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
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的画
乡村是一支的歌
乡村是一首的诗
3拓展延伸
(1)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关注广东最美的乡村评选和新农村建设
(3)请学生做“长辈记忆中的童年游戏”的调查。
4、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火车的故事》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科学知识专题。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说学生
一年级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爱看《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等科普类读物,对一些科学知识很感兴趣。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他们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已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小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帮助他们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往。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还是短缺,好动,好玩,老师要及时灵活地调控课堂。
三、说目标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识字、写字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观察、发现、交流。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一年级小朋友对科普知识感兴趣,但由于人生阅历浅缺,生活经验局限,他们在认识火车种类,感受我国铁路建设成就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成、晚”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感受我国铁路建设的科技进步
其中,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积极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科技进步。教学难点是: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从重点入手,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四、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新课开始,老师用课件展示形态各异的四种火车图片,这样一下子就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学生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是本课的学习难点。刚开始,老师就让这四种火车与学生见面,使学生对火车的种类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样就能使难点易化,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小火车打招呼,说出它们的名字,让品德教育顺其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学生应该充分与文本接触,多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一年级的小学生读书时还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引。老师应该在每一个读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让学生每次读书都有所得,不断学习、掌握朗读方法、技巧!初读课文部分,我让学生读文两次。第一次要求是: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第二次要求是:朗读时做到“四不”即“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两次朗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先易后难,要求清晰明了,让学生易于执行,达到训练效果,提升朗读技巧!
(三)自主学习生字
生字以生字宝宝的课件形式出现,让学生愉快地与生字见面,认读生字。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老师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在反馈交流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评选出识字小能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以后更主动地投入到识字学习里面!
(四)指导书写
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说说哪个字难写,怎样才能写好!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提醒,在训练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接着学生试写“成、晚”两个难写好的生字,老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挑选出典型性的作业,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集体评价。学生在分析别人作业的同时,对生字的笔画、结构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所感悟,提升书写水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的词语,让学生认读,达到复习巩固生字,防止回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感受我国铁路建设的科技进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合作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是本课时教学的设计理念。
课文精读环节以带着问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欣赏课件,说话训练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有效、自主的学习中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目的。
1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四种火车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读、想和做记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我的设计如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介绍的四种火车。接着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按顺序在黑板上贴出四种火车名称。清晰明了的板书能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记住这四种火车。接下来我以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是“绿色环保型”火车为切入点,让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学生很快就能从书本中找出它们“速度快,污染小”。一些预习充分,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可能还会说出蒸汽机车会冒出浓浓黑烟,内燃机车不会冒出多少烟的特点,所以它们不是“绿色环保型”火车。这时,老师引导: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它们是一个比一个速度快,一个比一个污
染小,这就是“科技进步”的成果。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火车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主线,前半部分介绍世界火车发展的科技进步,后半部分介绍我国铁路建设的科技进步。所以“科技进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
2感受国家火车事业的科技进步,进行说话训练。
①感悟第4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
尝试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可能不明白“提速、夕发朝至”的意思,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说出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一年级小朋友词汇量不太丰富,对“夕发朝至”这个词语的理解可能还是存在困难。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把四个字拆开理解,如“夕”指晚上,“发”指出发,“朝”指早上,“至”指到了。再将这四个字的意思合起来想一想,就是“晚上出发,早上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意思。这样做不光让学生理解了词语,还让学生学到一种分析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掌握了语文的学习技巧。
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生成,应该融入每一节语文课中,使学生的每一次上课能力都有提升。用“因为……所以……”把课文中的两句话连起来,就成了一句有因果关系的话:“因为我国的火车不断提速,所以现在从北京到上海,可以夕发朝至。”这教学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感悟第5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
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的贫乏,青藏高原与青藏铁路远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建设的艰难和伟大,使他们明白“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并为自己国家骄傲、自豪!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我们用课件展示高远广阔的青藏高原,呈现青藏铁路紧张修建的图片,背景音乐是颂扬青藏铁路修建的《天路》。学生看到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的图片,听着高昂、雄壮的音乐,仿佛来到青藏高原,加入热火朝天的青藏铁路建设一般!他们的心一下子就被征服!
当老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时,回答精彩极了!“青藏铁路两旁的景色真美啊!如果我坐上火车旅游,我一定不会乱丢垃圾!”“那条铁路一会儿下坡,一会儿上坡,工人叔叔修铁路时一定很辛苦了!”“我看到一位老奶奶看着铁路在笑,她一定很喜欢这条铁路。”在畅所欲言当中,学生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老师用课件显示文中一句话:“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能不理解“创举”的意思。老师不急着说出答案,让学生回到课文里,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词语。如“海拔最高、世界屋脊”等。这时,老师出示图片,解释青藏铁路由于修建在海拔最高的地方,路况非常复杂,所以它的修成是史无前例具创造性的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创举”一词,让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接着引导学生用高兴、自豪的心情朗读这一句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三)课外拓展及作业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限的,团结合作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学生在小组里一同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一起出谋划策,合作创新,共同进步!
课堂上学生整理出具体方案,课后用图画的形式把新型火车画出来,第二天拿回班上张贴,与大家分享集体智慧的劳动成果!
(四)板书设计
火车的故事
蒸汽机车
↓
内燃机车
↓
电力火车
磁悬浮火车
老师根据学生反馈贴出四个种类的火车名称,接着从“绿色环保型”火车切入,重点认知它们速度快、污染小的优点,由此推断出火车发展的原因是“科技进步”这一结论。板书设计清晰明了,从重点入手,层层推进,合情合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针对古诗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语: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洲》”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并释题意,然后详细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对他伟大的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赞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诗人产生了崇敬之情,进而对诗歌产生了学习的渴望。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读通其文。
(1)纠正字音。如:“泊”的读音为bó
“间”读 jiàn;“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
(2)让学生小声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细读诗词奠定基础。
(4)小结学习方法,教师板书:一读通其文
二、读品其意
(1)自读诗文,结合幻灯片出示的词语注释品味诗句的具体含义。
(因为这首诗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诗句的意思,通过课上的学生回答表明,学生完全能够自学,且效果很好。)
(2)捉住诗眼“又”以及“何时还”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读全诗,小结学习方法:二品其意。
总之,通过挖掘全诗重点字词,使学生深刻体会诗句的具体含义,为感悟诗情做好准备。
三、读悟诗情
请学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教师在旁用语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观察积累,对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了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这里运用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这里,我大胆的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诗人所处的实际距离和他的心理距离产生了差距?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出示王安石推敲用字的典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绿”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绿字的动态美,并且诗人感受家乡的美景从而增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读诵其韵。
(1)带感情朗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请学生展示朗诵,教师进行评价。
(诵读和朗读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用情与否,学生经历了前三个学习阶段,对诗情有了很深的感悟,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四个词语,分别是:思念、哀伤、渴望、无奈,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结果学生的回答淋漓尽致的把诗人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出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诵读很成皋,诵读起来声情并茂,并能通过关键字诵读出诗人浓浓的思想爱乡之情。)
(2)指名学生背诵,结合想象与意境,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古诗学得透彻,所以有的学生能做到当堂背诵。
(三)总结
指出教学重点,做好笔记。回顾古诗四读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以后学生再读到古诗时很自然的就能结合注释来帮助理解诗句了。
二、抓住词语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介绍作者王安石时,教师的讲解较多,这里可以让学生把搜集整理出来的资料交流讨论,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前面诵读时间稍多,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思乡的诗词,没有时间进行交流。
第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4课《荷叶圆圆》。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第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们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们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们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们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们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们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们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们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们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们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怎么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们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们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们"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们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们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们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们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们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们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们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们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们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们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2、说明写作意图,
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们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们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们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们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们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们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们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们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们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们课下阅读: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三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们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 板书设计
第6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武夷山》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文章中用优美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武夷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教时安排为两课时,本次教学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词句的训练是本册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武夷山》 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所以在整体设计时,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多个环节的激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从而也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按正确的书写要求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要求和本课的内容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教法、学法
1、搜集资料法。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因离学生生活的地理位置较远,课前布置学生借用可利用的条件上网搜集有关描写武夷山的图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武夷山充满一种无比喜爱之情。
2、自主识字法。二年级的学生已拥有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识字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各显其能,然后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对生字进行检测,这样努力做到在活动中识字。
3、多种读书法。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对武夷山的喜爱用几句简单的语句是说不清的,因此,我带着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4、以图促情法。这篇课文配有奇山秀水的画面,教学时充分发挥画面的作用,让学生借此画面,充分地感受武夷山的山美、水美。
六、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询问学生:春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到的美景说出来,这样让学生充分孕情,再用富有激情的导语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样做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识字之前,播放一组有关武夷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武夷山的美,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用学生与字交朋友的方式自主识字,同时出现不同颜色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颜色的喜爱自选词语朗读,学会积累词语。
(三)多种朗读,感受景美。
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是整篇课文的情感线,语句中流露出的山美,水美定下了课文的基调,因此,目的把学生带进一个与课文相和谐的氛围,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爱读的自然段读一读,然后与好朋友分享这份读书的快乐,力求达到最好的读书境界,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具环节,它要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借用风景优美的画面与简笔画想结合,进行板书,给学生呈现难忘的一幕。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介绍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山美、水美,最后浏览武夷山的方式及游人的感觉,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使识字与读文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做到通过教师的激趣、小朋友们自主学习的读书过程中充分感受武夷山的美,进而加深对武夷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小朋友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大胆一去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始终很高,形成人人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但是怎样充分地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敬请在座的领导、同行专家们帮忙指正。
第7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感谢在座每一位教师的聆听和鼓励,感谢语文组全体同仁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尤其要感谢语文组的张扬教师、王淑艳教师、王有力教师、李云贤教师,还有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是他们在我备课的过程当中给与我的宝贵意见和耐心指导。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写人要凸显个性》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表达交流。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表达交流单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新课标要求“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这个单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2、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
1. 通过师生互动引出话题。
2. 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选材要精当。
3. 比较研究法:通过《我的班主任“代三多”》和《为什么我总是想你》两篇习作的赏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作文指导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主见,并能条理清楚地加以陈述。”所以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学生应学习在写作中如何选材、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凸显人物个性。
四、说教学过程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学生的配合下完成了情景导入,让学生表演了班级三个比较有特点的人,让大家来猜。当听着他们熟悉同学和教师的名字时,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映照出心底的喜悦,也感染着我!接下来我主要指导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选材问题 取其精华,二是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细微之处见精神。最后,进行了习作点评《我的班主任“代三多”》《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我在听取了大家的评议后,把他们的意见综合,归结出了本次作文的优劣之处。学生对照同学的佳作,受到范文的启发,都能找出自身文章的不足!兴奋遗憾溢于言表!最后,布置作业,请以一年八班的兄弟姐妹任意一人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五、说板书
写 人 要 凸 显 个 性
方法 个性突出
选材 事例典型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我的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希望各位多批评指正,再一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 我想,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树,那么,写作就是在为这棵大树注入生长的营养!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次心灵之旅,那么,作文讲评就是给心灵安放了一个归宿!让心儿在这里小憩,然后又从这里 起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份希冀,给学生一个梦想,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自由快乐地飞翔!
第8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教材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重点难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教法学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第9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主要写了妇人帮助过的两个不同的乞丐。一个是独臂乞丐,当妇人让他搬砖挣20元时,开始他很生气,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了,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只能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后来妇人的做法感染了独臂乞丐,他辛苦的搬完砖后,明白了自己也是可以靠劳动生活,也是有尊严的,从而靠劳动变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董事长。另一位乞丐是一位双臂健全的乞丐,他虽然有劳动能力,但他宁可不要20元钱也不肯搬砖,因为他觉得靠劳动挣钱不如乞讨来得容易。两个乞丐从外形到内心到做法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在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隐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确需要下一番工夫去思考探究。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的中心,对生活阅历较浅的四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中反复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找出了本文的一个主要的矛盾点加以突破。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本课17个生字;
会写11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慷慨”、“鄙夷”的意思;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孩子、双臂健全的乞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课时)。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能有尊严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因为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对“尊严”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他们能通过预习,自学生字,积累对自己有用的词语和句子,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采用检查预习的方法导入新课。设计了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几个问题。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课文,而且调动了学生预习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要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课前的预习十分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二、质疑问难,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备课中我首先设计了请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一边发问,我随手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想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是因为我班学生有这个实力,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及时提出问题让全班讨论,学生们都以自己的问题能引起大家的争论为自豪。
因此学生已具有了在读书中边读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比较有讨论的价值,也比较集中。这样做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教学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让学生自主抓住相关的段落进行阅读,抓住重点的词句来体会独臂乞丐为什么会搬砖,他开始就情愿搬吗?双臂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搬砖?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边读边抓住文中的句子和重点词语去体会开始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很可怜,理应受到别人的施舍,也是不情愿搬的。
可是当他看到妇人用一只手也能干活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突然明白了。文中一个“怔住”一个“异样的目光”,学生在反复的感情朗读中体会到乞丐心理的变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只手也能劳动,也能靠劳动挣钱,也是有尊严的。由此对妇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开始的生气变为感激。
学生在一次次抓句子抓词语中,又一次次的品读,感悟层层加深,悟出这乞丐的感激中不仅仅是这20元钱,更重要的是感激妇人唤起了他的尊严。
使他走上了自信自重的成功之路。抓住时机,我引导学生再读描写董事长的段落,感悟此时董事长的自信,自重和成功,与开始的乞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只有靠劳动挣钱才能让人有尊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能改变人的一生。
而另一个双臂健全的乞丐,引导学生默读相关的段落,画出句子体会面对要搬砖才能得到20元钱却鄙夷地走开了。在这儿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为乞丐后来会怎样?使学生悟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20元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尊严,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然后再回到提出的问题,学生再读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这时,学生的疑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10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语文园地七》,包括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个部分。
在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的标准导读》之后,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词语;日积月累第一项让学生通过熟字+偏旁认识新字。第二项读读背背要求背诵表现友谊的五句诗。这两大部分内容编排有规律且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新课标重发现、重合作探究、重积累、重情趣的理念,又突出了本组友谊和理解的主题思想,是单元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学生情况分析
只有从学生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
1、三年级的学生处于9到10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积累,加上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度不一,所以,教学中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习兴趣。
2、而在成语学习方面,经过之前的持续学习,有一定的成语储备量,学生已经知道成语有多种形式,例如AABB、ABAC等,也初步具备了发现成语规律的能力,喜欢积累,因此学习的兴致比较高。亦喜爱诵记古诗,但分类积累习惯尚未形成。
4、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字词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认字方法,可顺利地拓展形近字,以增强系统识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发现成语、诗句的规律,积累好词好句。
(2)巩固识字方法,掌握生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背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1、考虑到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发现生字、成语、诗句的规律。
(2)掌握生字,积累词句。
2、又根据本学段学生的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难点:
能将生字、成语、诗句学以致用,并学到一些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独立,没有密切的联系的,为了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语文园地,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采取以诵读为主,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积累、拓展。
本课的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一创设有趣的语文园地,二游百花园学习我的发现,三游生字娃娃园学习读读认认,四游古诗园学习读读背背,五回到收获园,总结收获。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针对儿童蕴藏着学习的
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特点,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我采用这一理论,利用多媒体画面和音乐,创设了有趣的语文园地,分别为成语百花园(我的发现),那里鲜花盛开,成语在花朵里摇摆;生字娃娃园(读读认认)的生字则会使变身术;古诗园(读读背背)里有情境交融的图画,令人流连忘返。我又利用小火车开动的歌谣加动作,引领因学生在不同园地之间学习。因为这些情境新颖,符合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奇的心理,可以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盈然,不知不觉地进入游戏中主动学习。
(二)自主发现,多种形式积累,突出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据此,我在每项内容教学时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去发现、探究知识的规律,背诵积累知识,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成语、生字和古诗三个园地中,都设计了类似的流程:
1、
读一读,同桌互帮互学。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学困
生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等减轻学习困难。
2、
自主发现规律,组内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我分别设计了以下
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A、在学习AABC式词语时,提问你能发现成语的秘密吗?B、在学习生字时提问每组的生字与熟字有什么特点?C、在读古诗时要求体会这几句古诗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但老师不做过多的引导,而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来解决。
3、
比一比,比赛积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又十分强调丰富语言
的积累,其中加强背诵是积累的好办法。为了让孩子熟读成诵,我安排了1分钟背成语比赛,在情境中背古诗,同桌、男女生比赛等多种游戏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评出背诵大王,使课堂效率提高。
(三)趣味拓展,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语文学习应该得法于课内,走向广阔的课外,我在每部分的教学都进行了拓展,如成语百花园(我的发现)的教学,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花朵卡片写AABC的词语,并选其中的词语说话;在生字娃娃超级变变变的教学中则使用一个部件+不同的偏旁来拓展字,渗透形声字认字规律;读读背背则用友情古诗送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形成自觉运用、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配合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各种形式的成语,收集表示友情的诗句,并定期检查评价积累情况,展示优秀作业。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百花园:AABC式词语
花朵贴图(拓展词语)
生字娃娃园:新字=熟字+部首
一字开花贴图
古诗园:友情诗句
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