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30 14:53:1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复习什么叫字根;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和字根“主”组合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怎样写和“主”组合的字

2、激发兴趣和字根“主”组合的字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一)复习什么叫字根

指名回答什么叫字根。

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吗?

(二)“主”是一个组字能力很强的字。

哪些字是由“主”组成的?让学生举例。

(三)和“主”组合的字举例。

出示“注”、“驻”、“住”、“蛀”等字。

(四)“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的“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1、出示“主”和“注”字

2、学生观察分析“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

A、独体字“主”的结构特点是左右对称。

“主”字形体上的另一特点是上窄下宽,重心很稳。

B、“主”做字的部件多在字右,所以形体变窄。

(五)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这两个字中字根“主”是如何变化的?应注意什么?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2篇:语文教案

课前准备

圆纸片、剪刀、胶水、尺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用纸剪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半圆、大半圆、小半圆的纸片:大家看,这是什么?

2、媒体出示图形:这些大小不一的圆纸片可神奇了,你们看,这个小朋友拼成了哪些有趣的图形?(小兔、小熊猫、小猪)

3、你会用它们拼图吗?一起大声说。揭题:我会拼图

二、引导观察,梳理条理。

课件演示:听听小男孩介绍小白兔是怎么拼成的?

(可以按拼图的先后顺序介绍,也可以按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介绍)

三、发挥想像,练习拼图。

1、除了小男孩拼出的这几个小动物外,大家开动脑筋想想,用圆纸片还能拼什么?

(我能拼……我会拼……)(可以是动物、植物、玩具、建筑、食物、日用品,表扬能想出不同图形的学生。)

2、使出圆纸片,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图形拼出来,在拼图的`时候,学习小男孩一边拼,一边说说是怎么拼成的。

3、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老师巡视指导。

四、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成的,大家互相评一评,不理解的可以问一问。

2、组推荐一幅最好的作品,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听听他们的介绍。(我们拼的是……我们先……再……然后……最后……)

3、评一评拼得好和说得好的同学。(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用圆纸片拼成了各种各样可爱、美丽的图形,还学会了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大家拼得好,说得好,回家后你就自己拼的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好吗?

板书设计:

我会拼图

我拼的是……

我先……再……然后……最后……

第3篇:语文教案

一、课文分析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为课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语言上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

2、 观察细致,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景物,用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绘出了一幅幅春景图。

3、诗情画意相融合,作者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二、同多媒体技术的契合

《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可以运用音频欣赏课文朗读。

观察是写景的基础,可以运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析作家准确生动的描写。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直观 性、生动性,应该可以更高效率的组织好一堂课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抓住课文特点 ,切合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说明:

1、以读为主线 贯穿于教学过程,并注重读的方式的多样性

2、切合 所写景物的不同,注意分析方式的灵活性 。

春草图采用先朗读课文,再分析的传统方法;春花图采用学生先根据设定的'情景口头作文(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要丰富些)再同课文相比较,从而领会课 文词句的内涵;春风图从不同角度写景,结构严谨,因而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春雨图所写不是一时一地 之景 ,可以进行想象训练。

3、读写结合。及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技巧来进行 作文片段练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4篇:语文教案

15、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

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2、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4、认识生字生词,按课标要求会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6、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7、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8、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积累词句,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5、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6、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四、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

2、精读课文4—5课时

3、略读课文2—4课时

4、口语交际1课时

5、习作2课时

6、“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写写、背背”1—2课时

第7篇: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