,下面,我就这三大环节详细地说一说:

一、导入新课,预习探究。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修鞋”,让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对路边修鞋人的印象,引出课题“修鞋姑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话,再与本课的主人公修鞋姑娘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深入阅读文章的兴趣。

2、预习探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先写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修鞋的经过,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倒叙,并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环节二、品读体验,合作交流。

老师以“这究境是个怎样的姑娘,值得我 走遍长街寻找”一句过度到这一环节。按照前面分成的"修鞋“和”付钱“两部分来品读学习。

1、品读”修鞋部分。这一部分抓住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和作者对待姑娘态度变化两条线索来学习。这样设计是因为本文中对修鞋姑娘的描写是重点,要重点品读,而作者态度的变化也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心灵,抓住这两条主线,也就从要本上理解了姑娘的品质。

(1)、画出描写姑娘的语句并交流。老师引导品读重点词句,并感悟“真诚”。

此时老师渗透写法的指导,告诉学生以上对修鞋姑娘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就把一位善良、热情、自信的姑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又一次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2)、读书交流作者对待姑娘态度的词语和句子。

抓住“怀疑、不放心、担心”等词语,理解作者对姑娘的怀疑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人品方面的。作者怀疑的态度和姑娘待人真诚的表现形成对比,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修鞋姑娘的善良和真诚。

2、品读“付钱”部分。

(1)抓住“鞋修好后,姑娘只要六角钱和作者钱不够,姑娘不要手表作抵押,只收了三角钱,还说作者给了她诚实和信任”,引导学生体会姑娘的真诚和善良。

(2)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出示姑娘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树立起修鞋姑娘的高大形象,深刻体会“真诚、信任”的含义,深化学生对主体“真诚”的感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3)、由以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白修鞋姑娘信任作者,而作者一直怀疑她,抵押那块手表只是出于想尽快摆脱窘境,而不是对于这个姑娘 的信任 ,从而引出问题“是她诚实,还是我 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惭愧和对修鞋姑娘的敬佩。

(4)、紧接着老师引导朗读作者的呼唤”修鞋姑娘,你在哪儿?“这一句是作者对修鞋姑娘感激和敬佩之情的迸发,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和信任的呼唤,所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读出作者在寻找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由心生,言以达情”。学生一声声心灵的呼唤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再次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环节三、巩固延伸,读写结合。

分两个小环节完成:

1、提出问题“作者寻找的只是修鞋姑娘吗?他还在寻觅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苦苦寻觅的其实是诚实、善良和信任,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设计情景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我会说什么?”让学生想像情景,续写文章。设计这一项作业不但能让学生升华对本文表达中心的认识,而且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培养了写作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和“姑娘”是本文的特点,通过分析描写姑娘的语句,体会到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并知道从“外貌、语言、动作”三方面来描写,这是本文的重点。“我”对姑娘态度的变化由“怀疑”到“信任”,最后送给学生的“信任无价”是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们精心准备了教案,引导学生走近修鞋姑娘,感悟真诚。真正实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和单元目标均提到 “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本次习作教学,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构思,合作学习。通过方法指导,从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等出发,小组合作讨论与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提炼写法、选材训练等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富有技巧性,充满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欣赏、评改习作,提高学生的评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享受到修改习作的乐趣,和看到习作越来越充实、精美的成就感。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习作前虽然只是大概预习了一下《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内容,没有进行过随文练笔,但他们已经有了从三年级以来积累的一些习作方法和技巧,并非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基于学生起点和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人物特点内涵理解比较浅显,对人物细节描写掌握不到位。因此,本次习作教学的指导课我采用了“四部曲”方式进行教学:第一部激趣解题,第二部方法指引,第三部片段习作,第四部评赏修改。即先让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个人物的特点,接着结合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出示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思路,让生在小组内确定一个人物和他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共同完成一个习作片段,最后依托学生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欣赏、点评习作片段。

三、说教学目标:

1、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习作片段。

3、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习作片段。教学难点为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材让学生审读,规律让学生寻找,疑问让学生议论,错误让学生辨析,知识让学生梳理。大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合作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合作法、拓展法、实践法。

学法:激发兴趣法、讨论法、评议法、举例法、探究法。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热身>

(二)方法指导:

1、师课件出示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

(1)、师提出任务: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片段表现了严监生什么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字或词。

(2)、师提问回顾所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3)、师提问质疑,引导生结合课文上下文,学会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师板书“合适”)

(4)、师继续质疑,引导生学会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鲜明的特点。课件出示《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动作词红色字体显示)

文摘: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三)片段习作:

1、师课件出示其余素材照片(周勇、彭老师、TF boys、同学等),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抓住一个鲜明特点,举例描述。师播放图片。

2、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他最鲜明的特点。

3、小组内合作,结合一件事例,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完成一个人物特点描写片段。(师课件逐步出示要求。)

4、师巡视,相机指导。(师提示:可以像课文中的片段一样,抓住细节来描写。)

(四)展示赏评:

1、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a)、先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小组的习作。其余学生自由点评。课堂如果生成好的点评句式,师相机抓出来,黑板上板书,后面小组效仿。

b)、如果课堂生成不够理想,师相机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赏评习作。

师课件出示赏评句式温馨提示:

你用了( )描写方法,表现了XXX( )的特点。我建议( )

2、教师相机点拨。

3、师相机课件出示自己的下水片段,请生赏评、修改。

(五) 继续习作:

师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四单位《塞北江南》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很经典、很美的文章,它重要形貌是江南水乡一个小镇清晨的情形。

二、说目的

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习凭据重点词归纳综合天然段重要内容的要领。

3、相识江南水乡小镇清晨特有的情形,以及小镇的生长与变革,造就学生热爱生存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代讲法

2、让学生睁开想像的小舟,在江南水乡里漂泊;让学生拥有自大,在读中品位小镇的古香古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景的文章,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多,比较生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恰巧又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去理解江南小镇早晨的美,所以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未曾接触过的异域风格,似乎有些难度。所以我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在设计导课时,我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江南水乡了解甚少,所以我就用两三句话向孩子们作了以下简单的介绍,然后用相关的风景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他们与水乡的距离,为后面的体悟文本打下基础。

这篇文章从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忙碌三个方面来写小镇的美。首先,我引导学生走进小镇的早晨,亲自体会小镇刚刚被唤醒时的安详,为此,我在这里重点让学生去模仿橹声,让女生模仿橹声说一段话唤醒男生,让男生闭眼休息,醒后说一说被唤醒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渗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肯定是在快乐中成长的。

被橹声唤醒的小镇是什么样的?自然的就进入了下一段的教学,也就是描写安静的段落。第二自然段使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表面上看它写的是小镇早晨的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之后,这份安静中还透着一些美,于是,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先抓住安静这个特点,应到学生去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安静,那些字眼让他们体会到了安静,然后抓住这些描写安静的词语去体会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必定是有一些感受的,这种感受就体现了学生对安静的理解程度,学生也可以在朗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读带悟,突破了难点。

当然,只停留在安静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小镇早晨的美。分别从水美、桥美、船美三个方面带他们步入想象,身临其境,利用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份美似的。

课文学完后,学生的学习结果怎样呢?末了,我计划了一个齐读的关键,在我的一个声情并茂的引读下,让学生带着本身的领会去读,这也是一个完善的总结吧。在计划作业时,我思量到语文学习的东西性,故而让学生下去后用总分的方法向别人先容一下小镇清晨的平静,一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二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第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我作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 板块第一课《一串快乐的音符》。本课是一篇充满幻想、充满阳光的童话。课文借助小小的音符传递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它们串联在一起,快乐地奔跑,自由地歌唱;伴随着孤独的老奶奶,唤起她心头的幸福时光;它们轻轻地哼唱,哼唱的是一首真诚的爱之曲。

说目标:根据这首诗歌充满幻想、充满阳光,语言优美流畅,情意深长的特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参考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悟排比句的特点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排比句。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排比句的用法,省略号的用法,指导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感悟作者在文本中体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

说教法: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基调欢快,适于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唤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自主地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体验诚挚的人间真情。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突破难点,感悟人间真情。

说教程: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抓住题眼,读出“快乐”。

教学要省时,高效。所以在开课伊始我就抓住题眼,也就是“一串快乐的音符”中的“快乐”一词,直入文章的重点。引导同学通过找体现小音符快乐的句子,体会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富情感。并引导学生感悟到,小音符的快乐是因为获得生命的满足和到处奔跑的自由。为后文,与小音符的另一种快乐进行对比打下伏笔。 在读的同时,适当插入说和写的训练,也就是抓住3 自然段末的省略号进行续写,让学生初步尝试仿写排比句。从而实现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向读写结合的迈进。

二、讨论交流,感悟“快乐”。

教学似一幅写意画,要在关键处浓墨重彩。文章的9——15 自然段,是全文感情的凝结点,是小音符两种快乐变化的矛盾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我设计了默读找让自己感动的句子,以体会老爷爷与老奶奶之间的爱;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疑难,以体会小音符对老奶奶的爱。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创新。

三、升华主题,对比“快乐”。

学语文,我们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探索语言文字的广度,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度。本文作者将美好的人间真情寄托于小小的音符,告诉我们快乐的真正内涵便是给予。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引领学生去品味文章的精神内核。所以当学生体会到了老奶奶和老爷爷之间的爱之后,我趁机提出:小音符留在了老奶奶的心里,他们还会快乐吗?这种快乐与之前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为了便于理解,我将14 自然段,和前文的8 自然段进行对比,这样前后联系,学生自然体会到前者是自由奔跑的快乐,而后者是给予的快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而从中也渗透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学法指导。

四、深情总结,歌唱“快乐”。

教学进行到此,同学们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把握已有水到渠成之意。那么小音符们唱的是什么歌呢?是关于爱的歌,是老爷爷对老奶奶的爱,是小音符对老奶奶的爱,是人世间最平凡却又伟大的爱,爱就是给予别人快乐,爱就是最真诚的奉献。

第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美”和“真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作者在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真美”,爸爸的评价是“真糟”。作者在真美的鼓励中,在真糟的警示下,成长为一名著名 的作家。逐渐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人文性较强,语言质朴,感情浓郁,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抓住了儿童鲜明的年龄特点,读来感觉犹如自我经历,尤为生动亲切。这既是一篇训练学生品读感悟的好凭借,也是一篇引领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好“例子”。 这一版块的主题是“感悟成长”,即在成长中感触,在感触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成长。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触点,因此理解本文的关键就是读中感悟。而课文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难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去体会蕴涵在严厉批评中的爱,更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爱,这种爱令自己不会在赞美中迷失自我,对自己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应该说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基于以上解读,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语段、重点词句,理解字词的语境意义,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本语言特点,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用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走进人物心灵。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情感体验也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 悟情明理,五中升华,让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准备以“以读处思”为教学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于是我选择常规的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都是自己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本课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同时教学《“真美”和“真糟”》时,我还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崇尚简单、扎实中品出更浓的语文味道,关注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的理解更贴近文本的主旨,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 正是有了以上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策略,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阅读期待的“质疑”,走进人物内心的“读”,回忆自己少年故事的“说”,融入自己感悟的“写”,努力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质。 与此同时我还打算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透过语言,扎实地走进文本,较好地规避以往教学“走过”文本,浮光掠影式对话的浅薄。

四、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真美”和“真糟”》这篇课文内容简短,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父母的爱。我不打算过多使用电教手段和其它辅助手段,打算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所以上课开始,我用回忆式直接揭示课题之后,结合板书(课件出示板书)向学生发问:同一件事情,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年仅八岁的小巴德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呢?面对这一发问,学生会带着积极的思考自觉地走进文本。接着要求学生:(点击课件出示)自由读文用笔圈画出能表明巴德感受的相关语句,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我所以这样设计目的有二:一是引发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增强阅读效果;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一环节的第二步我命名为“品读心路,感悟关爱”。

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导读:引导学生梳理性地去品读课文,加深体会,内化语言,然后再进行引读。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引导是填空式的,我在孩子们读文之前给出了这样的提示:(点击课件)孩子们,巴德写下了第一首小诗最初的心情-----(兴高采烈);他的兴高采烈来自于----(妈妈的夸奖);妈妈的夸奖让他有了----(足够的自信);于是他----(急不可耐)地盼望爸爸的回来;面对爸爸读诗的表情,小巴德的心里----(忐忑不安);听了爸爸的评价他----(痛苦不堪)。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提示读文,一定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一定会内化文本的语言,之后我再进行引读相关的重点语句,来帮助孩子们达到与巴德产生情感上共鸣的读书效果。进而为体会后文巴德那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做好铺垫。

导读和引读过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巴德骄傲、自信、紧张、伤心的心里变化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巴德〃舒尔伯格这位美国著名语言大师的表达方法。 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个性,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在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一首小诗,为什么会引起巴德如此复杂的情感变化呢?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的评价的?假如你是巴德,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凭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此时一定会跃跃欲试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