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后教学反思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换不同的'形式,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重难点的的突破上,问题的设置我也是反复推敲,太简单没有研讨价值,也引不出要讲的内容,重难点自然无法突破,太难太深学生又不能自己解决,又会变成一言堂的填鸭式课堂。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难易适中又能很巧妙的的引出讲解内容的问题,虽然是师生共同完成,但学生依然觉得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很有成就感,以后就更有学习诗歌的兴趣了。不足之处是我原来打算让学生默写诗歌,然后我借用完成板书,这样板书也是师生共同完成,但因为时间原因,只好删掉,改成背诵了。觉得这一节课的容量还是有点多,但又不舍得删掉,所以时间有点紧张,这也是一点不足之处。
第2篇:课后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拒绝白吃人家东西的一个故事。虽然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老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师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墨和杰克逊大叔的那段对话。学生首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教师在学生谈体会时,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教师和学生展开了对话:“看来哈墨这时并不是很饿。”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老师: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墨自尊的体会。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是这一步只停留在个别孩子的回答上,没有给更多的孩子思考想象的时间。即使这样,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读出自己的体会,声调不再像刚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语气反而更显自然,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完本课,让学生阅读《膝下有黄金》这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一位大学教授回忆小时侯继母教他维护尊严的故事。学生听了朗读,都很受感动。在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关尊严的故事,名言等,学生收集了很多好的文章,诗歌等,学生的补充材料大大丰富了本课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对尊严的体会。
第3篇:课后教学反思
《背影》一文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
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
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第4篇:课后教学反思
一 课后反思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们只注意动作的模仿,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体验,有的学生在表演中会产生表情淡漠、眼睛无神、内心空荡。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表现力,从而开始学会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表演舞蹈情感。
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授新课的环节中,没能掌握好新课内容,动作教授的'过多,过急,讲的不够细致,最后没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展示,在下节课上,会把动作细致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动作,因为舞蹈表现力中的外部动作与内部情感是不分家的,两者缺一不可。
2、在讲授什么是舞蹈表现力这一环节上,应该讲的通俗易懂,或者通过一些适合孩子的方式,讲明白,单一的把概念抛给二年级的学生来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
3、最后做游戏的设计,时间掌握的不太好,游戏时间过短,只起到了复习的作用,没能让孩子进行更深的拓展练习。下节课游戏这个环节还要继续做,将舞蹈动作融入进舞蹈音乐中去表演。
小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绝不能松懈,通过音乐、游戏、表演等一些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挖掘出每位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潜力,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改进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虚心的向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谢谢大家!
第5篇:课后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我校教务处组织各个年级组开展了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探索交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积累丰富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走出适应我校特点的果改之路。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我有了很大收获,同时也看清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我今后能更好的备课、上课、课堂的调控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我们一年级组里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小小的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学完课文后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4个字,而且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到夜晚星空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课堂教学的:一是用谜语导入新课;二是反复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识字感悟;三是理解课文内容;四是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整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是这堂课上的.不满意,就自身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不是很精辟,比如说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回答后,在总结时,语言就很模糊,无法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真正理解。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打比方的句子时,并以什么象什么的句式说: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并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上,引导的不够好,以致于学生不知该如何来说,甚至出现了如小明长的像他爸爸这样不是打比方的句子。
这说明学生这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打比方的句子,该怎样自己来说这样的句子。新课程理念提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设计这堂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课堂上几乎都是老师在讲、老师在说,老师这是课堂的主角,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其用于实践,与其它教师共同探讨,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该如何实施新课改。
第6篇:课后教学反思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7篇: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低年级学生表现力极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机会,
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例如在讲完《称赞》这一课后,我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请同学们朗读全文,想一想,假如文中的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做的板凳很粗糙,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马上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獾会很伤心,小獾会一边哭,一边做板凳。有的'说小獾会很生气,它会和小刺猬打起来。也有的说小獾受到了打击,以后可能再不做板凳了!……师看到时机到了,马上作一小结:做事情受到别人的称赞与受到别人的批评结果会截然不同,受到别人的称赞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呀!希望同学们学着去称赞你周围的人。
第8篇:课后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主要从认识蜻蜓和走近陶行知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蜻蜓知识大比拼,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二、走近陶行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同时补充陶行知的故事,从而体会陶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第9篇:课后教学反思
说实话这节课,我认为自己的状态不错,比较轻松自如,没有忘记教学环节的现象,是我上了这么多古诗课以来,感到最自信的一次,这归功于之前得到了语文组全体老师给我的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赖老师的建议:动笔抄写环节,在学生理解、熟记之后,形成“学习——记诵——书写”三步走。郑老师和庞老师给我提出了要注意导入太长,可惜我上课的时候仍没有很好把握。廖老师的在课堂上的读书要体现层次性,最后升华成有感情的朗读的建议。叶老师肯定我的这个教案内容丰富。胡老师建议我朱熹的有关资料由查阅资料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会更好。我最后一个环节是交流古诗句,胡老师和赖老师都建议我的将“交流”改成“欣赏”更妥帖,因为最后的环节只是简单了解,所以经过他们的提醒,我发现用“欣赏”更好。姚老师的通过诗眼来体会、感受情感。同时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之前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春景当中。这样更容易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建议等等。在此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提出的这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教案比较完善,很多我没有想到和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们都给我提出了,我特别感谢的智囊团。也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环节清晰,也能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的气氛还不错。
课前热身活动是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和诗句,然后非常自然地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本课的教学,我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古诗,不懂的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解决。同时,结合插图,借助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朱熹在诗中所要展现的春日美景,所要表达的春日愉悦的心情,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等方法不断丰富起来,在他们的眼前展开了一副万紫千红的.春日。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的朗读比较有感情,这节课我觉得体现了学生朗读有层次的提升。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也因此
得以升华。此时,他们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这一过程,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
但是上完课了,我感觉以下几点没有把握好,我认为出现问题就得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一、导入时间太长了,看了这些美景能想到哪些诗句?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想,所以花费时间过多了,而我今后一定要懂得把握尺度,时刻要记住导入是为这节课服务的,要精巧。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环节,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的朗读比较有感情,但是我的困惑是如果我的引导还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像今天就有一两个学生读得很僵硬,我该怎么办?这是我今后要多思考的。
三、我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时候还不是很到位,我相信我班上的部分学生已经能理解,但是会有一些学生,可能悟出了古诗的意思,但是要表达清晰还是困难,今天我提问的时候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我都提问了,就发现有这样的问题,我想我这节课关注他们得少了些,我想是不是能多想方法,多采用一些形式来启发他们,告诉他们不能光看着这由几十个字组成的古诗,要能把这首诗的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启发想象来理解,如我可以问;你们想象朱熹来到泗水河边,仿佛看到什么?
有句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渴望大家给我提出更过的意见,使我发现不足,尽快改进,使我进步更大,成长更快。谢谢大家!!
第10篇: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内空: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同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教学流程:
它是“衣”字旁,是两点,千万别写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悄悄地从北方离开时,给那里留下了迷人的景象。你们看:(分别出示4幅展现初冬景象的课件)树林里落了厚厚一层黄叶,柿子树上挂满了大红柿子,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已经收完了,园子里的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这一幅幅美景构成了初冬绚丽多彩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初冬景象的课文——第19课《初冬》。(师板书课题。生微机输入课题。)
[评析:教学伊始,教师通过一组录像片展示了初冬季节的景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师生齐读)课题中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让我们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生:“初”是左右结构的字,是两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衣”字旁,第二部件是“刀”字。
生:我查学习资料后知道“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
生:我提醒同学们学习这个字时特别要注意错。
师:提醒得好,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这里是两点。(师用红粉笔加重两点。)
生:我是这样学习“冬”字的。“冬”是准独体字。上面是折文,下面是复笔部件两点。冬就是冬天。
生:“初冬”就是冬天刚来的时候。
师:冬天刚来的时候叫初冬,那么秋天刚来的时候呢?
生:叫初秋。
师:春天刚来的时候叫什么?
生:初春。
师:那么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呢?
生:(齐声)叫初升。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初冬、初秋、初春、初升。)
[评析:这里教者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初接触文题就学习文题中的生字,这样分散了教学重点,减轻集中识字的负担。“初”的字义理解不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让学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学生对“初”的字义理解由抽象到具体,达到了会用,符合识字教学的原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初冬景象的呢?请同学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通过哪些现象写出冬天来了?
生:课文描写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庄稼收完了,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还写了柿子树上挂满了柿子。树林里落了厚厚的树叶。这些都写出冬天来了。
三、自主识字,汇报交流
师:说得真好!课文就是描写初冬早晨大雾迷漫时的景色,雾散以后景色的变化。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生读、画、标。开火车汇报画出的生字词。)
师:(出示生字表课件)这些就是本课的生字。其中“初”和“冬”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学习课件自学其余的9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生利用学习课件自学生字。)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课件中建立了11个生字的资料库。每个生字都有了个按钮:字音、字形、编码、书写、词语、句子、趣味识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任意按钮就可查阅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令我们耳目一
新。自学中学生口、眼、耳、手、心多种感官并用,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你们一定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字音掌握的情况。(出示字表课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老师把拼音去掉,请同学们读一遍。(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字音大家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些字你是怎样识记的?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在自学时,把本课的生字按结构分为四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生给生字归类。)
师: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非常好!首先请同学们汇报是怎样学习上下结构字的?(出示上下结构字的课件。)
生:白茫茫的;“茫”和光芒的“芒”是形近字。我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的。(出示“茫”和“芒”两字)白茫茫的“茫”是三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亡;光芒的“芒”是两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亡。
生:这两个卑字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字义不同。查阅学习资料后,知道白茫茫是说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形容雾特别大,特别白。而光芒是指太阳射出的强烈光线。 师:你们说得真好。(出示大雾教学片)这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分别出示雪地、云海教学片)看看这又是白茫茫的什么?
生:(齐)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
师:白茫茫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了,茫茫是说投有边际看不清楚。
师:那么用“茫茫”可以形容什么?
生:茫茫的草原。
生:茫茫的大海。
师:请把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白茫茫的大雾、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茫茫的草原、茫茫的大海。)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太阳射出的光芒。(出示太阳射出光芒的教学片)一缕缕阳光像一把把利剑,这就是太阳射出的光芒。 师:(出示“雾”字)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识记“雾”字的?
生:大雾的雾是上下结构的字,由三个部件组成,第一部件是“雨”字头,第二部件是折文,第三部件是力字.它的编码是YWL。
生:“雾”是形声字。上边是“雨”字头表义,下边是服务的“务”表声。学习资料中告诉我们,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水滴积多了不就是雨了吗?所以雾是雨宇头。
师:说得真好, [评析:汇报交流,实际上是谈自学体会。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好的学习方法。汇报中学生将结构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进行归类学习。这便于记忆,节省时间。从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平时老师是有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完全掌握了这种识字方法。更为于贵的是学生在按结构归类的基础上,又把同音宇、形近字归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同中求异找出差别,使记忆更深刻。学生对各种识字方法运用自如,不能不说老师平时教学有方,对学生训练有素。] 师:上下结构的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左右结构的字。(按键出示左右结构的字。)
生:“塔”是左右结构的字,搭配的“搭”字去掉提手旁换上提土旁就是“塔”字。 师:(按键出示塔的建筑物)你们看,这就是塔。这是我国的`山西应县木塔。
生:“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里字变形,右边是予字,合起来就是“野”字。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田野”就是田地、野外的意思。
师:很好。
生:“淡”是三部件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下两个火字。
生:与“淡”意思相反的词“咸”或“浓”。淡就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 师:在课文中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吗?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中的句子,在这里是说阳光耀眼)老师我知道了,在文中与“淡淡”意思相反的词是“耀眼”。
师:你太聪明了。请同学看,(微机屏幕切换一组阳光对比图象)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淡淡的光。
师:而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耀眼的光。
[评析:教师遵循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不只停留在对“淡”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淡”的意思,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按键出示“射”宇)谁来汇报“射”字,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它是两部件合体字,资料中告诉我们“射”在文中是放出的意思。
生:我还可以用熟字去部件法来记忆,用我们学过的“谢”字,去掉言宇旁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谢”字。
师:(按键出示课件,演示熟字去部件)请同学们把左右结构的字组成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文中的词语。)
师:左右结构的字,大家掌握得也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半包围结构的两个字。(按键出示“层”、“厚”两个字)谁愿意汇报?
生:“层”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是尸字框,里面是“云”字,合起来是层次的“层”字。
师:文中说“一层纱”还可以说一层什么?
生:—层楼。
生:一层冰。
生:一层土。
师:请你把喜欢的两个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计算机。)
生:“厚”是三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厂字,第二部件是日字,第三部件是子字。
生:学习课件的“趣味识字”中给“厚”字编了一个字谜——“在工厂里过日子”。这个字谜可以帮我们记住这个字。
师:所以“厚”字里面是个扁日,可千万不要写成别的字。
生:和“厚”字意思相反的词是薄。
师:说得好,那么用厚厚的,可以形容什么?
生:厚厚的皮毛,厚厚的棉被,厚厚的冰。
师:请同学们用厚厚的说—句话。
生:我有一双厚厚的袜子,穿上真暖和。
生:熊猫有一层厚厚的皮毛。
师:请把你造的句子输入微机。(生输入句子。)
[评析:识字要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这是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遵循这一原则,注意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请大家把生字再读一遍。(生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读懂了字音,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那么这些字怎么才能写得更漂亮呢?
第11篇:课后教学反思
这次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诗的“读”和“悟”的联系上。在初读古诗时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对诗中景象和人物大概的了解。在品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体会诗歌的情感后再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后再通过朗读来体现自己的情感。“读”与“悟”环环相扣。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只是展示了李商隐的两首名诗,这是不够的'。本首诗所在的整个单元都在讲神话传说故事,那么这课的拓展也应该展示一些含有神话传说故事的古诗。
第12篇:课后教学反思
翘翘板是幼儿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我通过形象的教具:翘翘板、好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认读了汉字:高、低,同时对汉字你、我进行了复习。
活动中,我能关注每个幼儿的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给幼儿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表达、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断发现,充分发掘幼儿的感知觉在活动中的运用潜力。随着活动开展,我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情景也能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可以说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角,幼儿常常会流连忘返,因此,我就在各游戏角摆放多个翘翘板玩教具,上面贴上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在最兴奋时自然识得汉字。
当然在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语言不够精练、追确,在出示字卡“高”时,应该直接读出字音,而不是罗嗦介绍“这是高字宝宝”。结束部分幼儿应该让幼儿到教室外做游戏,而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13篇:课后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语言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一、借“马良之笔”打开兴趣之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序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其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在本节课中,我能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出示课件:一只鸡、一头牛、一扇门。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只公鸡,公鸡马上“喔喔喔”地叫起来,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牛,牛就下地耕田了,马良在墙上画了一扇门,门就开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样的一枝神笔,你想要吗?你真的想要吗?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去读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并通过换词,理解课题,接着出现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不同感受朗读课题并读文章,此时我的孩子们读的可投入了,我想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导好孩子们精读课文,感悟语言。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二、借“马良的神笔”识记生字,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我就出示这样一个课件:在每枝神笔(毛笔)下写了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准字音的就把神笔送给小朋友。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哪个生字宝宝最容易写错?哪些生字宝宝样子很相似,怎样区别?老师指导书写后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三、听写生字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引进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听写这个环节一般是放在第二课时的,但为了更好让学生记熟生字,于是我大胆采取了这个环节,学生不但在听写培养倾听的习惯,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识字的自主权,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从同学的听写中或自己的听写中能更快地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够的地方,主要在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因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还不是太好,在教学生字的环节上还不够紧凑,写字部分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作品展示时间太少,并没有及时指导评价。其次,听写的环节设计得好,但时间也不够,特别听写后学生订正出现很多意见:字体不端正,拼音写得不规范,有同学改错,有的告状说生词听得太多,所以还没有帮同位听写等现象,这是我没有预料的,也就是我在设计听写环节时,没有明确要求听写多少个,写字的规范性等,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掌握好大方向,还要考虑好小细节。包括你的语言,学生的反馈,你课堂上表现出的一切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上好这堂课。
第14篇:课后教学反思
《牧歌》的教学,我认为好的地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第15篇:课后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