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5 18:46:48

第1篇: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评阅者按】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语界,应重温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决不“以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今年再郑重申明一次!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我省语文教师队伍具有这种耐心和爱心,一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锦上添花!

1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2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 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

改观。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第2篇:高考作文

火车在夜幕中缓缓停了下来,远方的灯火在细雨中朦朦胧胧地闪烁。

车厢里传出广播,闪电击中了前方的信号灯,目前正在紧急抢修。

我把头探出窗外,极目遥望铁道线的尽头,湿湿的雨点打在脸颊上,加深了正从心底冒出的焦躁情绪,指针一罔圈地做着圆周运动,听着表盘中促密却有节奏的滴嗒声,不禁

开始想,时间对人究竟是什么,而青春与时间又写下了什么。

有人说青春是一个过程,而时间又是青春的载体,他亦是艺术家,他的双手为青春塑型,而他笔中所流淌的颜色,也正是为青春上的颜色。

我又将手探出窗外,雨明显大了,刚刚如柔丝的雨现在又变得紧张激烈。

正如有些人,他们用时间奏一曲激烈奔放的摇滚青春,每一个音都紧踩着鼓点的律动去拼,去追求,用时间、用生命诠释他可以做到。钱学森用5年的时间去拼,只为归国,为中国奉献他的时间;刘翔从年少便开始触动红色的跑道,只为自己的时间所赐予的梦想。

这时间诠释的是梦想,是不服输的拼。

我挪了挪身子,向后紧紧靠着列车座椅,把头朝向车窗外,看到铁道尽头那座隐藏在灯雨交织的暗影里的城市的美丽轮廓,寂静,随性。

时间亦可用来享受,欣赏;青春亦可用来挥霍随心而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唱自己喜欢的歌,写自己喜欢的诗。如徐志摩那样,轻轻地走,轻轻地来。不苛刻完美,学会接

受不完美的事实,用坦然去追求。就像钻进一个漂流瓶,只要不靠岸,外面的风吹雨打都影响不到,钻进喜欢的世界,去感受,去倾听,哪里有喜欢的心脏律动之音,其实,那是

你的心跳,你的心在告诉你,你究竟在想要什么。

时间无影无形,塑造是关键,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成功不可复制,因为时间给予的结果有不同的方式。在梦想的单行道上一去不返随心而走,亦或是在人间的规则里拚打

直至获得想要的成功。罢了罢了,每个人的个性不可复制,时间与过程也不可复制吧!自己做自己时间的导演吧!

不知过了多久,我又听到了铁轨与车轮摩擦而起的声音,伴随着沉闷的汽笛声向前奔跑。下一站,时间描绘的——青春。

第3篇:高考作文

可能在一点一滴间,你会觉得梦想很遥远;可能在一朝一夕间,你会认为青春很短暂。在年轻的花季里如此感叹,还不如积极向上,勇闯天地。

行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确实会有迷茫。

在生活中,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对于现在的生活无所情趣,认为生活就是这样的过,毫无一点生机和意义,严重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我以前初中的好朋友和我打电话的时候总会跟我说起她对生活的厌倦。上次,她又说起:“现在我还好的啊,也不求什么,就想在这待着,也没有什么大事可干,就这样过几年就好了,反正现在我干什么都没味道,都不好玩,”其实我很理解她这样的心情,曾经我也同样这样想过,想过现在的生活那么的乏味,有什么呢?在学校我也有事可干,而且学习我也有信心,也一直都一直在努力,一切都还好,我也不会去想那么多的烦心事,所以,我就跟她说;“你千万不能这么想,现在我们正值青春花季,不能这样沮丧、颓废,有什么事多想开一点,凡事往好处想,对自己要有信心,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跟我说,我可以为你分担一些,而且,你也要自己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就会心情愉悦,积极开朗,”青春,虽然我们踏上这条路可能会不知所措,会有迷茫,可能找不到方向,但是只要我们有所追求,有目标的奋斗,那我们的青春将会精彩!

第4篇:高考作文

还记得五年级开学第三个星期一吗?

那一天,我就没戴红领巾。

一进校门,只听:“站住,红领巾呢?”“没戴。”“哪一班的?”“五年级三班。”真惨,被记名了。

一进班级,只见副班长走过来,说:“你今天怎么没戴红领巾,扣一分。”噢,不!这些分数到期末要评“三好学生”的呀!再说,我现在只有四分,减去一分就变成了三分了。

晨会上,校长宣布上一周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五三班、六三班。“Yeah!”我们五三班欢呼起来。“陈佳鑫,你去领流动红旗吧!” 我转过身,“噢!你没戴红领巾,算了吧!”老师叫谁去领流动红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很清楚,老师不像以前那么信任我了。

转眼间,一个纳闷的上午过去了。我叮嘱自己下午要戴红领巾。

到了下午,糟糕,看我这记性,不到三小时,就忘记了,又没戴红领巾。我当时十分后悔,后悔忘记戴红领巾。

这就是没戴红领巾的下场——惨!

第5篇:高考作文

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作文存在着许多特殊性,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紧张的环境下写出一篇能让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不仅需要好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下面笔者跟同学分享以下七个策略。

一、结构模式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因此,一篇应试的议论文最好只包括三大部分,五到八段文字:第一部分,简要提引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出自己的感悟,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明明白白,旗帜鲜明;第二部分,分三至五段,前两段(或三段)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各取一个例子,紧扣观点进行正面论证;后一段(或两段)可从反面选取事例与前文进行对比论证;第三部分,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给人以完整感。这样结构文章既简明又严谨且不呆板,还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