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班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儿歌即儿童歌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以幼儿为接受对象,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最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儿歌虽然短小,却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儿歌,会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传导给孩子。儿歌的语言优美、逼真、形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儿歌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间接的改变孩子行为、情感、认知上的需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儿歌的语言,从而将儿歌中的语言内化,迁移为自己的语言。
《老师的手》这一活动为了激起幼儿的兴趣,我特地将儿歌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借助图片让幼儿记住儿歌内容。活动开始环节,我首先以魔术的形式引入,让幼儿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我这,紧接着我抛出问题:老师的手很棒不仅会变魔术,你们还知道老师的手会做什么吗?以此带入《老师的手》这首儿歌中。小朋友的表现让我很意外,他们注意力集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首儿歌的兴趣。当出示第一幅图,让幼儿观察并说说这只小鸭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对接下去的问题都能积极正确的回答。而我也很顺利地将活动过渡到了第三环节学习儿歌。因为我把儿歌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所以,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把儿歌大致内容记住了,只是没能完整地复述儿歌。于是我就带领幼儿边表演动作边念儿歌,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完整地学念诗歌。我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有时不能完完整整地将一句话表达出来,而我在教儿歌的过程中,心过于急,对幼儿不能完整表达的语句,一直让幼儿反复朗读,这反而让幼儿厌倦,没有了一开始的兴趣,有些小朋友就开始变得不耐烦,这点上我将吸取经验,选择幼儿有兴趣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一味让幼儿念。
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实践整理,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而我本身也将继续努力去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2篇:小班教学反思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比较老的儿歌,但是儿歌诙谐幽默,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有很多家长在家教孩子唱的也是这首歌。今天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已经会唱了这首歌曲。
活动时,老师先出示PPT小老鼠,吸引孩子的兴趣,接着老师根据儿歌内容提问,“小老鼠在做什么?小老鼠什么时候出来?为什么小老鼠要晚上出来?小老鼠最怕谁?为什么?”孩子们根据我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再次欣赏PPT动画,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幼儿边看动画边学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让幼儿完整欣赏儿歌的时候,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来激发幼儿的情趣,这样孩子既能理解故事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清楚的听清楚儿歌,理解儿歌的意思。在学习时用动作表演时,我是利用课件,幼儿说出哪句,大家就一起学哪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儿歌的难易、孩子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引导。
游戏是小班孩子的最爱,这个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游戏《小老鼠上灯台》配班刘老师做猫,小朋友做小老鼠,我还帮小朋友做了老鼠的头饰,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游戏中孩子比较关注猫什么时候出现,而不是儿歌本身。我想,小班孩子要求他们边念儿歌边游戏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点不是在儿歌上,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猫给抓住,真的是很天真。
第3篇:小班教学反思
《含羞草》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可以作为学生摘录、积累的好素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花草不同角度的美丽动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又有意识的补充一些描写花草姿态的词语,再进行朗读的指导,在整体回顾,交流感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习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含羞草说什么吗?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词句。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让学生有了积累课文语言之后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感受到了积累、摘录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摘录的浓厚兴趣。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摘录“这一良好的学语文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课堂中这样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加以指导。
第4篇:小班教学反思
活动由来:在水中开纸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玩的活动,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船非常容易被打湿,带着怎样使纸船不被打湿的问题,生成了此次的活动“不喝水的蜡”让孩子在亲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蜡”不吸水的特性,从而满足了孩子们玩的愿望从中又学得科学知识。
分析活动由来,从以上的活动由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活动的选材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教学环节的组织来看活动以幼儿的探索为主,以幼儿探索发现交流成功及失败的经验——观察不同的地方——借鉴实验再探索——绘画体验成功的乐趣的程序进行,活动过程安排较为合理。作为教师的我在活动中既是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幼儿探索两种纸船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探索怎样保护纸船不被弄湿或湿的慢一些,同时教师也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亲切的抚摸,启发式的提问,对科学现象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能够对抽象的蜡有感性的认识。
分析活动目标,目标一: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目标二: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目标三: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小朋友在平日的开纸船活动中发现纸船很容易湿,探索纸船不被打湿小朋友的兴趣很浓厚,在此次的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小朋友了解蜡的特性这是活动的重点,因此不使纸船打湿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教师主要是引导小朋友探索的是蜡的秘密。此次或殴打能够的难点是目标三,主动的发现问题,发现纸船间的不同,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小朋友用看、摸等方法。在第一环节让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他们的一些回忆,知道玩纸船的时候尽量不要把纸船弄湿,通过亲历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为什么有些幼儿的报纸船很快湿了,有些幼儿的报纸船却没有湿?教师的巡回观察活动就会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不会走马观花或茫茫然不知道要看什么,指导什么。
分析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总是说科学活动很难上,因为科学活动中的意外与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没有考虑到就有可能影响全局。活动开展之前在选择用什么样的纸制作小船,制作什么形状的小船(不同方法制作的小船的厚薄程度不一样,如果制作的小船厚薄不一,纸船变湿的快慢速度就会不一样,比较起来其他因素太多,不能突出蜡的特性。)我也是考虑了很久,除了这些我最怕的就是小朋友在玩船的过程中不能发现两种纸船的不同,更何况活动的后面两个环节: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蜡不吸水的特性与第三环节自己动手制作小蜡船都是在在第一环节中小朋友发现蜡为前提的。教师的九项基本能力里其中有这样几样: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引导的能力与活动的应变能力。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个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小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其实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当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小朋友各种各样的表现、动作。但面对那么多一闪而逝的信息究竟该观察些什么呢?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呢?活动前教师材料准备很充分两种小船的形状是一样的都只有一层薄薄的纸,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涂蜡的船放到水中很快就打湿了,教师抓住引导的时机请同组的小朋友观察没有打湿的小船,通过看和摸有几个小朋友发现软、硬程度不一样,颜色有些不一样,上面还有像冰块一样的东西,这时教师抓住有效信息及时引导:看,这些像冰块一样的东西就是蜡(教师及时出示蜡烛),蜡能够保护纸船不被打湿吗?通过教师自然的引导要做一个小实验才能验证,实验中教师以雨伞做比喻让孩子们的感受更深刻贴近生活,因为幼儿都有雨天打伞的经验,最后以油画棒中存在蜡以绘画的制作小蜡船再次开船的过程中结束活动。
分析活动存在的不足,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纸张,如,一种是普通的纸,一种是蜡光纸,这样视觉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别它们的不同,在开船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会主动的关注周围小朋友的船,把教师的巡回引导的目的',转换为孩子们自己的需要。
最后,分析活动后的思索。蜡的特性仅仅是不吸水吗?蜡除了能够保护小纸船不被打湿还具有什么作用?油画棒里面存在蜡的成分,另外还有什么东西里也有蜡的成分呢?这是蜡带给我们思索的问题。另外,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第5篇:小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玩了《运水接力赛》,这是小班的一次健康活动,目的使幼儿加深对海绵溪水性能的印象;并积累初步的测量和比较的经验。
这次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一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和实践孩子们观察到许多明了的、客观的科学现象。开始时,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性并用语言表达
在捏海绵的时候,孩子们感觉到它是软软的,当把它捏拢然后放开,孩子们也知道海绵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海绵放在水里拿起来后变重了,吸水了,是透明的,是软软的。当我问到为什么变重的时候,孩子们观察到是因为海绵吸了水的缘故,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海绵吸水前后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和描述。
游戏开始,孩子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分成红黄蓝绿四组,每组前放一个水桶;幼儿用海绵运水,看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的水最多。这里孩子们更是快乐、紧张,感受运水时既要运的水多,又要不能将水在运的过程中漏下而抑制不住自己的脚步快速跑动。最后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时,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老师如何来评判,等老师拿出尺,告诉幼儿,这尺能量出谁多,老师向幼儿讲解尺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这部分让孩子初步积累测量的经验。
不过,今天的活动并没有完全满足孩子的愿望,因为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可分组游戏让幼儿等待的时间有点长,也没有满足孩子们游戏的愿望。在比哪组的水运的多,用尺时没有讲的特别详细,更没有让孩子亲自试一试。
第6篇:小班教学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真正接触乐器的时间较短,对于演奏方面的知识了解较浅。所以,我把活动目标简单定为以下三点:首先是引导幼儿用声音的强弱表现大雨、小雨,并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其次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体动作表现大雨、小雨。最后是初步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活动流程:
1、引导幼儿用声音的强、弱分别表现大雨、小雨。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表现声音的强弱变化,我首先请幼儿回忆大雨、小雨的特点。通过让幼儿学大雨、小雨的声音、比较它们声音的高低。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声音的大、小。“大雨的声音是大大的,我们在唱到‘大雨’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唱‘小雨’的时候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幼儿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的强弱变化有一个更深入的感受。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体动作、节奏表现大雨、小雨。
为了让幼儿更形象地表现大雨、小雨,我首先出示“大雨的节奏谱”并调动幼儿的思维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欢迎大雨点表演节目!你觉得大雨点会做什么样的动作呢?”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表现自己。通过幼儿的动作表现,让他们知道大雨适合选择幅度、力度较大的动作表现;小雨的声音小就适合幅度、力度较小的动作表现。
3、引导幼儿用合适的乐器演奏《大雨、小雨》,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本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难点)在幼儿选择乐器时,我首先出示实物:铃鼓、响板。通过让幼儿听铃鼓、响板的声音,进一步引导幼儿选择演奏大雨、小雨的乐器并说出选择该乐器的原因。为了能提高幼儿演奏的兴趣,我把幼儿分成大雨组和小雨组。通过向幼儿介绍自己的指挥手势,告诉幼儿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师的手势及语言提示下进行演奏。教育幼儿在不演奏时能有意识地控制乐器,使其不发出声音。让幼儿在乐器演奏的同时,真正体验到打击乐带来的快乐。活动延伸: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轻轻摇铃鼓也可演奏小雨,用力碰碰铃也可用来演奏大雨。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实践、在实践体验。
第7篇:小班教学反思
我是以一节故事讲述方式开展本节课的。手偶教具,再加上老师的故事讲述,紧紧的抓住了托班幼儿心里特征。课堂纪律由此非常的好,听课的幼儿也多了。放了进行到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不让故事里的主人发脾气时,很多幼儿都想不起来,甚至有的幼儿说不开心了当然要发脾气。
幼儿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立刻修整讲课思路,强调宝宝发脾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并举例到自班小朋友的身上。经过这一重复,幼儿明白了很多,知道要做一个不发脾气听话的好宝宝。通过这次上课,我明白了孩子很天真,需要我们老师用心用爱去呵护。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误差,就能改变孩子很多好的一面。所以,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没有错误,没有失误,把每节课都上的精彩万分。
第8篇:小班教学反思
《小手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节奏的同时,用手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并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学习创编。由于歌的内容较多,所以把活动分为两个教程。
通过手指做不同的动物来引出课题,并欣赏歌曲小手歌,学唱小手歌的第一段,在活动一开始我以手指做小鸡,叽叽叽叽和小朋友说话,让他们猜猜我的手做的是什么动物作为引题,听听整首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我们的手指还能干嘛,并学习歌曲内容里手指可以做的事物,我觉得这一部分讲的有点长,应该再简洁些,可以先只学习第一段的动作,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掌握好小手歌的节奏,变唱边用小手来表演出所学内容,方便幼儿记忆歌词,小班幼儿要尽量丰富这样的肢体动作,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这样的肢体表演,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注意力。教师轻唱边做动作,幼儿可以跟唱。也可以有节奏的摆动小手所做的事物。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做到。在表演歌曲时我尽量引导幼儿用更多动作去表演,关注每位幼儿,使他们能更加大胆的参与。在创编表演中幼儿们也活跃了许多。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采取边唱边表演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学习。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做到真正的有效互动。
第9篇:小班教学反思
根据《石头大玩家》这个主题我们生成了小班艺术活动《石头变变变》,整个活动的进行,从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材料―自己的创意―动手制作―互相观赏,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石头是幼儿游玩中触手可及的东西,孩子们经常被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所吸引,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孩子们感觉没有了大人的唠叨,与花、草、树木自然的交流直至用自己以前没用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玩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对自己带来的石头进行分享交流,幼儿对各种石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带来的石头,上面有他妈妈帮助画的小人,其他幼儿看到后都想尝试在石头上作画。根据孩子兴趣的需要,我们就此产生了这个《石头变变变》的活动。
整个活动,我主要是让幼儿尝试着应用多种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结合自己的美术意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的原始创作。为了进一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使孩子们能够从这一个活动中,发掘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引导观察作品→幼儿充分想象→教师示范操纵这三个环节,我加以了重点的启发和引导,循序渐进,逐渐打开幼儿的想象空间,拓宽思惟,使孩子们的想象思惟完全的激起出来。这一系列的环节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接下来的幼儿尝试操纵环节而服务的,能够使幼儿的创作更加的丰富多样、也更加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通过宽松自由的活动情势,满足幼儿玩的爱好,让他们在尝试中感受动手的快乐,和体验成功后的满足。
虽然是小班的孩子,但是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喜欢在石头上创作,带给他们的是新鲜感,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有正在鸟窝里吃食的小鸟,还有稻草人在站岗。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活动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和成功感。
第10篇:小班教学反思
中午,我刚来到班上,桑教师就告诉我,上午玩娃娃家时,汪起、李明两个孩子不爱护玩具,把娃娃弄坏了,让我午时抽个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这事。我来到娃娃家一看,只见班上那个大大的娃塑料娃的头已经离开了身体。并且脑门已凹陷,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也已经离开了身体。看着眼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娃娃,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没想到班上的孩子这么“残忍”,将一个好端端的娃娃弄成这样,看来我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了。
吃完午点后,我让孩子们围成半圆坐下,在中间放了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着受伤的娃娃,事先用一块小花布将娃娃盖上。孩子们坐好之后,眼睛都盯着桌子,能够看出,他们都很想明白画布下头放的是什么东西。我走到桌边轻轻地揭开了花布,全班孩子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我们没有阻止他们发笑,而只是看着娃娃,心疼地说:“多可怜的娃娃呀,昨日你还好好的,今日怎样变成这摸样了!你看你头都掉下来了,脑门还凹进去一大块,你的小胳膊小腿怎样也离开了身体!……”听着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止住了,眼里流露出心疼地眼神,有的还闪着晶莹的泪光。之后,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娃娃多可怜呀,我们应当保护他。”“都怪汪起和李明,他们俩抢来抢去,就把娃娃弄坏了。”“祝教师就是娃娃的妈妈,你看她,都心疼得掉眼泪了。”这时,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说:“娃娃已经受伤了,我们也不要责怪是哪个小朋友弄坏的,教师相信,他们心里必须十分难受,咱们还是想办法把娃娃的病治好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都围了过来,争着动手。我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想上来又不好意思的汪起和李明,我对孩子们说:“今日,还是请汪起和李明一齐给娃娃治病吧。”孩子们齐声说:“好!”他们俩一听,立刻跑上前来……
不一会儿,娃娃又恢复了原先的模样。我转向汪起和李明说:“你们俩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汪起先说:“今日我不该和李明抢娃娃,以后我必须要爱护它。”李明之后说:“我要好好爱护娃娃,再也不让它受伤了。”我说:“是的,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娃娃的爸爸妈妈,你们应当向你们的爸爸妈妈爱护你们一样爱护它们、关心它们,让它感到在咱班异常欢乐、异常安全。此刻,把娃娃送回家吧。”孩子们拥着我,把娃娃送回了娃娃家。
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娃娃再也没有受过伤。
以往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一般采用语言说教的方式,可效果并不梦想。这次我试着改变了一下,用心创设了一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经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爱护玩具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始,当受伤的娃娃出此刻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笑了,我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进行情景表演,看着受伤的娃娃,说出了一番富有人情味的话,这段话激发了孩子们对手上娃娃的同情心,进而产生了要帮忙娃娃治病的想法。然后,我引导两名当事孩子为娃娃治好了病,最终,其他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爱护玩具的教育。这些不是经过教师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所能获得的,而是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自我慢慢体会到的,相信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他们会去爱护每一件玩具。
由此可见,当发生类似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愤怒的情绪压一压,多一份耐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情景中获得自我教育,这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
第11篇:小班教学反思
今天组织了语言活动《小蚂蚁的生日会》,我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精心准备的一张海报,让小朋友猜一猜海报上写了些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我成功的吸引了所以孩子的目光,他们都猜着上面的字,有几个小朋友忍不住地说出了“小、生、日、的、天”等几个常见的汗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可见他们对汉字非常地感兴趣,然后我就把海报上的内容念给小朋友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自信地我就边放课件边讲故事,孩子们沉浸在我精彩的故事中,讲完后我就开始提问了,“小蚂蚁的生日会都来了哪些朋友?”小朋友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看来,难不倒他们。“它们都是昆虫吗?”这时,我发现小朋友都相互看看,好像没听懂似的,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可是还是没人回答我,为了打破僵局我又话峰一转,利用边讲故事边出示昆虫图片的形式重复了一遍故事,当我问“小蚂蚁请来的朋友都是昆虫吗?”孩子还是回答不出,这时,袁翔举起了小手,我像捡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让他来回答“小蚂蚁请来的都是昆虫。”“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虫子。”“是吗?那为什么小蚂蚁会把蜈蚣和蜘蛛回去呢?”“蜈蚣和蜘蛛的脚太多了,小蚂蚁不喜欢它们。”看来小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昆虫是什么概念,真是失败呀。最后,我在讲到蚕宝宝时,利用蚂蚁妈妈的话总结了昆虫的特征:昆虫都有头、胸、腹,还有六条腿和一对翅膀,这样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他们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乘热打铁,我列举了很多动物,让幼儿说一说是不是昆虫,并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更加深了幼儿对昆虫的认识,孩子们也更愿学习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对蚕宝宝是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运用图片,使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变成蚕蛾的有趣过程。
课后,我就很快地进行了反思,觉得我的失败在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小朋友在平时了解一些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所以小朋友会有这样的反应。但我也收获,就是我发现小朋友对认识汉字很感兴趣,真是有失必有得,有忧也有喜。
第12篇:小班教学反思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全身心的投入了游戏中,突然自然角传来一阵吵闹声,。我赶紧过去弄清楚吵闹的原因,原来岩岩小朋友把小鸡放在盛水的盆子里,刘伟、鑫鑫在阻止他。盆子里的小鸡冻得浑身发抖,鸡毛一缕一缕的贴在身上。我奇怪的问岩岩在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妈妈经常给我洗澡,洗完澡后很干净、很舒服,小鸡从来不洗澡,肯定不舒服,我想帮小鸡洗洗澡。”再看看小鸡,已经奄奄一息了。尽管我和孩子们极力抢救,小鸡最终还是死了。孩子们都埋怨岩岩,岩岩也难过地留下了泪。
我和孩子们把小鸡埋在了幼儿园后边的树林里,我在表扬岩岩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的同时,组织孩子们讨论:小鸡为什么会死?给小鸡洗澡应注意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自己洗澡的过程,岩岩来到我的身边对我说:“老师,下次给小鸡洗澡时,我要用温水,洗完后用毛巾把它包起来,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孩子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常常好心办坏事,教师应对他们学会理解宽容,并进行引导。
第13篇:小班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讲述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以教师讲述故事为主要部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作为兴趣,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让幼儿倾听的有积极性。我在讲《小老鼠学画画》的时候,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图书和孩子一起看,边读边给孩子们欣赏画面,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听也没听全,看也没看过瘾。所以在第二次欣赏的时候,我将图书的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在边看边听中理解故事。对于故事中的提问,根据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在设计的时候,提了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话题以及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而作为教师要如何引导幼儿去回答问题是个关键。答案虽然有时候会长些,但并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班里的许多孩子更喜欢和老师一起去看一个故事或让老师来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故事,倾听的习惯还不够,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需要注意的。良好的倾听习惯更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更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今后在这个方面,还需要我们用好的方法加以引导,来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
第14篇:小班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区别里外》是小班阶段的孩子应该掌握的方位概念,要会正确地辨别某物在某物的里面或者外面。因为“里外”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所以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并不代表着孩子对这些方位掌握了。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让孩子初步感受了里外是有参照物的,随着参照物的改变,里外也会改变,是相对应的。这个其实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的,通过操作,部分的孩子有所了解,但很多的孩子还是处于茫然的阶段。
我想,数学活动本就存在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只是整齐划一地进行集体教学是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了解的,所以个体的操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个内容,我采用了“藏东西”和“找东西”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体验“里外”。平时就喜欢躲躲藏藏的小班孩子,对于这个游戏很喜欢,大部分孩子在多次躲藏中,了解了这一知识点。
在小结的时候,我想着用数学的术语来告诉孩子这一对方位词是相对的。可是在讲出来的时候,又觉得很生硬,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听懂。
第15篇:小班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我们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小乌龟是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小动物,也是小朋友十分喜欢的小动物,在活动之前,我把乌龟投放在自然角中,让幼儿更熟悉,更了解乌龟,小朋友们都饶有兴趣的在那观察:小乌龟在水里自由地爬呀、游呀、、、还会给它喂食。快看呀,小乌龟要爬出来了,它的嘴张的好大啊、、、、。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的时候,在目标的制定、活动的准备、环节的设置上,都做了改动,希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探索、游戏等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
活动设计的两个目标:1、让幼儿喜欢乌龟并愿意接纳它们;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乌龟外形上明显的特点。目标在活动实施中基本达成。
在活动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我设计了以游戏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活动,以摸一摸,敲一敲、碰一碰,爬一爬、翻一翻,游一游等环节组成,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小乌龟身上有什么?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时,幼儿马上告诉我,说:“小乌龟有头、有四只脚、有背壳、还有花纹、、、”答案丰富多彩,孩子们探索欲在不断地增长,乌龟肚子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游泳?为什么小乌龟生活在鱼缸里?、、、、、、问题一个接一个,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小乌龟走路,在引导幼儿观察乌龟如何爬行时,孩子们纷纷进行了模仿,一个跟着一个,活象一只只小乌龟。
为了让幼儿能更形象的模仿乌龟的动作,我特意准备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第一段快速活泼,第二段缓慢滑稽。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根据音乐大胆创编乌龟的动作,体验创编的乐趣。幼儿一个个随着音乐的节奏,或快或慢,或跳或爬,我还有意的在他们的背上敲一敲打一打,幼儿马上就会把头、手、腿缩进去,蹲在地上蜷成一个球,乌龟的特点让幼儿们模仿得活灵活现,所有的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