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12-18 08:12:26

第1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第2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 ,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写出来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视频揭题,初识”野“

1.欣赏风光,畅谈感受

(播放索溪峪风光视频)

2.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二、略读课文,寻找野

1、检查朗读 ,纠正错误。

2、自读自悟,提炼骨架,感悟写法。

勾画2---5自然段的开头,连起来思考一下你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

3、学生勾画,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4、指导交流,随机板书:山野、水野、动物野 、游人野。明确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精读课文,品味“野”

1.自由选择、动笔勾画。

四个相对独立的景点: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自由选择,把使自己感动、难忘的镜头用笔勾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动笔勾画)

2.自读自悟、交流汇报,随机学习。

(1)品悟“动物”野,明确如何选材。

喜欢动物野的学生朗读汇报留下印象深的镜头。比较分析句子(那只调皮的家伙。那个调皮的小家伙),明确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作者选择猴子撒尿这一镜头,明确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中心去选材。

(2)细品山野体会文字美

a、课件出示山的图片,配乐旁白,感受美。

b、自读思考、梳理文脉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山野”并用笔标出概括这些特点的词语。

②学生反馈交流,理清层次

③自读思考,品“野“赏文。

自由选择,随机出示描写三种美的文字,采用多种形式感悟。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惊险的美:(师生朗读比拼,感悟惊险)

磅礴的美:(勾画词语,畅谈体会)男生齐读,感悟磅礴。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展开想象,感受形状之美)找不同风格的同学读,深化印象。

(3)水“野“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2.欣赏风光,加深印象。

(出示索溪水图片)教师讲解:索溪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沥叮咚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时有湍流、小瀑、深潭、浅滩,偶有天然的树桥、石桥相伴。当代女诗人苏叶在信步漫游索溪之后,深情地留下诗句:“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视频播放(索溪水的风光)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游人“野”

教师引读略学:多美的风景呀。大自然的神奇与灵光感染了每一位游客,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假如你真的步入了索溪峪中,欣赏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一定也会像城里的姑娘一样(学生接读)也会像年过花甲的老人,学生接读)如果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你们一定会像这队有人一样(手提……)满山的(……)满溪的(……)人们(……)于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千言万语凝聚成一个字“野”

四、明确“野”的含义,整体感悟

学生汇报对“野”的认识。知道这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财富。

五、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今天,我们来到索溪峪,在领略了奇山秀水后,心中肯定有感而发,课下,请同学们拿起笔,抒发你们的胸臆吧,我期待着你们的佳作。下课。

第3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课题:人教版新版第十一册第12课《鸟的天堂》教学要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学习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泛读课文、分段、讲读第一段。

一、 释题,导入新课。

1. 谈话引入。 学期初,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了《长城》和《桂林山水》两篇课文,长城和桂林美吗?其实,在广东也有一个很美的地方,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去过以后,还写出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游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

2. 板题(“鸟的天堂”),读题。

3. 释题:

① 你能告诉我题目里哪个是中心词吗?(天堂)

② 天堂是什么意思?(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③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小鸟的乐园)

过渡:课文写到的这个“鸟的天堂”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广东新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巴爷爷眼里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先来学习字词。

二、字词教学。

① 出示生字、课后词。

② 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③ 指出容易写错的几个字。

“茂”不要写成“ ”(加多一点)

“隙”不要写成“ ”(第三笔是“丨”不是“亅”)

“暇”不要写成“ ”(“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④ 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我们从小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南方。)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 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两次)

2. 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鸟多的句子,画下来。

3. 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4. 课文开头讲什么?结尾呢?

5. 请按“上路――第一次――第二次――离开”的顺序将课文分四段,并说出每段段意。

6. 分组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 指名读。

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色如何?心情

怎样?

2. 回答思考问题。

3. 默读课文,作者在乘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找出相应词句划下来。

4. 作者的所见、所闻(听)给你什么感觉?

5. 练读句子。(男、女分练)

6. 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7. 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五、布置作业。

1. 抄生字、词,组词。

2. 预习3、4段。

① 朗读3、4段。

② 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作者的所见所闻有何不同?(可在

书上圈点。)

③ 思考课后题2. ⑴ ⑵。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第三段。教学目的:

1.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描写静态和动态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录音机、幻灯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三段,随巴金爷爷泛舟出

游,一起到……(齐读课题)。

二、 讲读第二段,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作者以前来过吗?这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留给他最深印象的是

什么?(板书“大榕树”)

2. 请同学们边听(第二段的)课文录音,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学生回答问题。

①(示幻灯片)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

写? (板:远、近) ②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

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4. 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大、美”)

5. 请四人小组讨论,划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 告诉大家你的结果。

7. 自由读自己所划的句子。

8. 大榕树真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文章里写得特别好的句子。

第4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猜读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过渡:是的,仙境般迷人的张家界有着举世罕见的自然风光,实在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张家界市的另一个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1)野是什么意思?2)野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是“着重”的意思,此时应马上指导学生个别、齐读课题。)3)索溪峪野在什么地方?即课文围绕“野”写了哪些内容?

4、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一读课文,读通读顺,扫清理解的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上述的几个问题。

2、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是否发现课文特别多生字词?它们是我们阅读的障碍,我们齐心合力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赋予”“淑女”“撅屁股”“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3、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

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索溪峪的“野”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能读得更好,对索溪峪的野会领略得更好。

2、随机抽三个同学合作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检查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

3、同学们读得太好了。相信理解得也不错。先看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出示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加以形容,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词语理解得不错。看看刚才那几个问题都找到答案了没有。

5、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重点探究,读懂索溪峪的“野”

1、刚才,我们已几次进入索溪峪,也谈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已把它写在了黑板上,很不错。但是,同学们,如果别人问你对索溪峪的印象如何,你的谈话仅此而已,别人怎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反复研读课文,把重要的句子读得烂熟于心,肯定能让人无懈可击了。(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与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4)将各种游人在索溪峪的表现通过表演和旁白加以展现。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研读课文。

3、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

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

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

“水”小组活动,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

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

表演组的表演要恰到好处,不要因过分的夸张让人哑然失笑。

4、学生分组练习。

二、演绎索溪峪的“野”

1、刚才,大家兴致很高,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2、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三、漫谈感受、总结升华、

1、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2、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3、学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4、总结

第5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第6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a)整体感知

●请一名同学介绍瑞恩,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快速浏览全文,简要概括瑞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都做了些什么?

b)合作探究

●文中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瑞恩这一形象的?

●并结合自身谈一谈你从瑞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c)思维拓展

●一个六岁的孩子,对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会如此执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感人的人和事?

●谈自己的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希望你的家人、朋友如何对待你的梦想。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演讲。

d)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文中的主人公瑞恩让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强盛,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奋斗,同学们让我们以瑞恩那样的人为榜样,做一名有理想、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新世纪的中学生。、有感情、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够感悟并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瑞恩的爱心、同情心、学会关心他人。

教法:

互动参与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瑞恩的井》,这是生活在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一个普通男孩身上的故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募捐mùjuān草棚péng羞怯qiè水泵bèng

登载zǎi擦cā罐guàn

三合作学习

(一)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对课文整体感受(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根据文章的内容、写法设问,质疑解难

(二)重点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学生点评。

找出描写瑞恩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瑞恩:富有爱心,具有超人的毅力,恒心。(例子略)

四探究学习

1、“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既是瑞恩决定攒钱的原因,也是瑞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精神动力,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进一步表现了瑞思的真诚,无私,没有国界的爱。

2、瑞恩的行为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真理。

五 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如何看待给瑞恩以极大支持的妈妈。

3、瑞思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又如何实现呢?

第7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教学方法与手段读、悟、说、练教学准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回忆《推敲》,引入话题。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1)学生自由读散文。(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4)指名读,齐读

3.感悟(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4)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2)引导学生读帖(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2)教师范写。(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板书学会申诉(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 的要求

2.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2)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3)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4)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1)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2)教师点评二次备考课堂练习设计金椰风第三单元练习习题课外作业设计自主练第三单元练习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参考资料

第8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池子:不同同一个

池水现象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虽然??但是??池水不同成因

第9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词语搭配练习。

金色的(阳光) 金色的(麦浪) 金色的(童年) 金色的(草地)……

师:《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二、新授

1、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说说你看过的蒲公英: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蒲公英,拿给学生看。

点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2、自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中批注:

⑴ 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① 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 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③ 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 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 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 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⑵ 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⑶ 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

老师行间巡视。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点评:老师没有过多地设计问题来牵着学生,而是让学生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⑷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读书小组:直接读第三段。一个学生读书,其它学生补充解释。着重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读到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时,请画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图画,并解释。

可以及时利用刚才出示的那两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随机出现蒲公英的课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动手实验组的同学来解释。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蒲公英来演示,也可以拿着蒲公英的实物来说明。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点评: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

讨论:发现了蒲公英的这种开花规律后,我和弟弟有什么变化吗?

学习第二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理解第二段的“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最后一段的“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同学们在课下还搜集了不少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图片,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的 图片等 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 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我和弟弟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的开花规律呢?

仔细观察。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三、作业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 新发现 最喜欢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绿 色 黄 色 绿 色

细心观察

【蒲公英的有关资料】

小小生命,处处生长,草丛中,石缝中,处处可见,那嫩黄的叶子,像小小的锯齿,白中带粉的根。整个身体紧贴在大地上,不怕风吹雨打,就像依偎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玩童一样。在这个时候,也是采集蒲公英的最佳季节,它的身上长出一朵朵小黄花,在微风中,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有的花已经开完了,又长成一朵朵毛茸茸的小白花。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颗成熟的种子离开了它亲爱的蒲公英妈妈,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重新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一个个幼稚的玩童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样。

你可别把那小小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它不仅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同学是们放学后,提上小篮子到田埂上、河滩里挖它,挖回来择土根和杂草,用水洗干净,放在开水中煮三五分钟,拌上香油,味精等各种佐料,看着那盘中绿茵茵的叶子,白生生的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引得人们垂涎三尺,这可真是天然绿色食品。

有人还把它给小鸡吃,听说小鸡吃了,利于生长而不容易生病,我也想试一试,有一次,我把它挖回来。切碎在上面撒了些面。放在鸡笼中,小鸡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好像那些不懂事的小鸡也一下子领悟出那是家乡的天然绿色食品。

每当小孩子们脖子里出来疙瘩的时候(医生把它叫做腮腺炎),同学们就把蒲公英挖出来,连根带叶捣碎了,敷在疙瘩上,过不了三两天,疙瘩就消失了,而且再不会复发,这样即可以省钱又能免除打针吃药之苦。

这就是蒲公英──一种常见的草药和食品。

第10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一.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生1:作者对母亲的爱。

2: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生3: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反馈:

预设:

生1: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怀念母亲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爱“我”

不提“跑”“跳”等

第11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⑴、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⑵、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⑴、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⑵、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第12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学写“宅‘穴”。

★学习课文,了解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宅以及住宅的样子,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认真严谨、富有情趣的特点。

★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精神和热爱自然、执着求真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写生字

1、象形字入题:(出示图:象形字“宅”)像林老师这儿有一幅画(出示图)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认出。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谁会给这个生字组个词?【板书:住宅】学写生字“宅”。

2、(出示图: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住的住宅呢?

3、我们把蟋蟀当成虫子了,可在作者的眼里,它哪里是虫子,分明是(人)啊!所以作者才把它住的洞穴称作住宅。

5、出示《昆虫记》中的一些文字标题,体会富有人情味的拟人写法。

《狼蛛的家庭生活》 《天生攀岩家》

《蜘蛛离乡记》 《螳螂的爱情》

二、默读全文,梳理课文内容

1、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你会写哪些内容呢?

2、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再读全文,在你感兴趣的内容旁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并板书:选择住宅、住宅工具、搜索住宅、住宅样子、修建住宅)

这些内容全都围绕什么来写?(住宅)“住宅”是题目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重点。

(今后我们写文章也要扣住题目中像住宅这样的关键字眼,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哪些部分作者写得很具体很详细?

(咋们说话些文章不仅要有条理有顺序,也要有详有略。)

三、角色扮演,品味关键词句

1、阅读思考

听说蟋蟀选择住宅非常有名,写在哪个自然段?好,现在请大家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蟋蟀和别的昆虫选择住宅有什么不同?②用序号标出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

找出关键词做上记号

2、文字再现

读懂了吗?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的——昆虫了,我要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

哇,昆虫甲,这儿臭气熏天,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犄角旮旯?你们会在这儿呆一辈子吗?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洞穴吗?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

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话是——弃去毫不可惜。

你看,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板书:抓住关键】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是真正读懂课文。大家在这些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了吗?

诶,蟀哥躲哪儿?你怎么不像他们图个简单随便找个地儿?(特立独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要求真高啊!)你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住宅有什么标准条件吗?(排水优良、光线温和)

3、师生对读

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

我大多~~~ 而你们常常~~~ 我的隐蔽所~~~ 而你们一定~~~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

4、小结写法

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他们一个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随遇而安。而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那就是?——慎重,这就是作比较 【板书: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是法布尔最爱用的秘密武器。

5、学习生字

今天要学的生字都在这个自然段,再读一读、记一记。这些生字中最难写的、最容易写错的是——蔽(学写“蔽”)

四、画住宅说住宅,体会语言表达特点。

1、指名读文

这么挑剔的蟋蟀,建造出来的房子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三位同学接力读第5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在脑中想象,画脑图,注意把文字化为画面。

2、图文对照

简笔板画:你们看,朝着阳光的堤岸上,这弯弯曲曲的隧道,就是蟋蟀的住宅,这样画对吗?谁发现了错误?

品读:门口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对这蟋蟀的住宅图有意见吗?

(门口应有草半掩着)为什么?(若门口没草,不安全;若门口全是草,遮住了阳光,挡住了空气,甚至可能连自己都找不着家了。)

这句话中哪个词在提醒你不能这么画?“半掩”是设计,这“半”字四两拨千斤、举足轻重呀!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品读:一条倾斜的隧道 这隧道的特点是(倾斜)倾斜, 到底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我也不知道,接下去把这句话读完。(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有时句子不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却暗示着重要的信息!谁读懂了? (若隧道向下倾斜,下大雨时,水会往洞里灌,蟋蟀会被淹死的。只有向上倾斜,水才会立刻排掉,加上阳光的照射,隧道才会立刻干的。说明蟋蟀解决排水这样大难题是相当地有水平啊!)所以读书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这些关键语句那么准确,同时让我们看到怎样的蟋蟀?

(聪明 用心 富有情趣)

3、对比读文

同学们,关于蟋蟀的住宅,我却看到很多这样的文字介绍。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土穴中、草丛间,新建的洞穴只有一个出口。

读着读着,同样的意思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的?在法布尔的笔下,那蟋蟀——就像人【板书:人】

4、读悟写法

法布尔到底怎么把蟋蟀当作人,你能不能在这段话中也找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学生通过读、划、议,可以有以下发现:① 一个叠词:弯弯曲曲——合理的设计。②准确数字:九寸深、一指宽——准确的建造。③拟人的动作: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相当讲究。④形象的比喻:一座门、平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⑤决不去碰——有意志有情感)(蟋蟀真是了不起的工程师、设计师,里里外外考虑周密细致、居安思危、步步精心。)

5、阅读延伸

这就是法布尔的语言,透过他的语言,我们发现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里这些蟋蟀还是虫吗?分明是——可爱的人,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人啊!【板书:虫——人】这就是法布尔语言的特点,这就是《昆虫记》语言的特点。

食粪虫的美餐:

一堆牛粪的周围,竟出现了如此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场面!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的探险者们,开发起金矿来也未曾表现出这般的狂热。

太阳还没有当头酷晒的时候,食粪虫已经数以百计地赶到这里。它们大大小小,横七竖八,种类齐全,体型各异,多种多样,密密麻麻地趴在同一块蛋糕上,每只虫子抱定其中的一个点紧锣密鼓地切凿起来。那些小字辈们,暂时站在一边,只等强有力的兄长大动干戈时有小渣渣滑落下来,它们前去加工成碎屑。

在他的《昆虫记》对上千种昆虫进行这样精彩的描绘。 在《昆虫记》中,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狼蛛的家庭生活》、《天生攀岩家》、《蜘蛛离乡记》、《园蛛:我的邻居》、《圣甲虫的造型术》、《螳螂的爱情》等,这些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

6、迁移运用

听,什么声音?(蟋蟀的叫声)平常而普通的叫声嘛,法布尔却说它在弹琴。

晴朗的夜空、宁静的原野,风儿在沙沙地响,一只蟋蟀出来了,两只蟋蟀出来了,他们在二重奏——(学生朗读)

蟋蟀爸爸出来了,蟋蟀妈妈出来了,他们琴瑟和鸣——(学生朗读)

所有的蟋蟀都出来了,他们在集体合奏小夜曲啊!——(学生朗读)

这真是浪漫温馨的时刻!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仿佛听见什么声音?也像法布尔那样带上你心中对蟋蟀的爱,也来有趣的、诗情画意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吧!(学生仿写)

五、总结升华,感受精神

文章学到这儿,喜欢这些蟋蟀吗?想看《昆虫记》吗?再次隆重介绍这位伟大的作者。

(图)这是年轻的法布尔:头戴宽边草帽,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放大镜,嘴边挂着一丝微笑。(图)时光走过了四十年,我们又看见了他的身影:年华老去的法布尔,满脸皱纹、老态龙钟,可不变的是他的头上依然戴着宽边草帽,手里还是握着他的宝贝放大镜,嘴边永远挂着孩子般的微笑……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最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他守了30多年的荒石园,从此消失了,但我们仿佛听见他对我们说:孩子们,来吧,快到我的昆虫世界吧。

第13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和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知道著名作家巴金吗?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巴金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这节课,我们就在巴金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走进我们南国的一个梦境般的地方——鸟的天堂。(板书课题)

2、配乐讲述传说。

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

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这就是——齐读课题。

3、揭题,读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呢?

生自由交流(景色优美舒适……)

我在网上下载了不少“鸟的天堂”的图片,它确实如你们所想象的,是个很美的地方。只看图片,就是一种享受,让人陶醉,它的静谧、优雅、和谐、安详,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读课题——

3、学习生字词。

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这儿有三个生字,三个多音字,看他是否全读准了?

(课件出示:一簇簇不计其数树梢做巢应接不暇兴奋)

(1)正音;

(2)理解“应接不暇”;

(3)指导书写“巢”和“暇”。“巢”上部分是三个“﹤”,要写的匀称,这是鸟的一家三口,下面是个扁“日”是鸟的窝,建在这树木上,所以“巢”就是鸟的——家。“暇”是日字旁。

4、理清层次。

借助预习提示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汇报交流。

到底是六年级的学生,能再预习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理清了文章的。你们的表现让我感到骄傲。下面清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两词去了鸟的天堂后,有怎样的感慨?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

堂啊!

指导朗读:能不能把这感慨的味道读得再浓一些?突出“的确”,齐读。

5、质疑。

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

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二、重点读“树”,品味写法

1、初步感受榕树的美。

(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师配乐朗读课文1——9自然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总结榕树的特点。(你仿佛看到一棵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交流榕树的“大”

(1)随机出示:“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指名谈体会,突出“一株”,指名读,自由读。

(2)为什么不可计数?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图片)介绍:大家看到这许多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

所以——“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3)指导读,体会榕树的大。

知道这株榕树究竟有多大吗?咱们的操场大不大?这一株榕树所覆盖的面积相当与咱两个操场,甚至比两个操场还要大。

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

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还有那里具体写了榕树的“大?

随机出示:“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抓住“卧”字来体会:一个“卧“字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榕树了……

体会榕树的“茂盛”、“绿”

(1)随机出示:“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如果把“似乎”去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比较读。指名说。

师小结:这“似乎”不是没有,更不是绝对,而是带有神秘的,那种捉摸不透的,让人浮想联翩的的生命的感觉!把这种似有似无的神秘感读出来。指名读。

(2)感受“生命力”

读这句话,大家有没有疑问?

(“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体会,交流。

师小结:那是风吹,是鸟动,是阳光的照耀,是新发的嫩芽,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是榕树显示出来的茂盛的生命力,所以——齐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感受树的美

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齐读):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株大榕树

的勃勃生机,用我们的朗读去再现这文字的生命!

齐读第八自然段。

指导交流背诵。(好的语言应该积累。)

三、迁移练笔,引向读“鸟”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除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还有天马村的人们对它的爱护。几百年来,人们把这棵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树上栖息的鸟看做神鸟,不许人们去触动它,如果谁打鸟,就会受到家法的惩治,多少年来天马河的人们就是以他们最纯朴的环保意识,保护着鸟,保护着树,所以,天马村的人们至今仍然拥有——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

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交流。

生写,写完后交流。

就在你的召唤中,一只鸟飞来了,两只鸟飞来了,千百只,千万只鸟飞来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成了真正的——

生读:鸟的天堂。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这次,我们没有失望,不仅看到了群鸟出巢的热闹场面,而且听到了百鸟齐鸣的动听音乐。那是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文学巨匠巴金又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示这种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的,请同学们回去后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再一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齐读)——鸟的天堂。如果有机会,你们可以去广东,去鸟的天堂——那梦境般的地方。

第14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小松鼠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二、整体感知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 生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三、品读感悟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师:非常好!先写外表,再写内在的性格,这样才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板书“由表及里”)

师:松鼠的漂亮显而易见,那么它的驯良和乖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因为它吃素,显得很善良。

师:嗯,松鼠的食谱里面可不包括庄稼粮食,对于人类来说,它是驯良的。

生: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不打扰人类的生活,也能体现它的驯良。 生:“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很少到人生活的地方来,不打扰人类,也是驯良的表现。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全面。那么哪些方面能体现松鼠的乖巧呢?

生1:第四段。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还十分警觉;

生2:它动作轻快敏捷;

生3:它的叫声响亮,而且它还会生气。

生4:还有第五段,写了松鼠搭窝。从地址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设计等几方面说明松鼠是乖巧的小动物。

师:布丰除了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之外,还有没有写松鼠的其他方面?

生1:还写了松鼠爱干净。

生2:还有松鼠的用途呢。

师:这些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最后一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作者在介绍完松鼠的主要特征后,又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这样使整个文章显得更完整了。(板书“用途”)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而且还很有用。这样的小动物实在是—— 生齐:很讨人喜欢。

师:文章中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松鼠很讨人喜欢呢呢?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生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生3: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生4: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四、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所找的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这些拟人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咱们同学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你熟悉的动物——狗。想象一下,一只狗看见马路对面有一根它最爱的肉骨头,它会怎么办?又或者,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它又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动手写一写。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做片断练习,师巡视。

师:写好了吧,咱们来交流。 生读习作,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看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不过不要忘了,

本文是篇科学小品文,它的语言特点除了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还应该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点——准确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吗?我举个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生:“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交流交流。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这次课堂上的片段练习再修改修改,誊写到小作本上。下课! 生:起立!敬礼! 师:休息。

第15篇: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