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1 08:48:11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仄歪zè趴pā 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第二天……低着头。

师: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

生:果然。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

师:和我们想的一样就叫果然。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回到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来说一说吧。

电脑出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歌唱,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师:是呀,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惭愧、后悔之情,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自私,把那只深红色的灰雀捉回家。因此,他决定要把那只灰雀怎么样?

生:送回去。

师:正象大家说的那样,男孩真的把灰雀送回了树林,此时,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

师:灰雀真的会回答他吗?

生:不会。

师:那列宁为什么还要问那只灰雀,而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生:因为他认为男孩是诚实的。

师:“没……我没看见。”很显然男孩最初是撒谎了,那为什么大家和列宁还是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呢?

生:因为男孩知错就改,所以我们都认为他是诚实的。

师:哎呀,你还用到了“因为……所以”的句式,真好。

师:小男孩虽然开始犯了错误,但他后来在列宁的影响下改正了错误,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小男孩仍然是诚实的。

师:围绕着灰雀在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列宁是爱灰雀的,那小男孩呢?

生:小男孩也爱灰雀。

师:他们同时爱灰雀,那老师问你们,他们的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列宁给他吃的,给他自由;而男孩是捉回家自己玩,限制了它的自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生:列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师:板书“爱”,列宁爱它,是给它吃的,当发现灰雀不见时,他的内心是着急的,是担心的,而男孩爱灰雀,却把它捉回家,这里边我们看到了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还看到了谁对谁的爱呢?

生: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是呀,列宁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了错误,这种默默的教育,也是对男孩的爱呀,一个简单的事理,却写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爱。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浓浓的爱。

三、课外延伸:

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设计:

5麻雀

(惹人喜爱)

不见捉走

担心爱放回

列宁男孩(知错就改、诚实)

(循循善诱)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读书方法。

2、积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3、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规定学生发言的内容:如果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不仅能帮助你读懂文章,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从本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体会这种读书方法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的关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标语。

2、在小组里交流哪些标语你读懂了。

3、指名说说标语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拨引导。

4、这些标语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凝练、通俗、琅琅上口。)

5、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好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

6、读读背背好的标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一读。

2、概括故事内容,同位互说,全班交流。

3、齐读最后一段,你认为晋文公这样论功行赏有道理吗?

4、“竭泽而渔”现在多用来比喻什么?

5、这个成语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将竭泽而渔的故事讲给父母或者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标语和成语故事,与同学交流。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3. 学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教学准备:一个布娃娃、课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布娃娃可爱吗?

师:对,你们也像这个布娃娃一样的可爱,在父母的眼里你们是乖巧可爱的娃娃,在老师的眼里,你们也是聪明活泼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生:可爱的娃娃

2.齐读题目:可爱的娃娃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新课

1.全班初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析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娃娃很可爱?

多可爱的娃娃!参观的人人连连称赞,瞧,他的衣服多么漂亮!他的微笑多么美丽!(女同学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连连称赞什么意思?

一个接一个,不停的赞美

3..仿写

①先讲解主语必须是同一个人。

② 老师举例子

③学生口头练习

多么 ! 多么 !

4.分析第三自然段

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闭馆的铃声响了。看看周围没人,她拿起娃娃,装到书包里,赶在人群后面,来到大街上。

5.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 听了男同学读,你从哪里知道珍珍会不开心?

为什么珍珍不敢回家?

为什么珍珍会心惊肉跳?

为什么珍珍拿到了可爱的娃娃,反而不快乐?(板书:偷布娃娃)

最后,珍珍为什么又大哭起来了,她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板书:不快乐)

② 带着珍珍悔恨,羞愧的心情美美地读第四自然段(请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③ 小结:对,她用不诚实的手段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快乐的心情

6.分析第五自然段

师:珍珍承认错误后,快乐吗?(板书:快乐)

小结:原来,勇于承认错误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而唯有诚实,生活才会快乐。

三、 可爱的娃娃的含义

1. 师: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用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2. 含义

师:正应为珍珍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所以她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师:这里可爱的娃娃除了指珍珍外,还指什么?布娃娃

四、 全文总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会给我们带来快乐、高兴,愿我们都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五、 拓展(语文天地)

1. 踢球时,我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没人看见,

2.有一道难题我不会做,小刚让我抄他的。

板书:

快乐

可爱的娃娃 偷布娃娃(不快乐 )

承认错误( 快乐)

第5篇: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

附: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特点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吴太太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大学生

杨长雄

“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碎……动花瓶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语言激愤)

“这个年头,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表面抱怨,实则讥讽)

“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赞赏别人。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2)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标出自然段。

一、导入课文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字,看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哪里学过? “称” 《曹冲称象》“赞”《识字7》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大家果然有好记性,难怪大家学起东西来这么轻松!

2、教师把着两个字贴到黑板上,大家齐读课题。

同学们知道称赞是什么意思吗?哪位同学说一说,找一找同义词。(表扬、赞美、夸奖)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找的也很恰当。老师这里有几句称赞语,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出示:★你真棒!

★你真能干!

★你读得流利极了!

★你的声音太好听了!

★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

小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屏幕上的话儿,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叹号;都是夸奖、表扬别人的话)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称赞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他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

下面我请5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些称赞别人的话儿。学生依次读句子,读得好你读得真好的,声音真响亮的,大家给他掌声鼓励一下好吗?

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 课文中谁称赞谁?我们课文的两位小主人公又是谁呢?

2、 板书:小刺猬 小獾 (“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都是反犬旁。猬”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是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个什么要求呢?

3、大家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全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我找五个同学来读,每个同学读两段,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五位同学连读,其他同学仔细听,或跟着默读,然后做出评价,夸一夸,提一提建议。

4、通过上面的读,我发现我们还要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刺 猬 獾 板 凳 糙 但 傍 椅 泄

5、小组内自主识字,游戏“你指我读”。看看你们小组成员是否都认识这些生字。

6、把生字组成词来读一读: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瞧为什么是目字旁?)

7、小组分段再读课文,相互看一看是否有了进步。

(1)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用 横线画出 刺猬 的话 用 波浪线画出 小獾的话

8、教师范读课文。

三、体会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獾做的板凳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板凳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粗糙说明板凳做的?我觉得小刺猬不该称赞小獾?你同意吗?有什么原因要称赞小獾呢?“他做得很认真”

2、那小刺猬是如何称赞小獾的呢?同学们能带着感情读一读吗?看谁读得好。加上动作 来称赞。

课件出示:一个比一个好

说其他的东西 可以怎么说?

一颗比一颗 一粒比一粒

3、这样一句暖人心的称赞的话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第四自然段——小獾高兴极了。看一下课本85页第一二幅图看看有什么不同?小板凳变成了小椅子。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面的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师生分角色读6、7自然段。

4、小獾怎么会做出椅子来得呢?

小刺猬的称赞 让他有了勇气和自信。泄气是什么样子?都泄气了还想做板凳吗?

瞧 我已经会做椅子 是什么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

5、小獾不仅学会了作小椅子,还学会了称赞别人,他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苹果的呢?

找同位分角色读一读8、9、10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总结:称赞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您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时别人一句鼓励的话、赞扬的话,能让您一天都有好心情。不过,大多数国人生性含蓄,很少表达自己的赞赏,有时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和谐,所以大人们也能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接受别人的称赞是一种幸福和快乐,适时地称赞别人,也同样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收获称赞的快乐,称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与技能

1、了解松鼠的习性。

2、学习课文由总到分,条理清晰地介绍小动物,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训练学生掌握根据事物的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松鼠的一些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2、形象生动的说明。

3、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层次,学习课文能扣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先画出松鼠的尾巴让学生猜,老师想画什么动物,当学生猜出老师想画的是松鼠时,追问学生是凭借什么猜出的,学生说出是凭借尾巴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表扬学生平时观察动物能抓住动物的体貌特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松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动物。找出文章中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总括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2~5)具体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

第2段,松鼠的漂亮。

第3段,松鼠的驯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第三部分:(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的用途。

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2、讨论:第一段中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安排是根据第一段“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词序写的,先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再说明其习性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3.研读相应段落,探究特点从几方面说明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

围、时间、主要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以及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

窝口的特点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文非常清晰地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方面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表现出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希望同学们课下再认真看看,学习课文的结构思路。

五、作业

写一篇:我喜欢(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松鼠

总: 松鼠的特点(1)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2) 讨

分 驯良:范围、时间、主要食物和寻食的习惯(3) 人

乖巧:动作、筑窝(4~5) 喜

有用的小动物(6) 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准确

第8篇:语文教案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谨记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把桌上的杨桃画下来,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说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的呢?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3至18自然段思考:

(1)这部分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3)把实物摆到桌上,让从不同座位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特别是前排靠边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

(4)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体会“我”画画实事求是。“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①、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②、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然而,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

2、研读第3至18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2)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

①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A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B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②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A、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B、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C、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D、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E、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3、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齐读最后一节。理解“教诲”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5、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第9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谚语,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谚语吗?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条谚语。

二、认读生字

1、自读谚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

3、指名读谚语。

4、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举例说说谚语蕴涵的道理,说说谚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指名读谚语。

二、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找找相同之处。

2、写字知道:重点指导“挑、折、根、满”。

3、“看看写写”:读拼音,写谚语。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