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节三年级的作文
除夕的晚上,我匆匆地吃完年夜饭,就拿着十几只花炮、一大把“狗尾巴”与一包鞭炮来到大门口,但天空早已是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我先燃放完手中的“狗尾巴”,然后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准备放花炮。我的花炮也非常美,但最好看的要数魔术弹。你看,我点燃魔术弹的引线后,冒出的火花五颜六色,有红色、黄色、绿色……一颗颗飞上天空,仿佛一颗颗小星星在天空中眨眼睛。
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出来放烟花了,他们的烟花同样是绚丽多彩,不一会儿,整个天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马 上就要12点了!快把鞭炮准备好!”爸爸大声地说。我点燃了鞭炮,接着赶忙捂住耳朵,但仍然无济于事。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千家万户的烟花交错升起,整个城市沸腾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第2篇:春节三年级的作文
春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可以拜年,吃团圆饭、守岁、还可以放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放鞭炮。
春节一到,那是除夕的晚上,我连忙拿起老爸妈妈给我买的鞭炮,下楼去和大庆区小伙伴一起放鞭炮,炮的形状有很多样子,有的像长龙、有的像火箭,还有的像飞碟。
春节特别热闹,外边有许多人都在放鞭炮,我们问他们可不可以参加,他们说可以。然后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放鞭炮了,我们的鞭炮快用完了,就跟他们一起去买鞭炮,买完了鞭炮,我们又去放,放累了以后,我们就坐在一个凳子上看烟花,烟花是五颜六色的,看完了后,我们就回家了。
春节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第3篇:春节三年级的作文
正月初五,爸爸开车带我们来到了天津。
在天津住了两晚,我们去了古文化街、大悲院、意式风情街,看了天津之眼、瓷房子、少帅张学良的故居。在天津之眼的桥下我们遇到一个带着狗头穿着清朝服饰的怪人直冲着我们走来。他向妈妈示意想要和我一起拍照,于是妈妈拿起手机给我们照了一张照片。可是照完后他却撩起衣服,漏出一个胸牌来,上面写着“聋哑人拍照贰拾元”。妈妈瞬间觉得有种被骗的感觉,可是妈妈转念一想,选择相信他们,就给了钱。妈妈告诉我不管以什么方式去挣钱都应该光明正大的,而不是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换取利益。
可惜的是游客太多,我们没能坐上“天津之眼”俯瞰整个天津。
不过我们却尝遍了天津的各色小吃,尤其是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还有熟梨膏,煎饼果子。我还自己吹了一个糖人,看着那个爷爷吹起来很简单,而且吹什么像什么。当我自己吹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很讲究力度的,吹气力度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虽然我没有爷爷吹得好,但是爷爷夸我第一次吹已经算是不错了。
在天津的两天让我对天津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机会我还会去的。
第4篇:春节三年级的作文
“白垤里,我来啦!我来拜年啦!”在爸爸开着的车里,我又叫又唱,期盼着去农村姑奶奶家。终于快到了,望着窗外的别墅群和来来往往的车辆,我不禁诗兴大发:“两岸别墅相对出,众车一起来拜年!”一下车,我便飞奔到小河边,河水依旧清澈见底,后方高耸的山峦苍翠欲滴,宽阔的柏油马路的尽头,是一片别有风味的别墅,别墅群里还有一个游乐园——观鱼池,儿童脚划船、小型滑滑梯等供小朋友免费游玩。
夕阳西下,意犹未尽的我回到了姑奶奶家,一大家的人开始了刺激的微信抢红包。抢着抢着,就到了开饭时间。“哇哦,太丰盛了!”饭桌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让我垂涎三尺。饭桌上,大人们有说有笑,谈到了他们小时候的春节,从前的白垤里以及爷爷和爸爸去白垤里拜年的经历,我不禁张大了嘴巴——原来不一样啊!
爷爷小时候的春节,过得不轻松但依然快乐。新年的早晨,必须先喝一碗杂粮羹,再吃一个粽子,寓意“先耕后种”,企盼来年的大丰收。年初二,爷爷去拜年。那时候,白垤里的小河还只是一条较宽的溪涧,冬天的溪水冰冷刺骨。遇到雨水充沛,溪水上涨的`时候,大人们只能背着孩子,卷起裤脚,光着脚丫,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到对岸,放下孩子后再赤脚返回挑起装着白糖和大饼的扁担去拜年。到了亲戚家,吃上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鸡蛋青菜面,是爷爷最幸福的时候。据说,胜过爷爷现在吃的山珍海味呢!
爸爸小时候的春节“年”味十足,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鱼和肉,而且他们可以放鞭炮!可爸爸总是别扭地不愿意去白垤里拜年,原来他有段“痛苦”的回忆。那时候的溪涧上已经修建了一座窄窄的桥,只有一人宽。有一次拜年,爷爷骑自行车带着爸爸,千叮咛万嘱咐别乱动,可调皮的爸爸微微地挪动了一下屁股,“扑通”一声掉到了溪涧里……
大人们谈笑风生中说起的过往“趣”事,让我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发现——春节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不一样了;但团聚、欢乐这个主旋律一直唱着,唱着……
第5篇:春节三年级的作文
春节传说之三: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风惯。
守岁风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