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4:59:10

第1篇:语文教案

内容简析

这是语文出版社S版第四册第18课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想到河对岸去,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造桥;獐子想到山脚下,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铺路。小鹿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獐子却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所以它永远不会成功。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鹿的减法。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鹿的减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引入新课

1.“生字搭桥”游戏。

老师这有一些石头词语卡片,大家能准备地认出来,就可以帮我搭起一座词语桥了。

退却、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方便、流逝

2.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并学习第一段。

1.生默读课文。想想,小鹿为什么要造桥呢?

2.生自由说。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完整。师画简笔画。

3.小鹿每天走这么远的路,多麻烦呀!所以它就想造桥。课文中还有小鹿的一个朋友,它是谁呢?獐子也遇到一件麻烦事,是什么呢?师画简笔画。

可是完成这些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些工作”指的是?板书:造桥铺路

5.理解“退却”

他们去做这些工作了吧?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退却)

原来他们遇到困难就不敢做了,就说他们——(退却了)。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生活有有没有像小鹿和獐子这样“退却”的时候呢?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

练习造句:小蜗牛想爬到山顶上去看日出,但一想到要花几年的时间,就()了。

军军第一次学游泳,就呛了几口水,但他并没有()。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面对困难,总是退却,能解决问题吗?有一天,小鹿终于不再退却了,它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小鹿造桥?

2.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有几句话?(两句)是的,仔细在心里读读第一句,你认为哪个词语很重要?(终于)是的,你很会读书。(师画着重号)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师:再看看第二句,我觉得小鹿在造桥时非常地(累)那么从哪些词语你可以体会到小鹿的累呢?

生:一直。(师画着重号,并造句)

生:浑身汗淋淋的。(师画着重号)

师:如果是你来写,你会写小鹿累得怎么样呢?出示:累得______

师:找出了重点词,大家的朗读更有感情了。我想来和你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哇,这么多勇敢的孩子啊,我都没信心了。(指名读)

他读得确实不错,我还真不敢接受你的挑战了呢。这样吧,我另外请一个人来帮我比赛,谁愿意帮老师的忙啊?(指名读)

四、学习第三到七自然段

1.当小鹿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看见了会怎么说?小鹿又是怎么回答的?请自由读课文3到7自然段。大家用“___”画出獐子的话,用“﹏﹏”画出小鹿的话。(师板画符号)

2.师:獐子见了,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呀?(指名读)

师:哦,这是在劝他呢。因为造桥要花多少时间啊?整整一年是多久?

365天,每天都要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该多累啊!谁再来劝劝小鹿?(又指名读)

师:嗯,非常真诚地在劝小鹿。能再加点动作会更好些,谁来试试?

师:我觉得大家在读人物说话时,抓住了语气词来理解,所以读得越来越好了。老师教给你的,是一种方法,不管谁说话,你都要想想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相信接下来大家会读得更精彩。

小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师:为什么小鹿说只剩下364天了呢?

师:小鹿说这句话时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抹抹汗)我们也边做动作边读小鹿的话吧!(生齐读)

师:獐子听懂小鹿的这句话了吗?从哪里看得出?大家一起读读獐子的问句。嗯,读得挺好,獐子觉得364天和365天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小鹿认为呢?

3.小黑板出示重点句子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小鹿的话,在读之前,我提醒大家想想该用什么语气来说。(找词语“坚定”)

师:好,就坚定地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强还是弱?

师:再想想,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重要?(大、坚持、成功、靠近一步)为什么呢?(生自由答)

师:这就是小鹿的减法,这就是小鹿的决心啊!

师:理解了这些,相信你们更能理解小鹿,谁再来坚定地回答。(指名读)

这只小鹿的决心很坚定,还有谁来坚定地回答?(再指名读)

师:獐子听了却摇摇头走了。它心里会想什么呢?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呀!)

师:同学们真聪明,又会抓重点词,又会抓语气词,那现在就用这两个好方法来分角色读课文3到7自然段。请男孩子读獐子的话,女孩子读小鹿的话,老师呢,读作者的话。看谁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生分角色读课文。

4.感悟升华

师:第一天过去了,但这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整整一年哪,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小鹿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第二天,小鹿的手都已

经磨出泡了,但他又坚持早早地起床,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因为他相信(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又过去了十天,小鹿的脚也磨破了,但他依然很早就起床了,他从(),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小鹿还是相信()

半年过去了,桥也造好了一半,小鹿更加有信心了,他每天早早起床,来到河边造桥,他从(),他永远相信()

、学习最后两段

1.师: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一年365天都减完了,结果是0,他的造桥工作也就圆满成功了,多么有恒心,有毅力的小鹿啊!(板书:成功)

师:它的门前有了一座怎样的桥?(结实)那过河就可以很方便了。(板书:方便)

此时此刻,小鹿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

2.獐子呢,随着岁月的流逝,为什么下山越来越费力了?可它为什么还不铺路呢?你想对獐子说些什么?

3.小结:看来啊,遇到困难,我们要选择的不是退却,而是勇敢地、坚强地去面对它,像小鹿一样用一道简单的减法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其实呢,今天同学们这堂课的学习也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取得这么大的进步。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獐子

(小河和山的简笔画)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难点: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目标】

1、认识“自、己、吧”等9个生字,会写2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小鸭学游泳,理解鸭妈妈的爱。

【课时重难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很多动物都来参加,经过激烈的比赛,小鸭和小鹰分别获得游泳和飞翔的冠军,厉害吧?为它们鼓鼓掌吧!这样的好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呢?这还得从它们的小时候开始说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4课。

2、(课件出示)自己去吧

谁会读课题?(指名读)[你真会学习,“吧”读轻声。]谁再来读?(指名读)[“自”的平舌音真好听。](齐读)

二、指导写字

1、“自己”在哪?用手指一指。“自己”这两个字是要写的字。

2、写“自”“自”很简单,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撇加目、白加横)(师接过学生的话边说边板书:先写一撇在竖中线线上,再写一个目。真是好办法,老师相信这个字你们都能写好!)

3、写“己”“己”有点难,亮起眼睛,仔细观察,“己”的笔顺是怎么样的?(横折、横、竖弯钩。学生说一笔师写一笔,写到竖弯钩时插话:竖弯钩在哪里起笔?竖弯钩与横要相接。写完后问:一共有几画?——三画)指名书空。

4、请大家把书翻到113页,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老师提醒你,先仔细看清楚再写。注意脚放平,身要正,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5、反馈:师写“己”上半部分过大,引导学生评议,师用红粉笔修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刚才写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相信这一次会更好。

对照两个字,第二个字比第一个字漂亮的就在第二个字上打一个五角星。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得到了五角星,都进步了,真能干!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课题——生:自己去吧。自己去干什么呢?赶快翻开课本111页,自由读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得字字响亮,句句正确。

2、圈生字读课文。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课文中还藏着好多生字呢,让我们把它们都找出来,好吗?快!拿出笔来,注意!一边读一边圈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认识的生字朋友多。

3、同桌互读,认读了生字,又再次读了课文,相信你一定读得不错了。那么,同桌同学你一段我一段赶紧互相读读课文吧,同桌小伙伴可要认真听哦,读得好就夸夸他,如果读错了就帮帮他。开始吧。

4、逐段读课文,刚才同桌你一段我一段,你发现课文一共有几段?我请配合最默契的同桌来读课文,指名。其他同学拿好书本,仔细听,后面还有问题要考考你们呢!

5、读得认真,听得也很专心。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了:小鸭妈妈要小鸭自己去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好,说简洁),这是课文的第几段,用手势表示。小鹰妈妈要小鹰自己去干什么呢?这是课文的第几段,用手势表示。

四、细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小鸭学游泳。同学们请看,就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鸭妈妈带着可爱的小鸭到来到了河边。(问学生)亲爱的小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这时候,你最想干什么呢?会怎样对鸭妈妈说呢?师指名:你说!

2、学习句子

小鸭的话:

(1)读正确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师:你的声音响亮、你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很通顺)[指名1或2人]

学习“带”:“带”是个生字,谁再来读?(指名读)你在哪里见过它?(腰带、磁带)把“带”字送回课文,谁再来读读。

(2)读感情

师:看看课文的插图。谁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评价:态度多么诚恳啊!

再指名。评价:哦,你在跟妈妈商量呢!

再指名。评价:多么急切地想去游泳啊!

学习“您”

1、引出三种情况:

①学生朗读时,没有特别突出您。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有礼貌)怎么知道的,从这句话中找找看,要让别人信服。教学“您”。指名读:谁有礼貌地来读读。引导读好。

②读得好的你有一个字念得特别好,谁发现了?(您)教学“您”。指名有礼貌地读,引导读好。

③把“您”念成“你”谁听出问题来了?(您)教学“您”。指名有礼貌地读好。

您的教学:1、小鸭对妈妈说话用“您”,还有什么时候用“您”?2、、你现在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心)是呀,把你放在心中就是“您”,小鸭真有礼貌。

指名读后的评价:真有礼貌!嗯,有礼貌极了!你简直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鸭!

鸭妈妈的话:

(1)随机范读。

师:我就是鸭妈妈,小鸭子们,问问我吧!(学生齐读小鸭的话)

教师范读“鸭妈妈”的话,强调读“不深”“自己”。

(2)感情朗读

A、师:这句话不难,自己读吧!

B、谁能当好鸭妈妈?(你是一只严肃的、温柔的、热情的、可爱的鸭妈妈。)

(3)学习生字“深”

A、直接出示生字:来,读读看!(要求把前鼻音读准)

B、师:“不深”就是——-(浅)是的,深的反义词就是——都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做字卡)

(4)明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鸭妈妈的话,你懂了吗?指名多人讲。【如果学生讲得不够深入。可以引导:如果你是这只小鸭子,你会怪妈妈吗?指名多人讲,让学生充分讲,相信学生会讲到“水不深”不会有危险,而且小鸭天生会游泳。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妈妈是为了小鸭好这个层面上时,你可以这样引导:那你就不怕遇到危险吗?从文中找依据:水不深。】

再次齐读。

3、分角色读。

现在我们同桌合作来演一演小鸭和鸭妈妈,一人当小鸭,一人当鸭妈妈,看哪一对同桌演得最像。提醒:可以看看课文的插图。

谁来当小鸭?谁是鸭妈妈?(不要请同桌,挑选表演好的学生。)评议。如果不好可再请一对。如果好:让我们像他们那样一起来演一演,好吗?你们是小鸭,我就是鸭妈妈,一起来试试。【看时间,如果时间还很多,师生合作前可以安排小组之间的合作,男女生之间的合作等。】

4、小鸭听了妈妈的话,马上就去练习游泳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出示: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这句话中藏着两个生字“学会”师:小鸭学会了游泳,你学会了什么?祝贺你们,像小鸭一样学会了那么多本领。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全体高兴地读第三句。(做字卡)

五、复习生字

小朋友,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很多动物都还对鸭冠军表示祝贺,你们想不想知道有那些动物向它们表示祝贺,只有读对了词语,他们才会现身,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复习本课生字新词。

与爸爸妈妈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童话的魅力。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感知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媒体再现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其中有许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

(二)我说你说: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觉得本文除了可以用《七颗钻石》作为标题外,以下标题也适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结合本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标题的妙处。

(1)神奇的水罐

(2)爱心行动

(3)大熊星座的传说

明确:(1)文中的“水罐”很神奇: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2)揭示变化的原因:(爱心)孝心、爱心、母爱、博爱。得出结论:爱能创造奇迹。

(3)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扉。

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2、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标题适用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3、说说原标题的好处。

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首尾呼应

内容:更能表现出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更能突出本文童话的特点。

(三)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让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你读我读:

1、看视频,评论朗读的优缺点。

2、怎样读童话?

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3、教师示例:朗读第一段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气:震惊、感伤

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因为第一段写旱灾爆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起因)。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五)我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情节、写法、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如:小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什么主题感染了你。

情节一波三折,特别吸引人。

文章有着丰富的想象。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

(六)布置作业:

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语速;快速、中速、缓慢

语气:低沉、高亢

语调:好奇、赞叹、震惊、激动

第4篇:语文教案

从本课课后第一题:“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中便能看出,本课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对形声字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所以本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再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入形声字的概念并出示练习让学生对此类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新字,并能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通过朗读与理解明白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认识的半个字猜新字的方法学习汉字,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概念。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能通过朗读与理解明白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在黑板上写两个字:古、冬)这两个字谁会读?

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先给“古”加上口字旁)大家猜猜看这个字读什么?——咕

大家可真聪明,那我在给冬加上口字旁,大家猜猜看,这又是什么字?——咚

大家可真聪明,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再想想它们的读音,你能发现什么呢?

(加上口字旁以后的新字和没有口字旁的字读音非常像,加上口字旁以后,新字的读音都和声音有关)所以,我们把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引入形声字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认读新字。

1.形声字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课文中也有不少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画出来以后猜猜它们的读音吧!

组织汇报交流

2.猜一猜,连一连。(小练习巩固学生对形声字的掌握与运用)

吓fēn

拦lǐng

领xià

纷lán

三、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四)我会讲故事

指名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子

狐狸

山羊跟着跑

小鹿

大象

野牛找到原因冬瓜熟了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了解噪音对人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纸制品(纸杯、纸盒、纸片)陶瓷类(碗、杯、盘子)金属类(脸盆、茶壶、锅盖)塑料(积木、杯、响板)杂货类(青菜、木头、布)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声音。

(1)一起唱《幸福拍手歌》引起兴趣。

提问:刚才唱歌的时候,你们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发出声音呢?除了手和脚能发出声音外,我们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能发出声音吗?

(2)幼儿利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玩出不同的声音。(幼儿自由探索)

(3)出示空瓶,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你们能不能用空瓶子会发出声音呢?(幼儿自由探索搓一搓、碰一碰、捏一捏、挤一挤等制造声音)提问:声音好听吗?如果配上音乐会怎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运动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声音,不动时不会发出声音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第一次探索。(利用不同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们觉得好玩吗?

3、第二次探索(感知并区分噪音与乐音)。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再去玩一玩,找一找,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让幼儿演示手中的物体并告诉幼儿不好听的声音是噪音,好听舒服的声音称它为乐音。)怎样做能让这些噪音变的好听一点呢?(幼儿自由讨论:如轻轻敲、有节奏的敲)。

(2)播放《幸福拍手歌》的音乐,将自己手中的材料当成乐器(轻轻的敲)与音乐一起演奏。

(3)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噪音让人不舒服?对身体有哪些坏处?

教师小结:好听的声音乐音会使人听了心情愉快。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教育幼儿平时在游戏当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延伸活动:老师带你们到外面再去找一找声音好吗?

第6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和“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身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同学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置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同学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同学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同学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和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微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同学先自身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同学把他们的各局部写紧凑些。

3、同学练写。

4、把同学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同学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同学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方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同学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小朋友。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同学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同学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缺乏?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同学大胆地、充沛地说。

2、假如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