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8 17:25:09

第1篇: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主要围绕“注意积累材料”这一训练重点编排课文。本组教材是在第二组教材训练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时也体现大纲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作文的习惯。

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到玉泉观鱼,后来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讲这位青年是如何画鱼的,最后讲作者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不能用所学过的词语造句,在朗读和口头表达方面也比较薄弱。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并会用“一丝不苟”和“赏心悦目”说一句话。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

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难点为: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选择

本篇课文的教法,我采用教导式教学法和整体性阅读教学法。主要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同时遵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把握内容。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解疑释难,总领课文。为发挥学生的主休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我采用读后谈话,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归纳学生自学情况,归纳出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行解疑,以达到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以导促读,训练分段,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以导促读,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分段,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并训练学生概括段意。

3、结合语境,紧抓重点。作者了解聋哑青年和聋哑青年画鱼都是一个注意观察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个青年是聋哑青年的?他的举止“特别”在哪里?在学生分析和讨论中引导学生抓住“从来”、“唯一”、“福利”、“老是”、“呆呆”、“融为一体”等词语,以突出课文重点和训练重点。

4、直观演绎,突破难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联系是这篇讲读课文的主要问题,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现状,我着手准备一幅《游鱼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鱼画得很生动、形象,好像是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再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围观的人对聋哑青年所画的金鱼的赞叹,即“鱼游到了纸上”正是这个意思。接着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画画。在融洽的气氛中让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要把画画好,必须先进行仔细观察所画事物,在心中有物体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再进行刻苦练习,最后才能把画画得像活的一样。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而两者的联系也是一目了然。这样,在联系中理解,在形象中掌握,难点的突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训练巩固,总结提高。讲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以此巩固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练习后再让学生谈谈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了什么?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整体上理解、归纳总结,掌握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1、品词析句,学习语言表达。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叙述作者玉泉观鱼,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情节语句优美。指导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义,体会句意,并学会运用“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新词语说一句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2、利用工具书,培养自学能力。“细描”、“速写”、“福利”等词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学生在阅读中不易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立即查字典,并分析选择该词在字典中的义项,以此既兼顾提高后进生查字典的能力,又培养中、优生多查字典,自己解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多读多红,体会思想。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读课文时应让学生多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我句子,促使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了解,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4、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应在实践中应用,讲读课文后,调动学生都来谈一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试着自己表达,练习说出人或事的特点、要点。直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四、教学程序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生字词的意思及课文的内容,并提出颖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再请同学试着画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教师准备一幅《游鱼图》。

课中。第一课时以“你们看过鱼在纸上游吗?”这富于悬念的激趣性总是导入,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解答。教师再抓住主要问题,以导促读。在初读课文后训练学生分段,大休了解课文结构。第二课时,在廛读课文中,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抓住作者叙述中的重点词句,引导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再采用直观图画,配合教师动作,让学生领会“鱼游到纸上”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演示画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画画需从观察。

第2篇:语文说课稿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 油纸伞、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静、 美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第3篇: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文章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说板书设计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4篇: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

2、说设计理念;

3、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一部分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是一首诗歌,共四句话。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其中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整首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横撇”、“弯钩”两个笔画和“广字头”、“穴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新变化。

其中第1、2个目标是本课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中,我想着力体现:以读为本,培养语言这一教学理念。语感训练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中,把“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纳入了“语文素养”的范畴,并且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语文是母语课程,重在实践与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这样才能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语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感触、感受语言材料,准确地理解和体味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将通过“启读引趣——初读入境——品读感悟——熟读积累——借读促写”这五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环节:启读引趣

第一步:让学生看关于骆驼风景的短片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的家乡是个什么样

第三步:适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我这样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小诗,让我们去看看诗中的小朋友的家乡有什么新变化,好不好?出示课题。

第四步:读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词“漂亮”

【意图】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快乐的来源而不是单纯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初读入境

第一步: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读完以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二步: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第三步:生字检查。步骤一,开火车读带拼音的词语。步骤二,以小组擂台的方式读去拼音的词语。步骤三,课件出示“我为家乡添美丽”的游戏,检查生字的读音,读正确的可以为家乡加上一处美丽的风景。步骤四,交流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并用比较法等方法记住新认识的偏旁。

第四步:请学生说说刚才你在读课文时候的发现。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发现,让学生相互描述、补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景中。

【意图】初读重在感知,重在入境。在这一环节中,我想把阅读体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地进入语言情境,获得初步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为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品读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细读自悟”和“品读体情”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细读自悟。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应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对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也是“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这一层次我打算主要解决学生对语言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

第一步:请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小诗中的房子都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请学生自由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两处:

A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此处先请学生自己说说对瓦、墙、门、窗的理解,我趁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再换词读诗句,请学生通过读来体味,青的和青青的,白的和白白的等的区别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最后指导朗读,我这样引导: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指导颜色的词读得美,形状的词读得大、读得宽。

B处: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此处我先请学生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再请学生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可以课文里的话说,也可以将课文里的话化成自己的语言说,我趁机用课件将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接着请学生想象一年四季这“房前、屋后”会有什么美丽的变化。最后师生结合想象进行朗读。

第三步:请学生理解在小朋友的眼中是哪座房子最漂亮呢?我这样引导:那么你觉得在小朋友的眼里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第四步: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第二个层次:品读体情。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体味和把握。因此,在这个层次,我打算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一步:播放《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情境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步:我提出问题: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第三步:我引导:是啊,新农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它变得这么的美丽,这么的具有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表达我们对它的赞美之情。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第四步:我进一步启发:你觉得那些话写得特别美?谁用你的表情,你的动作来告诉我们?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地表现语言的情趣和美感。

【意图】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第2.3两个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熟读积累

第一步:用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试着背背课文

第二步:在学生能够背下来之后,可以请学生伴着歌曲《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旋律,把自己当作是写这首小诗的小朋友,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一段。

【意图】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把语言的习得和积累落实在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五环节:借读促写

第一步:转换学生的思维,从读过渡到写。我这样引导:我们已经会读而且读懂了这首小诗,要是会写小诗里面的字就更好了,那就是既能吟又能写的小小文学家了,你们想试试写这几个字吗?

第二步: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第三步: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第四步:指导书写。先请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我范写,接着请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练写,最后采用师评、生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展评。

【意图】写字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希望能让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静下心来认真书写,感受到不但读书很快乐,写字也是一种乐趣,努力为以后的写字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5篇: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说目标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常年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很有必要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众多材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因此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组织上的作用是在教学中解决“长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说重难点: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说教学准备:本课的学习需要一些图片并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制作小报。

说策略

处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因此,本课的学习要通过诵读、品读、体悟、讨论来完成。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①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②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③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⑵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①“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②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③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⑶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①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②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⑷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