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5 09:05:36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听清录音中的小朋友出生时是怎么样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故事。

3.学着说一说自己出生的故事。

重点和难点:

1.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1、了解自己出生的故事

3.学着说一说自己出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2。出生的故事。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投影,第一次听录音。

要求听清录音中的小朋友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

(1)学生交流

(2)师板书:时间、地点、身高、体重、生活的地方

(3)齐读板书。

2.第二次听录音。

要求听清小朋友在出身时是怎样的?

(1)学生自由准备

(2)小组讨论

(3)指名说

(4)学生练说

(5)学生操练

(6)学生评议

3.学着录音里的小朋友,介绍自己:

要求:说清出生的时间、性别、出生时的身长、体重。说说自己特别的地方。

(1)学生自由准备

(2)同桌练习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4.小结。

三.总结全课,激发情感。

附板书:出生的时间

出生的身长

听说活动2出生的故事出生的体重

出生的特别地方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unia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蚕卵,蚕床,蚕山,吐丝,茧子,盖新房,蛾,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桑叶,从此,瘦

钻出,换上,卵,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

”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札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吐丝,蚕姑娘,吃桑叶

换上,从此,暖洋洋,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札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

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白¨向宙*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换()()()

丝()()()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红通通,黑白,绿亮

札记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阅读短文,体会到蜜蜂酿蜜是一种卓越的创造,从中受到启发。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练习写值得敬佩的一个人,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读读背背中谚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为“读读背背”所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阅读格言可以使我们丰富知识,明白道理;.写作时恰当的使用格言,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格言,好吗?

自由读读,指名读,配乐读,背诵。看谁背的好。

二、完成阅读

1、自读短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蜜蜂酿蜜时一种卓越的创造?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多提问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读来寻找答案。

2、集体交流。蜜蜂酿蜜是卓越创造的原因有:广泛的吸收,来源丰富,提炼,即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加工,即吧自己搜集来的东西重新酿造。

3、你认为短文重哪个句子含义深刻,你应该怎么理解?

三、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把读《蜜蜂的赞美》后受到的启发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看录像,启发思路

1、启发谈话。张亚昆是我们班的长跑运动员,平日里她刻苦训练,发誓要在明年的春季运动会上夺取冠军,假设明天就开始了,今天晚上他做梦了,请大家看录像。

2、请你来说说他做的梦?

3、交流。评议。要求讲清楚,讲明白,讲具体。

二、我们都做过梦吗?下面就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梦吧

要求说的清楚具体。讲明白。说自己的梦要说实话,讲出自己的感受。

三、畅谈理想

1、假设你们穿越时空,来到了20年以后,那么你现在什么样呢?

2、畅谈自己的未来。

3、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应该怎么作呢?

四、把自己的爱好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引导学生复习《挑山工》

二、引导学生复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三、做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ke sou guang liu liu jie zou

ping heng song du ju su

dan wu zhui dao ai ma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曲( ) 折( ) 转( )

( ) ( ) ( )

正( ) 传( ) 挑( )

( ) ( ) ( )

3、给句子换个说法:

⑴ 因为挑扇工不能直上直下,所以他们走的路要比游人多一倍。

⑵ 因为多年当挑山工,所以他们的个子大多又矮又粗。

4、读句子回答问题

⑴ 我心悦诚服的点点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意味深长的哲理。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指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多幅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图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整体观察,初知事件

1.描述事件开头。

2.出示一至五幅图,引导观察。

3.说说图意。

三、细致观察,述说感动

1.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2.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

四、练笔、评议

1.学生练写片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 修改自己练写的片断。

2. 注意观察生活,及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

板书设计:

打动心灵的画面

看到……

想到……

第二课时

(书面习作并评点、修改,略)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 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得段落。

3 解作者对时间流逝得伤感以及珍惜时间得感受,唤起学生得生活体验,体会时间得稍纵即逝。

4 感受语文得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 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很美,很有意境。同学们想听吗?(讲述故事《虚度得日子》)同学们,你倾听出什么?谁能告诉我?

(浪费时间,不再回来)

你说得真好。是啊,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刘庆不会也不能让时间倒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伟大得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家朱自清写得一篇关于时间得优美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你来告诉我,读几遍课文?你呢?

很好,下面有请三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完,谁能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说得真好,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3、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谁能说一下?

4、小结:

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得出自己得体会。收获真不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同学们,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得发现。

二、精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

1、 选择自己喜欢得读书方式(如轮读,小组读,默读等)来读课文。

师范读(配乐朗诵)

2、划分层次,再读课文

我们得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走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罢:

现在又到哪里呢?

3、生再读课文(配乐)

非常好,能体会散文得意境,诗一样得语言。

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A、句子

B、词

C、段落

读第三段,你觉得哪些句子能体现匆匆呢?(交流讨论)

洗手得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得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又从凝然得双眼前过去

4、小结:

同学们做得真好,能做到边积累边运用,全体训练,从而感悟时间得匆匆。作者又发出怎样得感慨和叹息呢?(徘徊、叹息)是啊,不能只是徘徊和叹息,他决定不能白走这一遭。我们呢?我们能吗?

对,不能。

三、拓展延伸,情感倾诉

1、同学们,有一篇文章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推荐给大家!

(补充《时间布》)

2、老师寄语:

时间得宝贵就在于它得一去不复返,请珍惜生命中得每一段时光吧!

3、同学们,课下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得名言警句,上课时我们再交流。谢谢大家。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指明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同座位交流:你是怎么读的?

(3)小组合作,看读的对不对,并大体了解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第二部分。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2)所说“称”和“兴”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3)反馈:师生共同修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第三部分。

(1)默读句子。

(2)指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自由朗读。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说一说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读一读“我的发现”。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写。

5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6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想想你学会了哪个成语?

(3)指名读,领读。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意思,师给予适时讲解。

(4)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竹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2)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词语,提出不懂的词。分组合作学习。释疑,讨论诗意。

(3)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折”的写法。指导:折有“横折”和“竖折”。

2师书写横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横折。3师书写竖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竖折。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揭示话题:介绍我的小制作。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介绍自己的作品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设想等等。要说具体,有条理。

2练习。

(1)小制作展示: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师巡回指导。

(2)产品推销会: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说,本组可以纠正、补充。

3反馈:师总结全班练说情况,共同评选“最佳制作奖”和“最佳介绍奖”。

第8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了解夏天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教学难点:生字的书写。

三、教学特色:

本课共有14个生字,识字量较大。但这些生字当中,有11个为动物名词专用字,在其他场合较少出现。因此本课的生字识记较适合用“整体识记法”。不必分析字形或记忆方法。

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童年伙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法”让学生以小伙伴的身分进入意境,充分感受“玩中学”的乐趣。在“找朋友”、“小诗人擂台”等游戏的过程中,既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自编儿歌),学得兴趣盎然。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

2、找朋友游戏。

3、观察、模仿、实验法。

4、榜样示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字音。

2、熟读儿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3、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当中哪个季节最炎热吗?(夏天)

2、我们刚刚走过夏天,谁能说说在有夏天里你看见过哪些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4》也向我们介绍了好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有文中所提及的各种动物图片及名字的画面)

二、双向互动,趣味识字: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请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大声地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开火车读小动物的名字,要求读准字音。)

2、小动物们听到小朋友热情的叫声,都跑出来了。(在黑板上贴出动物图片)同学们,现在你还认识它们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真正认识了这些动物朋友。老师请出一个小动物(即拿起一张动物图片),请你们马上找到写有这个小动物名字的卡片,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好。(再认生字)

3、(板书所有小动物的名字)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名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旁,大多是形声字)

三、初学儿歌,质疑问难:

1、(动画展示小动物们的活动)夏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还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小朋友把小动物们的活动编成了一首儿歌,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读一读。(自由读儿歌)

3、读了这首儿歌,你觉得还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学生质疑,其他学生互相解答或教师引导)

4、学习生字“”。

四、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首儿歌?请用你觉得最好的方法把儿歌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应该怎样读?(学生再读儿歌)

2、我们来一个儿歌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棒。(朗读交流,相互促进)

3、评选小擂主。

五、书写指导。

1、XXX等同学们朗读擂台中获胜了,哪些小朋友能在写字擂台中获胜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出示生字:蚂蚁)

2、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析书写要领)]

3、有小老师上来给同学们作示范吗?(请一名较好的学生上台示范)

4、评字,以肯定优点为主,适当地指出不足。

5、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动物一直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6种小动物,但自然中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你也能编成一首儿歌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回家试试看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生字,巩固生字。

2、精读儿歌,背诵儿歌。

3、试着仿编儿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一、复习生字。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小动物和它们的名字,小动物们想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课件展示一些小房子,小房子上写拼音。另外一些卡片上写着动物的名字,打乱顺序,请学生将字与音对应起来)

二、表演读儿歌:

1、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请把它戴起来吧。(学生戴上自己喜爱的头饰)

2、每种动物请一个上台表演读,边读边自由发挥做动作。

3、自由组合小组读。

三、生字书写:

1、激趣:小动物们,你们会写字吗?老师只知道小学生会写字,但不知道小动物们的字写得怎么样?愿意露一手给我看看吗?

2、指导:

四、拓展。

1、上节课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学着编一纺其他动物的儿歌,你们编得怎么样?(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编的儿歌,不论质量如何都给予肯定)

2、选择一两首较有创意的集体帮助修改。

五、附学生编写的部分儿歌供参考:

动物世界小动物 小动物

金鱼水里游得欢, 牛儿田里耕地忙,天上鸟儿飞得欢,

白兔野外捉迷藏。 老虎山间做大王。蜜蜂花间采蜜忙。

小鸟树杈造新房, 懒猪圈中打呼噜,树上猴子荡秋千,

海狮水里表演忙。 小狗身上抓痒痒。鱼儿水里捉迷藏。

猴子树上荡秋千, 雄鹰半空寻猎物,

孔雀开屏真漂亮。 燕子忙着造新房。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