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1 20:59:12

第1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综观整套教材,以动物为表示对象,为学习的内容,出现出一条明显而清晰结构,第三册就有《动物朋友》、《怪兽奇想》等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学习对象的科目。在本册,也就是第五册,又布置了以野生动物为学习对象。以心灵手巧——《动物朋友》(一)(二)为切入口的科目,融合了环保的内容,使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一起的地球母亲与美术学科紧紧地交融在一起。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而后在本册第十八课《亲呢》一课,更是将人文性以“爱”的形式突出体现出来,让同学感受到爱,并珍惜爱和懂得付出爱,另外在第十册还有《海洋生物》和《海洋怪兽》等内容的学习,将同学带入到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神奇的野生动物大家族。

本课是江苏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等五册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中段位置,与其他《心灵手巧》等系列学习内容,互相交流,启发同学灵活运用各种废旧资料制作的动物朋友。让同学在尝试各种废旧资料的同时,了解自然,保护生命,从而引导同学关注地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未来。

另外同学的年龄特征对野生动物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好奇偏爱,是这堂课的情感基础。三年级的同学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于二年级有质的飞跃,所以充沛了解同学,调动同学,激发同学的潜能,也是我备课时的重点考虑的细节。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情感性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同学对动物朋友,特别是珍稀的野生动物朋友的感情,做到自身不伤害这些精灵,和自觉加入到维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去。

2、知识性目标:让同学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找认识,我们人类一起的朋友——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体态,毛色等特征。

3、能力性目标:通过运用多种综合性资料,能描绘或制作出动物的特征,神态姿态。从而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考虑能力以和动手表示的能力。

4、发展性目标:鼓励同学多挖掘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料,多尝试各种表示方法,使同学逐渐养成,多思勤创的良好思维能力与美术习惯。

5、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启发同学表示出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

6、教学难点:要求同学巧妙选择资料表示作品,做到生动有趣,作品别具一格。

三、课前准备

1、同学方面:依照课程要求,收集相关野生动物图片,玩偶或文字介绍,另外各种表示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师方面:需准备大量的有关野生动物的声频,视频等资料由多媒体集成。

四、教学方法

介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通过与同学一起欣赏,一起交流的方法,让同学在老师精心营造的氛围里,积极探索,分辨,表述,讨论表示,从而将感知野生动物,拓宽视野,走近野生动物,理性认识,表示野生动物,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自然而有效地运行。

教学程序设计和设计意图

一、游戏导入(游戏一听音辨物)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发出的种种声音,让同学来竞赛猜猜是什么动物,并让同学说一说;就这种动物你所知道的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可适当地提醒同学从某一方面表述。如:如这种动物的体态、毛色,爱吃什么等等。

正当同学们表述动物的特征时候,教师因势利导,让我们再来看这些图,教师出示野生动物局部图片,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动物,对于猜中的同学,老师应引导同学回答是怎么猜到的。

[设计意图]:导入的设计,力求创设一个动态的教学启动情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以紧贴课题的游戏形式,不光可以奠定本节课的情感基础,同时先让同学通过互动交流,以游戏竞猜的形式,对野生动物的特征有个初步的认识。将本课的重点化整为零,一一渗透。

二、交流资料,深入了解

1、游戏做完,同学们沉溺在快乐的海洋里,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正是互相交流,关于野生动物相关资料的绝佳时机,交流资料先采用互相交流形式,将自已带来的资料,与别的同学一起分享,再请局部同学上台来利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要求同学讲一讲关于野生动物的一些故事,一方面可以维持氛围的活跃,另一方面使信息得到一种共享与集中。

2、同学交流完毕:教师出示课件,告诉同学们野生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让我们一起直进神奇动物世界。同学可以自主浏览教师提供资料。寻找自身喜欢的动物进行了解。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通过同学交流资料,自主查询资料,拓宽了了同学的视野,丰富了同学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看了解是表示的基础和前提,为后来的表示做好铺垫。

三、组织讨论,表示作品

1、“动物世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看到哪些野动物?有没有从没看过的?

3、你见到什么特别的野生动物?能够说说他们的外形特色吗?

同学们在老师在引导下,纷纷表达自身的看法。

老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出示绘画,手工表示动物朋友的作品图片,要求同学带着问题去看。

1、 看一看,都用些什么资料来表示野生动物的。

2、 同样的野生动物,还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呢,而且都很有趣,你发现了吗?

3、 你喜欢哪一种表示作品,说说你的看法好吗?

引导同学注意资料的质地、纹理,巧妙地运用这些因素是表示的好坏的关键。

4、 教师适当示范点拔,不可将一件作品完成,只求范表示思路和简单做法:如一只易拉罐,可以做成大象的腿,蛇的身体的一截,启发同学发明性思维。

5、 分组进行合作创作,绘画的绘画,贴的贴、剪的剪、捏的捏、拼的拼。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特点鲜明的表示作品,可以的激发同学创作的欲望,再通过比较作品,可以使同学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开放,让创新的火花在老师的启发点燃,并通过有序的分工合作,又进一步锻炼了同学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四、展示作品,升华情感

教师出示事先作好的大森林平面图,有海洋、沙漠、沼泽地、树木,请问谁上台来展示自身的作业,向大家介绍是如何想的和如何选材的,并将各类的物放在相应的区域里,大家一起来欣赏,大家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老师将森林里有些动物,故意破坏,同学们都惊讶地看着我,我默默打开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野生动物惨遭杀害的图片。

那血,那尸骨与刚才同学的情感发生强烈地碰撞,让我们一起来维护野生动物!1、你以后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将以为最好的同学,给他机会上台来表述,展示自身的作品,并在全班认可的情况下,进入到森林,不只增强了同学的自信心荣誉感,还可以通过同学的介绍挖掘作品闪光点和攻进点,同时也能使同学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重视同学的情感体验,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和时创设情境化单纯说教,要维护野生动物,效果自然要好,让同学说说以后的做法。

五、课外拓展。

第2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猴王出世》一课。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打开第六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副绚丽多姿的中外文化画卷。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陶醉我们的心灵。此组课文因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的特点,适合“薄书厚度”,所以要注意课前资料的补充,课后阅读的扩展,以解决课上遇到的问题。

《猴王出世》一课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相约能进入瀑布而不伤身体者为王。石猴第一个勇敢地跳进瀑布,结果发现水帘洞,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个勇敢的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作者巧妙地将猴的特征与人的性格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机智、勇敢而又善良的猴王形象,这个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倾倒。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出示课件)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语言、品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些教学目标中,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受人物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本课以学生课前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了解为基础,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情境中转换角色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思中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猴王最初的形象。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生的?你觉着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石猴 快乐自由”出示课件)。之后导入新课 “这只快乐自由的石猴是怎样成为王的?它凭借的是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孙悟空,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学会了在读文本时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时、才会享受感动、享受收获,才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这是一种最真实、最深刻、最有效的阅读。而默读课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学习方式。”所以我首先出示了中心问题:石猴是怎样变成猴王的?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然后交流研讨。

在学生交流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感悟,感情朗读,还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我首先抓住以下感悟点来交流3、4自然段。

1. 学生说到:“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时,引导学生抓住“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想象石猴当时毛遂自荐的形象,感受石猴勇于担当责任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感叹号对表达感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让学生知道,读书不要忽视标点,小小的标点,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2.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生说到“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好猴!”在这所起的作用,学生由《珍珠鸟》一课自然想到,这是独词成句,把它置于篇首,然后补上“好”的内涵,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石猴的赞叹,然后借助“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感受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是勇敢、本领过人。(相机板书:勇敢、本领过人)

3.人物的性格,往往透过它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学生说到: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特别让学生从 “都”字来体会石猴的善良、无私,使学生明白石猴成王凭借的还有他的无私无畏。(随机板书:无私无畏)然后再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还原到朗读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阅读原则。

接着交流第5自然段: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品读文本、借以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1.在学生谈到“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时,我引导学生再次抓住句中动词,在小组内演一演,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的用意。让学生知道作者表面是表现众猴顽劣的个性,实则鲜明的突出了端坐于上的石猴的冷静与清醒。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在这段话中让学生抓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为王?”体会石猴的聪慧机敏。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石猴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而且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至此一个天造地设的神猴就走完了从石猴到猴王的过程。(相机板书:聪慧机敏、美猴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以“读”作为检验学生阅读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在学生依托文本回答之后,及时的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反复朗读。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通过学习,学生对孙悟空一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你说我说孙悟空(出示课件)的环节。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同学们,此时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猴王形象,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有滋有味的去品读,去享受古典名著的语言之美吧!”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不是指激发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去原著中寻找电视里看不到的《西游记》,让学生理解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

据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故事话西游:读《西游记》原著,讲述你喜欢的一个

精彩故事片段,准备召开故事会,看看谁讲的最精彩。

2.比比谁的收集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歇后语、俗语!(出示课件)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生动,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下面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的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快乐自由

石猴 凭借 勇敢、本领过人 美猴王

无私无畏

聪慧机敏

以上是我对《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整体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第3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第16课《你会设计邮票吗》,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邮票是一种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物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实用品它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同时因邮票设计、印刷精美,作为一种微型艺术品为人们欣赏、收集。

邮票种类可分为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等。纪念邮票多为纪念重大节日、著名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而设计发行,特种邮票则多为反映科技、文化、经济建设成就而设计,另外山川风景、人物风俗、鱼虫花鸟、名画雕刻、歌舞戏剧、体育活动等等都可作邮票画面上的内容,所以邮票也是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一些邮票的基本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开展高尚有益的集邮活动,在欣赏、研究邮票的活动中拓宽知识面,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小,加之邮票包含的知识容量非常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邮票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只了解一些邮票最基本的知识,而对于邮票分类等知识暂不涉及,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邮票的构成要素进行设计制作,使作品的表现更具有条理性。本课学习重点为邮票的设计,邮票设计主要是画面造型设计,画面包含图案、邮资面额、国家或地方邮政的名称、发行时间等内容,在构图时要应当引导学生做好空间预留。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知识,懂得邮票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产物。

2.学习邮票的设计方法,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

1.邮票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2.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结合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了本次教学。在导入的讲故事环节,我利用白板的“插入——矢量图形”中的方形遮盖住信封上的邮票,当学生发现缺少邮票的时候,再用移动工具移开方形,让学生对邮票的现实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感悟创作阶段中,“找茬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快速得找出两幅画的不同,利用白板的“荧光笔”工具,快速圈出不同的地方,突出邮票的特点。“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在“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在“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中的文件夹“学生作品”中,然后通过白板的资源库“拖拉”到白板页面展示给全班学生欣赏,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清作品的整体和细节,然后利用“软笔”直接给学生的作品进行建议性的修改,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评价作品,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互助的效果可以大大提升。

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成四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交流导入阶段

我首先结合了白板上的信封讲诉一个寄信时发生的小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后,结合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知晓“邮票是寄信人向邮局缴纳邮资的凭证”。以讲故事的情节展开教学,自然生动,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中精神倾听,把邮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在故事中,学生能通俗易懂地学习知识,掌握邮票的实用性知识。

(二)感悟创作阶段

第一环节:找茬游戏

“请大家在一分钟内找出这两幅图片中四个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欣赏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邮票的特征:图案、邮资、发行者、年代、齿孔。此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邮票的组成部分,

第二环节:邮票的历史

本环节依次展示了“齿孔的故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中国第一枚邮票”三个历史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历史”中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的出示方式是利用白板的“纹理笔”刷出来的,在刷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出示方式一开始与黑便士一样,让学生猜测一下主题图案是什么,然后快速在白板的“资源库”中拖拉出“大龙邮票”。这样两种出示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既有神秘感、又能节省时间。

第三环节:邮票欣赏、小组合作

“看一看,比一比:这些邮票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自主观察,然后再同桌交流、汇总结果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画面、发行者、邮资”是邮票组成的三要素,还可以从“外形、布局、创意”等方面设计内容新颖、构思奇特、形式多样的精美邮票。

第四环节:互动示范

互动示范”环节,先用“智能笔”画出一个方形,然后用“手势笔”画出齿轮、写出“中国邮政”“邮资”,主题图案可以利用白板资源库中系统自带的不同种类的图案,拖拉出来之后,摆放在邮票之中,然后利用“拉伸”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画面布局”,此环节的“回放”功能能巩固学生如何设计邮票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环节:想象创作

“要求: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注意:邮票的外形、组成部分、色彩、构图饱满、布局合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对邮票的认识进行自由创作,利用线条、形状、彩等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邮票的设计、表现能力,掌握了设计邮票的基本方法。

(三)展示评价

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哪一张邮票,为什么?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和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以同伴评价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拓展

欣赏:古代送信—邮箱—电子邮箱。提出问题“邮票会不会消失呢?”。激发起学生的讨论欲望,在讨论中了解邮票的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以追问的形式提出“邮票还有哪些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资料查阅、咨询长辈等形式获得更多的邮票知识,延续学生对于邮票的探索热情。

第4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计数的基本原理》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计数的基本原理包括分类计数及分步计数原理,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的重要理论,同时也给出了分析解决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整章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复杂事件的分类及分步。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两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得之深固也”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让自己去发现。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教与学的情境。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上述情况,我设计了如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会给出以下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热情。

看到图片,有的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中国女排”。

我说:“对,这正是中国女排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画面,好,现在假使你是一名统计员,我给出如下比赛规则: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6支队伍进行循环赛,决出4强,再由这四支对进行淘汰赛,那么请问,夺冠的中国女排总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这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

接下来,我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本章的知识:排列组合。而在学习排列组合时,通常会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

在导入课题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到概念的。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首先,我会结合图给出问题1:

问题1: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从北京到广州共有多少种走法?

学生很快说出这道题的答案(答案:3+2=5)

由这道题,我们可以得到分类计数原理

接下来,我再结合图给出为问题2:

问题2:从广州到北京,必须先乘火车到上海,再于次日乘汽车到北京。一天中,火车3班,汽车2班,从广州到北京共有多少种走法?

(答案:3*2=6)。

这里,我启发学生,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同吗?

学生会回答不同。那么,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前一个问题采用乘汽车或火车中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

但后一个问题必须经过先乘火车再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行。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又是多少呢?

3、比较归纳——深化概念

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 “知其所以然”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深化概念是这一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这两个原理的学习,我注重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原理的异同,深化这两个原理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原理的使用。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

例1:某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甲组9人,乙组11人,丙10人,丁组9人

(1) 现要求该班选派一人去开会,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 若要求从四个小组中各选一人去开会,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5、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计数的基本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分为两个方面。

(1) 巩固型作业:P197页 1-3题

(2) 思维拓展型作业:P197页4、P18.1、3

六、设计说明

1. 计数的基本原理

1. 分类计数原理定义: 例题1

2. 分步计数原理定义 例题2

3. 两个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3

投影屏幕板书设计:

2. 时间安排:

课题引入约5分钟,概念的形成6分钟,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约6分钟25分钟,小结与作业约3分钟.(注:一节课40分钟)

结束:以上,我仅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设计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第5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算也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填空、判断等一系列的练习巩固由浅入深的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上以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第6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树林》这一课选自省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三课,这是一节典型的绘画课。以感受、想象、创作的形式,画同学生活实践中所见过的小树林,表达和描写生活中的体会和感受,培养同学观察记忆生活的能力。

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生活。

一棵树的结构是由树干、树枝和枝冠组成的,而“小树林”是以表示多棵树的组合为主,重点是在画面上表示树木前后重叠的关系。由于生活条件不同,同学对小树林的感性知识积累也是不同的。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小朋友们通过幻灯欣赏各种各样的树林风景图,引导同学亲临大自然,关心周围的一草一木,发掘其美的因素,以提高同学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只有同学在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干愉悦地画出自身所看见过的小树林。画一画不同季节、不同种树的小树林,能让同学在无拘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受染,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接受能力,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学习简单物体前后重叠的表示方法;

2、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

3、知道美的环境要靠人去发明,维护和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学会在画面上表示树木前后重叠或遮挡的关系。

三、教学思路

根据这三点教学目标,我采用欣赏、讲授、创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构思。这一课时的教学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导入能否引起同学的注意和兴趣非常重要,我采用复习巩固法把同学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会画树吗?谁能说说树的三局部结构?树有什么好处?不植树行吗?就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不只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同学受到了保护树木的思想教育,从而很自然地就集中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辅垫基础。

(二)讲授新课

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4步来完成:

1、欣赏小树林图片

我先让小朋友们通过幻灯欣赏各种各样的树林风景图,在看一看、说一说的同时,让同学了解树林中树木前后重叠和遮挡的关系。为下面的小树林构图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组合构图

欣赏完树木重重叠叠的美丽树林后,我紧接着出示一张排列比较单一、死板的树林图,让同学自身去发现:同样是树与树的组合,该如何布置构图才会出现美丽的小树林。使同学掌握画小树林,不只要画很多树,而且还要画出树与树之间的前后重叠和遮挡关系。再通过同学的亲手操作、讲评,逐渐培养他们组织画内容的能力。

3、指导遮挡关系画法

由于物体的前后重叠和遮挡关系的画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我采用示范、讲解、摹画逐步深入的方法使同学掌握,为他们接下来的自由绘画做好铺垫。

4、欣赏课本中的范画

让小朋友们在绘画前看一看、评一评课本中的几幅范画,不只给以参考,还能使同学积极主动的进入到绘画活动中。

(三)同学作业

通过前面环节的进行,小朋友对小树林的构图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同学独立作画练习前,我出示本节课的绘画要求:

1、画出树的前后遮挡关系;

2、画中的树要有大有小;

3、画面色彩要丰富。

让同学更加明确绘画的内容,从而提高每个同学独立作画的能力。

(四)作业讲评

请同学简单介绍自身的作的内容,在说一说、评一评的过程中,沟通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通过优秀作业的展示,提高同学对绘画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当同学基本完成一幅作品时,假如老师和时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褒扬。就能使同学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从而积极的投入到教师以后的教学中,我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作业讲评,提高同学的竞争意识。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注重观察、启发想象创作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让同学在轻松、愉快、具有丰富表示力的状态下进行自由创作,真正意义上达到感受、想象、创作的绘画要求。

第7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猜猜我是谁》,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猜猜我是谁》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在学在这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快乐的人》和《自行车局部写生》两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初步培养他们用线进行造型表现的能力。在这一课通过人物头部背部的表现,进一步强化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同学是最熟悉的,也是小学美术中最常见的表现体裁内容,画画人物的内容,画画人物的背景形象,既让学生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也能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为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重点

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3.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的发型各式各样,尤其是女孩子的发型,线条变化十分丰富。虽然同学们每天都在一起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过同学的头发,更没有注意到它的美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体验发型不同所体现出的头发的美感,学习背面人物头部的写生方法。本课课题和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有:

1.创设情境:利用抢答游戏设计学习情境。自然的将学生由生活引入课堂。

2.强化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陶冶欣赏:欣赏图片和资料,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4.发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曾照过的背面的图片。

学生搜集自己在海洋馆里参观、看展览等活动时从背面照的照片。

教师展示几幅同学的照片,提问:猜一猜照片上是哪位同学?他在干什么?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发言。

出示课题。

二、新授

1.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两幅学生创作画,提问:这两幅画画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方法表现的?

教材中两幅画画了同学们在看展览时的情景,先画了人物背面的写生,然后进行了剪贴。2.讨论、探究

师:我们今天也来表现一幅同学们参观的场面。要表现这个场面,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结合本组背面同学及教材上的学生写生作品,引导学生小组研讨:如何画背面人物?

头发怎么画?……

小组研讨:要表现背面人物头部,应抓住哪些特征?头发的线条应该怎样画?

组际交流:如何观察背面人物的特征和线的表现方法。

观察、思考、学习用线进行背面人物写生的方法。

板书:头型发型头饰服装

线条:疏密、曲直、走向

3.示范

教师请一位同学当模特,演示用线进行背面人物写生的方法。师生分析头发的走向,演示如何用线进行写生。提醒学生要表现出头部的形体,一些线条应为弧线,并注意其方向的变化。

三、学生练习

学生写生自己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教师巡回辅导。

重点辅导:画面中人物的大小、特征的描写及线的组织等。

四、学生作业展示、讲评。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集体创作。

各组展示自己组的作业,组际评价,请大家猜一猜都有谁在参观。

学生观察、分析、发言。

欣赏教材上的《未来世界》及一些表现背面人物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感悟画家是如何通过背面人物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表现全身背面人物。

五、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较为均衡式的板书。注重体现板书设计的直观、系统、简明、美观的特点。板书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使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以上是我就《猜猜我是谁》这一课题展开的说课,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正。谢谢!

第8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基本性质"中的"函数的奇偶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辅手段,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定义和图象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奇偶性的几个性质。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与现实生活中的对称性密切相关,而且为后面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奇偶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结合本章实际,教材简单易懂,重在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准备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引导发现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辅手段

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引导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发展思维。知识应用,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展示图片蝴蝶,雪花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折纸:取一张纸,在其上画出直角坐标系,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函数的图象,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并在纸的背面(即第二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观察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然后以x 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在纸的背面(即第三象限)画出第二象限内图象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喜之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观察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两类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展开研究。

思考:请同学们作出函数y=x2的图象,并观察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如何

给出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断图象关于 轴对称呢此时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借助课件演示,学生会回答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接着再让学生分别计算f(1),f(-1),f(2),f(-2),学生很快会得到f(-1)=f(1),f(-2)=f(2),进而提出在定义域内是否对所有的x,都有类似的情况借助课件演示,学生会得出结论,f(-x)=f(x),从而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

思考:由于对任一x,必须有一-x与之对应,因此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根据以上特点,请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定义,同时给出板书: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A,且关于原点对称,如果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 (同时打出 y=1/x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A,且关于原点对称,如果有f(-x)=f(x), 则称f(x)为奇函数

强调注意点:"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条件必不可少。

接着再探究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根据前面所授知识,归纳步骤:

(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验证f(-x)=f(x)或f(-x)=-f(x) 3)得出结论

给出例题,加深理解:

例1,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 x2+1

(2)f(x)=x3-x

(3)f(x)=x4-3x2-1

(4)f(x)=1/x3+1

提出新问题:在例1中的函数中有奇函数,也有偶函数,但象(4)这样的是什么函数呢?

得到注意点: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接着进行课堂巩固,强调非奇非偶函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二是定义域虽关于原点对称,但不满足f(-x)=f(x)或f(-x)=-f(x)

然后根据前面引入知识中,继续探究函数奇偶性的第二种判断方法:图象法:

函数f(x)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f(x)是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给出例2:书P63例3,再进行当堂巩固,

1,书P65ex2

2,说出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Y=x4 ; Y=x-1 ;Y=x ;Y=x-2 ;Y=x5 ;Y=x-3

归纳:对形如:y=xn的函数,若n为偶数则它为偶函数,若n为奇数,则它为奇函数

(三)学生探索,发展思维。

思考:1,函数y=2是什么函数

2,函数y=0有是什么函数

(四)布置作业: 课本P39 习题1.3(A组) 第6题, B组第3

五、板书设计

第9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重点确定了以下两条。

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之所以确定这样两条目标,主要是考虑到为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亲生母亲怀念确定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学文做准备,我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学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我打算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下面我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整体教学思路是紧紧围绕怀念母亲这个题眼,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力图在前面“教学目标简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节的简化。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首先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母亲是谁?是谁怀念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老师也出示季羡林生平和主要经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古语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质疑课题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生疑,疑由学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阅读的情境。

然后,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课文主要了的是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相机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都很怀念?用笔划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自读自悟,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经过默读,学生的目光会聚焦到第三自然段话,出示句子,我鼓励学生针对找到的这一段话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频来入梦”什么意思,母亲和祖国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就此我以频来入梦为抓手,突出重点,首先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频来入梦的频字,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理解了频,频来入梦就迎刃而解。然后抓住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我在处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时,上挂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句进行理解,然后通过朗读、指明读,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感受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愧疚的怀念之情。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读不好,这时老师相机口述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自幼离家读书,寄人篱下的他更是渴望能有母亲相伴与左右,他曾发誓一旦大学毕业,就立即迎养在农村的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怎能不悔恨呢,所以他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啊!

这个时候再读书,学生就有所悟,有所体验了。自然的融入到季老对母亲的怀念之中。

【这样设计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于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缺乏体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最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再回到课文,祖国母亲为何也频来入梦呢?这一部分的处理我下连季老的几则日记。

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品析感悟。通过学生交流质疑锁定在这句话出示“为什么说怀念故乡的感觉是凄凉的`又是甜蜜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老师引导,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而此时的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又因为什么而感到甜蜜呢?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处想象说话:

通过想象说话,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体会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然后深情朗读,再次走进季老的心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就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与作者息息相通,产生共鸣。真正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基于以上对重点的突破,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较深的感触,以读带讲,其他日记内容。

然后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板书崇高敬意真挚爱慕

回顾以上环节,我力图在探究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以关键词为抓手,以中心句为核心,以文意兼得为目标,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出示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学生先齐读歌词,然后跟着音乐唱。

本环节通过动情的朗读和放声的歌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最后布置作业

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课下写下来。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力图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10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

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

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

(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

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

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

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板书:锐、直、钝角、三角形)

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异同?(同:至少都有2个锐角。异:另外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每类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跟它的名称有什么关系?引导发现(最大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2、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把三角形比作一个大家庭,按角分,这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小家庭?是哪几个?指名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集合图。

3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三角形(要看最大角不能单凭一个锐角)

(二)按边分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条边都不相等(板书:三边不等)有两条边相等(板书:两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板书:三边相等)

试着起名字,教师点拨并适时板书:不等边、等腰、等边三角形。

2、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有两边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板书:特殊)

3、用集合图表示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的特点外,看看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想办法验证一下。(量角器或对折)

3、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腰、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度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判断、在钉子板上为三角形、完成做一做蚂蚁进洞

2、小组合作猜猜我是谁?只露一个角,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检测效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