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10-16 20:03:42

第1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第2篇:古诗语文教案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知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俺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第3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第4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第5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第6篇:古诗语文教案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7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第8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9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第10篇:古诗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11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

真高啊,

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第12篇:古诗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13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14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3、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图片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图片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图片、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图片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在理解诗意之前,我让学生回顾了以前理解诗意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学习今天的“边看插图边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旧方法并用,也许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诗意中,强化新方法,也许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说诗中,引导学生感悟图文相通的妙处,也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就会更深刻。

第15篇: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