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9 16:14:41

第1篇:说课稿

今天我来说一说《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学生,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第四部分说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是说教学效果。

【说教材】

《黄山奇石》是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析学生】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具有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说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说教学】

这堂课的教学,应抓住“奇”字,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读课题后,我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我用课件出示“奇”的几个义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一说其他的奇石的样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时,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黄山的“奇”。

【说效果】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观性,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课堂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其实有些地方让学生读可能比讲更好些。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搓圆子》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小班上册的”好吃的食物“单元,在这单元里不单是让幼儿认识到平常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认识是让幼儿通过年节食物的意义,了解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而汤圆在广东地区里过节时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食物。联系到现时人们对过节越来越冷淡,过节时也越来越没有气氛的这种情形,这活动我会把它放在我们这里很重视的”冬“的这一天来进行,让幼儿在充满过节的热闹气氛里充分认识食物与过节的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过节可以如此的美好,食物也可以有这么深的意义。

另外,结合小编的实际情况,因是新入园,有些幼儿还怕生,不会也不敢与其他幼儿相处,同时,现在独生子女多,平时缺少与不同性格的幼儿在一起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的体验,加上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发育还不太完善,在搓圆子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困难。比如动作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搓等等,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就会显得缩手缩脚,效果不会太好。在这里特别设计了”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来过节“这一环节,不单是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让这些能干的哥哥姐姐起带头作用,让我班小朋友在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中轻轻松松学会”搓圆子“这一技巧。

二、说目标

1、结合过节,学习搓圆子的技巧,同时让幼儿生动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联系,知道圆子的吉祥意义

2、在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中,与大班哥哥姐姐互相配合,从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

3、通过猜谜,培养幼儿根据线索推测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场地四周布置一些过冬时的饰物,如:鞭炮、窗花、彩灯、彩挂等等

2、活动前事先通知小朋友在过冬那天穿上自己喜欢的喜庆的衣服来园

3、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特别强调大家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食物的部分)

4、准备搓好的糯米团若干,大的碟子多个

四、说教法

运用环境布置及录像的烘托手法营造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幼儿深醉其中,感受过节的欢乐;用猜谜和鼓励幼儿尝试的方法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突破”搓圆子“这一教学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到老师正确示范、指导,其中设计大班哥哥姐姐在旁帮助进行榜样示范,幼儿自由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搓“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鼓励幼儿邀请其他人来过节和分享汤圆,锻炼幼儿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看录像,带出主题

(1)用四周环境的布置及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使幼儿感受过冬的喜庆气氛。

小朋友在兴致勃勃的观看录像里人们在忙碌的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的食物,街道上来来往往热闹的人群,欢乐的人们快乐的玩耍??这些熟悉的内容很容易让幼儿联想起平时过节时的情景。幼儿就知道,要过节了,有新衣服穿,大家很欢乐,周围很热闹,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直观的让小朋友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2)老师出谜语”捏呀捏,搓呀 搓,搓出一个小圆球,圆滚滚,站不稳,把它放在水里滚“,让小朋友猜如果幼儿猜不出可以提示:刚才录像里看见的,我们在过冬过节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小朋友很容易就猜到了,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最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冬过年的时候要吃汤圆吗?“让幼儿了解汤圆的吉祥意义是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喜庆如意。

(二)让幼儿自由讨论和尝试怎样做汤圆,老师最后进行正确的示范

有些幼儿可能看过大人做汤圆的过程,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来做,但是动作会显得笨拙,制作的汤圆也不太漂亮,但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他们平时会认真观察,能够大胆表现、大胆尝试。最后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将一块糯米团放在手里上下搓成一长条,然后捏一点放在手心沿着一个方向揉,揉成一个圆圆的圆团,汤圆就做好了。做好了以后,要把它们放在碟子里。

(三)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过节,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喜悦。这一环节突破”搓的技巧“这一教学重难点

老师说”今天我们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冬,怎么样才能过上一个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节日呢?“引导幼儿去邀请等候在外的大班小朋友一起制作汤圆,开心过节。大家把手洗干净以后,就开始做汤圆了。制作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要求大班小朋友让小编幼儿多动手,在旁帮助他们,不要自己包办。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鼓励和帮助。

汤圆做好了,大家排成长队,听着音乐跳着舞,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欣赏一边评价,哪些汤圆做得好。再一次巩固“搓”的技巧。

在这一环节,因小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偏低,如果只是由老师来进行示范、指导的话,不但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太好,利用大哥哥、大姐姐来共同参与过节,不但热闹,充满节日的气氛,而且以大帮小,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幼儿很快的掌握搓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就变得轻松、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大班幼儿的互相配合,小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和交流。

(四)煮汤圆

大家一起把汤圆放在预先煮沸的水里煮。煮好以后一起吃汤圆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老师鼓励小朋友把煮好的汤圆分给幼儿园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小朋友品尝,分享过节的喜悦,进一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向家里人学习一种简单的食品制作,利用自己的橡皮泥进行制作,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做的是什么,如何做,用到什么技巧等等,从而使这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活动教材

现在正值秋季。秋风习习,落叶飘飞,跟孩子们一起看落叶、捡落叶、玩落叶,恣意地想象,感受秋天的气息,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描写这一景象的诗歌、故事也有很多,《落叶飘》是选自语言老教材中的一首比较经典的诗歌,之所以选择它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叙事诗,它还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情节,刻画出了动物们可爱鲜明的形象,从构建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图中,讲述了充满生机的大地,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愿望、学习兴趣,引起美的情感和共鸣。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中语言教育的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出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中优美的语句,体验诗的优美意境;

(2)把握诗歌运用的想象、拟人手法,格式等进行仿编,发展幼儿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2、活动重点

大班上学期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3、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设计与诗歌相匹配的课件;

(2)音乐磁带;

(3)落叶若干

2、经验准备

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欣赏秋天的景色,发动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畅游,积累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结合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谈谈落叶飘飞的情景,引导幼儿进入谈话情境,大胆地说,大胆地想,活跃气氛,也可以说是预热。然后让孩子动起来,学一学落叶飞舞的样子,动静交替,在游戏中欣赏理解诗歌第一段,感受其中的意境。

第二环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穿插直观性的提问,提供给幼儿听、看、说,大胆表现的机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诗句,留下深刻形象的印象,为整体欣赏理解作好铺垫,也为后面仿编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三环节:通过欣赏教师的配乐朗诵,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巩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四环节:进行仿编,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解决难点问题。根据大班上学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的要求,在仿编活动中要求幼儿通过改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形态各异的树叶,将看、想、说等形式结合起来,同时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让幼儿乐于合作,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更好的完成仿编任务,然后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句,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说活动特色:

1、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秋天是每一位孩子都经理过的,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选用这个内容,使幼儿有话可说,有物可想,能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是幼儿能获得成功感。

2、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蕴涵的优美意境,激发幼儿进行大胆地表述。

3、以人为本的理念。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但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幼儿能说会道,但又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在仿编活动中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谈论,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仿编任务。

第4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摆出结论,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备怎样的条件来确保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呢?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优越性,从而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讲解法

对于文字性的知识主要通过讲解法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常识性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PT制作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视频录相

通过观看《宇宙与人》科教录相,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图表信息中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一结论。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八、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用康德的墓志铭:

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将大家的思绪引入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每天仰望星空,能在天空中看到些什么呢?一闪一闪的恒星,相对于天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等等……首先将学生带入宇宙的大空间中,并利用一些星体的图片资料,让他们对天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结合课本图片资料,归纳出天体的类型,并给出天体的概念。在他们对天体有所了解之后,引用物理学理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既让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宇宙的物质性,同时引出了天体系统的概念。再利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互绕转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实事,给学生们一个对天体系统的实质性认识。

那么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天体系统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其自主读图1.2,并完成读图思考题。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用写通讯地址的类比方式,让学生写出地球的宇宙地址,即完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的描述。而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在学生自主完成读图思考题的过程中对这种层次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需提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紧跟着,从宇宙的大空间拉回太阳系,同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并结合太阳系模拟动图和课本表1.1数据和图1.5,从运动特征和质量体积等多方面对比八颗行星,从而得出地球并不特殊的结论。

对于本课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框题的内容,学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并不难,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它的特殊性,难的是地球为什么适合生物生存,即地球所具备的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有哪些,在知道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还要知道为什么只在地球上有这样的条件。

于是引用生物学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空气、温度和水对生物生存的意义,难的是怎样讲清楚是什么原因使适合的温度、液态的水、具有氧气的大气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地球之上。

对于温度,采用对比其它七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的方式,从而引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很适中,不近不远的距离保证了地表15度左右的平均温度,太近或太远都不行。

而大气层的形成,可以给学生介绍月球上没有足量大气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太小,其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经过这一对比,可以引出地球质量与体积适中,从而使大量气体在地球上空聚集,并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形成今天的大气层。关于水,必须特别强调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

第5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