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9:39:13

第1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2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

《松树金龟子》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起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松树金龟子》一文通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使我们了解了金龟子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活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教学目的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的:

(1)有心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综合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性举行视察,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3)领会本文生动、逼真的语言。

(4)探究虫豸界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对大天然的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视察入手,抓住动物的形态、行动、习性来科学阐明。

(2)一些生物学术语;本文的写作特色。

4、课本课本处置处罚

(1)课时摆设:两课时

(2)教学假想:

本文我重要接纳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相识作者,感知课文布局,熟习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第二课时使用课件,资助学生明白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的相干内容以及领会作者对金龟子的情绪。在明白内容的底子上引导学生朗读,领会本文阐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引提倡他们关爱动物、掩护动物的热情。

二、教学要领及教学本领的运用

为了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症下药,我接纳以下要领教学:

1、训练法。教学第二课时,我起首以习题训练情势,牢固第一课时的学习结果。

2、讨论法。学生限时速读课文相应内容,开端掌握课文内容,再举行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到场并总结得出课文重要内容,再由小组保举学生作答。

3、提问法。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出问题,别人作答,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法的采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只有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于指导朗读,朗读时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金龟子的图片,读文后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内容的检测,我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插入大量图片、动画素材,使其认识文中所涉及昆虫类更多的伙伴。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习以深刻的印象。

三、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动物天下中的虫豸类),我接纳让学生“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要领学习本课。起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金龟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看,使学生对其形状有了开端印象。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的教学,深入明白文中关于金龟子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等内容,末了上升到唤起学习对动物天下生活状态的存眷,并积极投身于掩护野生动物的人群中去,还可让他们说说自己学习后的领会。

四、教学步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团体感知文章布局→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

第二课时:

查抄导入→熟习新内容→深入明白新内容并能心情朗读→总结全文布局,领会写作特色→拓展性训练→部署作业。

课文重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分外是婚恋生活及基发音原理。

写作特色:

1、运用作比力的阐明要领。

2、抓住事物特性睁开阐明。

3、正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预期结果

盼望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明白掌握并学习运用本文中几种写作特色,细致视察某一动物,细致它的形态、行动、习性等,写一篇小漫笔。

六、板书设计:略

第3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习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近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4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竹影》编排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

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全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诵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文--听读全文--导读全文,最后个人诵读;从方式上看,个别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散文味,欣赏、领悟散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了层层深入提问教学法,四个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课文的整体、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整体感知部分,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散文能力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还包括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探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讨论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六个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人生就象一条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树,冲破外壳、阻拦和遮蔽。那人生哪个阶段最值得我们回忆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这首歌吗?(让学生上台唱一小节)哦,原来童年停留在池塘边的榕书树上,原来童年在老师几几喳喳的粉笔书写声中,原来童年在那一个个游戏中。那你想知道丰子恺先生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吧!板书课题。(这样导入从听觉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第二步、简介作者

1、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创作成就颇丰。

2、教师展示两张丰子忾的漫画,请同学来说说漫画的内容和特点。初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

第三步、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词和读音,探讨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3、明确中心

问题: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朗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次童年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欣赏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拿前面的两张漫画和两张水粉话,请同学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画图的对比,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结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既要读透课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第七步、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学习的所得,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师小结: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我们经常说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总是有千万个不放心。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思想、意蕴打动了学生的灵魂,他们就能说出自己最深感受和体会。教师的小结,让语文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八步、布置作业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忾

画竹影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惬意(qie)水门汀(ting)

口头禅(chan)参差不齐(cenci)

第5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本文是第八单元外国传奇故事中的一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富有特色。课文是这部小说的节选,它从汤姆生活的小事写起,写了汤姆运用许多策略,通过以退为进的手法,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刷墙,而自己同时变成一个阔佬。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生性比较活泼好奇,对这样一篇有趣的小说他们肯定会喜欢,对汤姆的机灵狡猾他们定然有许多话要说,文中有许多语句会吸引学生,也会引发他们的渴望和兴趣。但是小说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上,所以需要引导他们注意人物的性格和语言,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行动、语言归纳出汤姆的性格特征。

说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汤姆的语句,了解人物形象。

2、体会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关键词句,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脉络;通过品读,在情趣浓郁的生活细节、轻松幽默的笔调中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2.难点:理解文尾语句的含义,正确评价美国乡村小顽童——“汤姆”。

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淘气捣乱,精于逃学之道,但犯错误后的羞耻和悔恨常常使他懊恼不已,这常常让他的姨妈很是头疼,这不,为了惩罚他犯的错误,波利姨妈让他周六在家干活呢,看看,他又在做什么了?

【设计缘由】从汤姆的人物介绍中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汤姆这个人充满好奇,然后渴望从书中去了解更多汤姆这个人物。

(二)学习新课,走近汤姆

1、默读课文,概述内容。3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小说情节。

预设:“汤姆”以他的聪明,设计让其他孩子帮助刷墙,赢得许多小礼品,并从中悟出一个小道理。

(老师在学生概述的时候,适时提醒概述时注意:谁怎样做某事,有什么结果)

过渡语:这一定是个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不妨借助文句去了解一下这个汤姆是如何让他的小伙伴进入圈套的。

【设计缘由】通过默读,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下文分析人物做铺垫。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圈划关键词句,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师语:从文中看第一个进入圈套的是本,23节中汤姆把本称为什么?——傻小子、牺牲品。看来汤姆一开始就是有计谋的,现在请同学们去圈划散读1-22节,说说汤姆是如何让本一步一步变成为他刷墙的傻小子的?

预设:

1)“难道一个小孩子每天都能得到刷墙的机会吗?”:刷墙是种难得的体验

——这让本停止咬苹果,十分惊讶。

2)“姿势优雅”“退后观察”“瞧瞧效果”:干活是一种艺术

——让本产生兴趣并且入迷“让我刷一会儿吧”

3)“特别看重”“不能马虎”“两千个孩子里面,也找不出一个”:姨妈讲究,刷墙难刷

——激发本一定要干的争强好胜心理。

4)“犯难”“万一有闪失”:干活机会很难得

——本愿意用苹果来交换

教师语:汤姆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并且夸大其词,激发斗志,终于让本心甘情愿地替他刷墙。第4节中,汤姆有句话:“原来是你,本!怪我没留神!”汤姆真的没有看到本吗?

预设:

汤姆早就看到了本,文中说“汤姆见到苹果馋涎欲滴”,体现了汤姆善于表演的特点。

——请同学朗读这句,教师点评

教师语: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体现汤姆善于表演?

如第1节、第9节、第14节等,“倏地转身”“满不在乎”“姿势优雅来回挥舞刷子”“脸上显得很不情愿”等。

教师语:汤姆心里就是要让本替他干活,可是却故意犹豫再三,文中有许多的破折号,请同学们分别去读读,它对描写人物起到什么帮助呢?

学生交流

预设:14节破折号表示停顿;17、18节节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分别请同学朗读这几处语句,并作指导点评。

【设计缘由】这是本文最大一个环节,他考验学生阅读小说、品读人物的能力,同时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几个特点,为鉴赏人物鉴定基础。除了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性格特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破折号的作用。

(2)、理解“阔佬”的意思和文中的道理。

过渡语:汤姆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苹果和悠闲,可是文中说汤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阔佬,这是为什么?

预设:

汤姆不断盘算着让更多孩子进入他的圈套,不仅替他刷墙,还送了他很多玩具——(略)(请同学读汤姆拥有的东西)

过渡语:对于汤姆说,刷墙本来是一件苦差,但是他却可以把它变成一件美差。通过刷墙权的转让,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阔佬。不仅如此,汤姆还得到了什么?

预设:

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渴望,是一种追求,能引发一种兴趣;有渴望,有追求,有兴趣,人就有动力。

(3)、总结人物特点

教师语:汤姆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过了一段舒心惬意的美好时光,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心甘情愿地来刷墙,让他们把工作当做消遣。这个汤姆!看看课题都说他是了不起的粉刷工,你认为这“了不起”是什么涵义呢?

——聪明、机灵、狡黠、顽皮

3、朗读语段,感受人物

过渡语:

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语言的停顿表现了汤姆的机智聪明、顽皮狡黠。汤姆常常欲言又止,有意将话语作适度停顿。正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牢牢地抓住了本的心,让本心甘情愿地去刷墙。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把当时那个场面用朗读来

重放一遍。

分角色朗读课文1——22节,加23节书上141页内容,感受汤姆的了不起3

教师点评

【设计缘由】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角色朗读进一步突出汤姆了不起的形象,而倒数第二段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4、了解作者与作品3

过渡语:一百多年来,汤姆这个乡村小顽童的形象已赢得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读者的喜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及其伟大的作者。

【设计缘由】还是以汤姆的故事小结,首尾呼应,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多阅读,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走近马克吐温。

(1)、引导学生阅读前言部分,进而了解作者和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短篇小说《竟选州长》《王子与贫儿》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

本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2)、鼓励学生去阅读小说

过渡语:汤姆的生活其实有烦恼,不被姨妈理解、无端受惩罚、学校里死气沉沉的学习、和贝奇闹别扭、没有更好的游戏点子等等。但这些烦恼都会被他随之而来的奇思妙想化解。他的烦恼是短暂的、瞬息即逝的,他的生活永远充满浪漫快乐的色彩。相信同学们会在更多的故事里面看到汤姆的精彩表现。

【设计缘由】这是一部小说的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小说概要,知道汤姆的由来,并且激发学生去阅读其他故事。

(三)布置作业3

1、抄写词语并造句:

馋涎欲滴满不在乎小心在意津津有味筋疲力尽一贫如洗

2、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他故事。

【设计缘由】第一个基础作业,积累词语;第二个作业是拓展延伸,通过完整的阅读,品味汤姆虽不完美但真实、淳朴可爱的天性之美。

(四)板书预设

了不起的粉刷工

马克﹒吐温

本:汤姆:设计圈套——变成阔佬——发现规律

惊讶—入迷

—争胜—干活

了不起:聪明机智狡黠顽皮

【设计缘由】板书中把汤姆的表现写出来,很好地展现了汤姆的人物形象,与了不起的涵义相对应,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

说亮点:

学习新课中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是重要环节,也是本文亮点之一,希望通过朗读交流,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第二个亮点是角色朗读,感受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语言。

第6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第7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和这么多师兄师姐一起参加此次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斑羚飞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斑羚飞渡》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绝境,为了种族得以延续,老斑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舍生取义的壮举。本文通过惊险动人的镜头描写,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斑羚们在危机时刻的那种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既是对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延伸,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勤动手,勤思考为核心,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学习的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能够复述斑羚飞渡时的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头复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导入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首先.以爱为话题,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为线索,再谈到动物世界,以此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我将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作者有所初步了解。

然后我将请同学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复述,这一环节主要应用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课文内容熟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进展。集中所有同学的精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环节将对课文精彩画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讲解,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每个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然后就是反思与探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学们对保护动物的欲望以及学习他们的精神........

再下一环节就是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呼吁同学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习斑羚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后作业,以如果<我是..>为题写段话,主要采取练习法,主要谈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8篇: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的: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韵

意境情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