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3:12:36

第1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第2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

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本节课的预习要求是:熟悉课本知识,并从生活中寻找分配率实例进行验证。有效地预习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创设有效地活动体验,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趣,引入学习

同学们,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你知道吗?

(学生思考回答。)下面我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个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请学生交流汇报。

二、进行新课,迁移新知

1、观看图片,学习铺垫

这些图片是我们看到济青高速公路的场景,同学们都看的很认真,你们了解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自主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信息窗图片),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客车比小客车多行市驶了多少千米?济南到青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究

我们来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解答。

(3)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解答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列式,并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3、精讲点拨

刚才我们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说一说,大胆猜想。

请你在小组内举出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帮助完善发现的规律。

同学们真棒!发现并验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

律。”教师板书课题名称:乘法的分配律

我们能像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样,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一想,连一连

(15+85)×7325×(99+1)

325×99+32534×45+34×55

34×(45+55)15×7+85×7

23×24+23×7623×(24+7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16+24)=13×16+13×24()

(2)12×4×4×13=4×(12+13)()

(3)(a+b)·c=a+(b·c)()

(4)78×101=78×100+78()

四、感悟收获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学生谈一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

110×2+90×2(110+90)×2

=220+180=200×2=400(千米)=400(千米)

第3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1.9元3.45米○3.54米

8.02○8.200.76○0.706

3.练习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近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2)5.15.1002()

(3)38.74838.75()(4)0.0090.010()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习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习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第4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研究。

(一)、说联系。

《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内容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情,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经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三)、说学情。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对口算求商的方法已经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说教学。

(一)、说教材处理。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1、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教育理论支撑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着重采用引导探究、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采用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

(二)、说新知教学的创新点。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思考最多的。因此,在设计上我以为庆祝元旦布置校园为主线,穿插教学全过程。

1、复习引入,引出新知。

数学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推动后继知识学习的重要经验。所以我安排了以下复习内容:

一、口算。

20÷4=70÷7=42÷7=63÷9=30÷5=180÷6=81÷9=60÷5=

二、看下列各数接近哪个整十的数,请写出来。

87≈91≈63≈39≈24≈86≈

三、填空。

1、90里面有()个十。2、280里面有()个十。

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我随机的请学生口述20÷4的口算过程,并板书于黑板上,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通过利用气球布置校园这一情境,提出: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引出口算:80÷20

接着,抛出问题:你能口算80÷20等于几吗?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2)、合作研究,形成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接着,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相应的板书:方法一:因为20×4=80,所以80÷20=4;方法二:因为8÷2=4,所以80÷20=4。

这里重点讨论方法二:你们谁能说说为什么去掉0就行了?把你的想法用你的方式在练习纸上表达出来,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用画一画。从而引导学生8÷2实际是8个十除以2个十。

最后,让学生再说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有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运用方法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我在学生探究出方法后,出示“40÷20,100÷20,60÷20,80÷20”四道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并请学生说出“60÷20”的算理。

(4)、引发冲突,探索估算方法

学生完成四道口算题后,我对学生说:“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请你口算。”我出示了教材想一想中的“83÷20≈,80÷19≈”,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与前面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接着通过讨论、反馈、归纳得出估算方法。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迁移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有利于学生知识同化,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练习处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因此,在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形成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说教学评价。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趣味性强,方法重在"巧"。我觉得本节课还是比较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去探究,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5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新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坐井观天》故事,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的范围也不同,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时,由于内容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去想象,有一定难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课本上静止的图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形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并很快判断观察位置低——观察的范围小,观察位置高——观察的范围大。

在由远及近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本中A、B两个观察点,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范围:位置远----观察范围大,位置近----观察范围小后,我大胆的创设了一个C点,让学生再次感知观察点离小屋越近,观察的范围就越小,这样效果就会很理想。

在解决试一试时,题目要求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这个问题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小明站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围,这样演示科学规范。为学生画出B点小明的观察视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练习时,课件展示一组画面,有由低到高的观察顺序,也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本课的课件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图像、声音、文字设计的合理性,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件中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

第6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5、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双面胶若干

二、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问:你能按一定标准给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多角度的给三角形分类作好铺垫。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纸片,问: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手拿实物问:每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各自的边和角特征来分分类。学生动手探索分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考虑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①观察与测量。分给每个学习一袋三角形纸片、一张彩色纸板和双面胶(每个小组的三角形一样),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各个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类。根据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将分类后的三角形贴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④归纳小结。

给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出示集合图,讲解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给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名称,找出它们的特征。

3、巩固练习

⑴连一连。(课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⑵游戏,猜一猜。

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判断。(课件出示)

①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能促使人人参与学习,达到面向全体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cm和5cm,则它的周长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其中一条边长为7cm,则它的其腰长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在巩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文小结: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第7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